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传承的实践研究
【作者】 张 芳
【机构】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国人的认同源泉和立国之本” 。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不仅为本民族所享用,也为其他民族所分享。甘肃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有开发和传承的需要。幼儿园通过民族文化课程构建、民族文化环境育人、民族文化教育实践等途径,开展继承和保护甘肃特有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实践研究,促进本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繁荣、发展,对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甘肃少数民族文化 教育传承 民族自尊 文化认同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拥有各自特有的语言、服饰、习俗,各少数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费孝通先生说:“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国人的认同源泉和立国之本”①。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人群,学习本民族与他民族文化,能够增进彼此间的相互理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然而,由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渠道不畅通,儿童对民族知识知之甚少,许多优秀民族文化面临失传危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就成了民族复兴的重要责任。
一、项目产生的背景
我园系2012年政府惠民工程。为解决穆斯林儿童“入公办园难”问题,特在我园增设了清真食堂,穆斯林民族儿童入园率逐步上升,民族构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我园现有回族、东乡族、裕固族、蒙古族、壮族、满族幼儿50余人,穆斯林职工4人。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一是少数民族本身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文化习俗的传递也多是通过活动、行为,且对“是否遵从”没有刚性的要求。我园少数民族幼儿及家长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少之又少,服饰、言行基本看不到民族文化的影子。二是汉族幼儿对少数民族幼儿的饮食和身份存有好奇心,有了解他们文化习俗的愿望。
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不仅为本民族所享用,也为其他民族所分享。一个文化创造力较强的民族,更容易赢得其他民族在观念上的尊重、情感上的亲近、行动上的支持。因此,继承和保护甘肃特有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就应该是幼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此为契机,我园将特色办园的方向定位在“甘肃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上,开始了以研发“甘肃特有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为主线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研究。
二、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
(一)树立少数民族文化大教育观
我国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传承文化的需求。对少数民族儿童来讲,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其获得民族认同感,顺利进入现代化主流社会,另一方面保证其学习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权利,对非数民族儿童来说,有助于理解少数民族人群,促进其与少数民族人民的友好相处,了解文化的多样性,认同文化的差异性,从小具有“文化尊重”②意识。
(二)构建民族文化园本课程
幼儿期的学习是学科前学习,幼儿园课程具有“开端性、启蒙性”,③而幼儿学习的知识主要应该来源于其经常接触的生活。我园多民族文化是儿童生活社会背景之一,因此,课程就成为传承民族文化重要载体。
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我省的独有民族。各少数民族各自具有各自长期形成和传承的文化底蕴和语言、文字、歌舞、工艺等各个方面的艺术表现形式,自然风光风格各异,藏族回族文化区别于其他省份独具魅力,独有的裕固、东乡、保安等民族和其他如蒙古、哈萨克、撒拉、土等各民族也因地域的和人文资源的不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色彩,有开发和传承的需要。
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应与幼儿园其它课程整体共生共容。一方面是以其他课程为主线,渗透民族文化课程,另一方面是以民族文化课程为主线渗透其他课程。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综合考虑时代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发展的期望和要求,在甘肃省民族传统文化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知识点。然后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逐一分解,根据不同年龄段在选材及目标的确定上下功夫,使其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能为幼儿所接受并有助于幼儿理解。
(三)创设社会学习的民族文化环境和氛围。
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明确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④他认为书本知识都是死知识,严重脱离幼儿生活,大自然、大社会才是获得书、直接的书,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让儿童接触自然,走进社会去主动获取活的知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体现生活性和联系性。
我省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传统艺术表演、民俗活动、口头传说、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如歌舞(皮影、花儿)、传统游戏、建筑风格、手工(窗花、剪纸)、民间服饰等等。都成为我园创建少数民族文化环境的资源和财富。
通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项目的研究,我园教师、幼儿、家长更系统深入的了解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并逐步树立起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也影响着社会群体自觉关注少数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
2.申晓燕.幼儿园课程设计:以多元文化为价值取向[D].重庆师范大学
3.石筠弢.学前教育课程理论[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96:45
4.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44
5.朱虹.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在幼儿园的开发与利用. [A] 科教导刊:2012年1月.
关键词:甘肃少数民族文化 教育传承 民族自尊 文化认同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拥有各自特有的语言、服饰、习俗,各少数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费孝通先生说:“多元民族文化是中国人的认同源泉和立国之本”①。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人群,学习本民族与他民族文化,能够增进彼此间的相互理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然而,由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渠道不畅通,儿童对民族知识知之甚少,许多优秀民族文化面临失传危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就成了民族复兴的重要责任。
一、项目产生的背景
我园系2012年政府惠民工程。为解决穆斯林儿童“入公办园难”问题,特在我园增设了清真食堂,穆斯林民族儿童入园率逐步上升,民族构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我园现有回族、东乡族、裕固族、蒙古族、壮族、满族幼儿50余人,穆斯林职工4人。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一是少数民族本身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文化习俗的传递也多是通过活动、行为,且对“是否遵从”没有刚性的要求。我园少数民族幼儿及家长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少之又少,服饰、言行基本看不到民族文化的影子。二是汉族幼儿对少数民族幼儿的饮食和身份存有好奇心,有了解他们文化习俗的愿望。
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不仅为本民族所享用,也为其他民族所分享。一个文化创造力较强的民族,更容易赢得其他民族在观念上的尊重、情感上的亲近、行动上的支持。因此,继承和保护甘肃特有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就应该是幼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此为契机,我园将特色办园的方向定位在“甘肃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上,开始了以研发“甘肃特有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为主线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研究。
二、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
(一)树立少数民族文化大教育观
我国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传承文化的需求。对少数民族儿童来讲,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其获得民族认同感,顺利进入现代化主流社会,另一方面保证其学习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权利,对非数民族儿童来说,有助于理解少数民族人群,促进其与少数民族人民的友好相处,了解文化的多样性,认同文化的差异性,从小具有“文化尊重”②意识。
(二)构建民族文化园本课程
幼儿期的学习是学科前学习,幼儿园课程具有“开端性、启蒙性”,③而幼儿学习的知识主要应该来源于其经常接触的生活。我园多民族文化是儿童生活社会背景之一,因此,课程就成为传承民族文化重要载体。
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我省的独有民族。各少数民族各自具有各自长期形成和传承的文化底蕴和语言、文字、歌舞、工艺等各个方面的艺术表现形式,自然风光风格各异,藏族回族文化区别于其他省份独具魅力,独有的裕固、东乡、保安等民族和其他如蒙古、哈萨克、撒拉、土等各民族也因地域的和人文资源的不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色彩,有开发和传承的需要。
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应与幼儿园其它课程整体共生共容。一方面是以其他课程为主线,渗透民族文化课程,另一方面是以民族文化课程为主线渗透其他课程。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综合考虑时代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发展的期望和要求,在甘肃省民族传统文化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知识点。然后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逐一分解,根据不同年龄段在选材及目标的确定上下功夫,使其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能为幼儿所接受并有助于幼儿理解。
(三)创设社会学习的民族文化环境和氛围。
我国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明确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④他认为书本知识都是死知识,严重脱离幼儿生活,大自然、大社会才是获得书、直接的书,应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让儿童接触自然,走进社会去主动获取活的知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体现生活性和联系性。
我省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传统艺术表演、民俗活动、口头传说、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如歌舞(皮影、花儿)、传统游戏、建筑风格、手工(窗花、剪纸)、民间服饰等等。都成为我园创建少数民族文化环境的资源和财富。
通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项目的研究,我园教师、幼儿、家长更系统深入的了解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并逐步树立起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也影响着社会群体自觉关注少数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
2.申晓燕.幼儿园课程设计:以多元文化为价值取向[D].重庆师范大学
3.石筠弢.学前教育课程理论[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96:45
4.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编.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44
5.朱虹.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在幼儿园的开发与利用. [A] 科教导刊: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