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四步结构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袁 乐

【机构】 新疆巴州蒙古族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和语文教学特征,试图探索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感知·思考——品读·揣摩——探究·拓展——积累·应用”四步曲,能生成高效的语文课,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四步教学 初中 语文 运用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只注重诵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或者脱离课文,往往难以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各个目标,真正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引导学生感知课文,思考课文蕴含的观点、情感等,品读课文语言特色,揣摩语言表达技巧,注重探究拓展,不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范式,运用“感知·思考——品读·揣摩——探究·拓展——积累·应用”四步教学结构组织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实际应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一、感知·思考
  让学生带着教师设计的问题,通过听(听老师范读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朗读)、览(浏览)等途径感知课文,思考问题,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观点、思路、态度、情感等,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认知。如在教《芦花荡》一文时,先用激烈的战争场面(电影片段)导入,然后设置了一个引导学生感知全文的问题。“刚才大家看到了一个血腥、残酷的战争片段,而《芦花荡》一文也是表现战争题材的,在文中,你看到的依然是血腥残酷吗?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让你有何感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听、看、读、览等方式感知全文,形成进一步品读探究课文的欲望。
  二、品读·揣摩
  在“感知·思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抓关键词句、对比联想、总结归纳等多种方法,借助相关的语言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揣摩课文的结构、思路线索、遣词造句等,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如果是文学作品,则围绕作品的形象、情节、结构、思路、意境、意象、文章风格、表达技巧等开展教学活动;如果是社科类文章,则注重对文章的分论点或局部观点进行分析与评价;如果是自然科学类文章,则注重对课文中局部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梳理。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先让学生对片段进行集体朗读(或个别朗读),再带着问题进行品读,之后进行揣摩、讨论,教师从中完成语文知识的教学,落实语文能力的培养。
  下面是《变色龙》一课的教学片段:
  1.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含义
  2.学生带着问题品读。
  问题1:小说结尾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
  问题2: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问题3: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3.揣摩·讨论。
  让学生在各自揣摩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再进行集体商议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体会讽刺小说的这种写法及其作用。。
  明确:奥楚蔑洛夫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是因为这一形象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作者在描写这类人物的时候,抓住了他们的共性,通过提炼、概括和总结,并用夸张、对比等讽刺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法,加以突出,使这类人物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像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守财奴葛朗台,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公,吴敬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都是这样的人物。
  三、探究·拓展
  在“感知·思考”“品读·揣摩”的基础上,就课文内容或形式的某个方面或某一点进行探究拓展,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思考,共同探讨,并指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求新求异、乐于合作探究的品质。立足课文,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及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探究拓展,或进行比较阅读,或深入思考课文中的某个问题,或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可以让学生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体验、感悟、观点。
  四、积累·应用
  由于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基础相对薄弱、知识相对匮乏,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特意加上一个“积累·应用”环节,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并学会把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表达之中。
  “积累·应用”,可以根据单元、课文的特点,落实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展规范的教学,可以是对重点字词音形义的识记,可以是对语段篇章的背诵,也可以应用某些词语、固定搭配写一段话,也可以应用某种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来进行话题表达。如在教学《春》一课时,设计了以下“积累·应用”的学习内容,可供参考:
  1.积累:
  (1)摘录音义不熟悉的字词,并识记。
  (2)划出文中运用了修辞方法(比喻、拟人)的句子,并熟记。
  (3)背诵第1—5自然段。
  2.应用: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如果说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只能理解为小草本来就是这样,课文的说法能突出春天的作用,让小草充满生机,显得极为可爱) 。试仿造这个句子,以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为对象,造一个句子。
  (2)朱自清笔下美丽的春光令人陶醉,洋溢的诗情让人感染,盎然的生机催人上进,这一切都是作者仔细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特征,恰当运用修辞的结果。同学们想不想也来描写一种事物,请试以生活中的景物为对象进行模仿写作和朱自清先生比试一下?
  阅读课教学四步曲,并不是随意生成、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教师对课文进行细致研读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只有细读课文,关注学生,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置,多为学生创造开展语文学习的机会,多给学生营造进行自主思考的氛围,多给学生发掘进行个性表达的素材,才能提高阅读课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