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生本教育之我见
【作者】 叶桂华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华尖乡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出: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树立?“生本”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代替;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来把这一理念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呢?
一、依靠学生解决“困难”
前段时间教研室领导来校听课,学校安排我上一节生本课,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有困难找学生”。回到教室,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上公开课的通知,不说不知道,一说不得了,同学们竞说是大好消息,还大呼“我们的课我们做主”。经过一阵热火朝天的七嘴八舌,一番争先恐后的各抒己见,同学们最后竞选定了《秋天的雨》作为公开课内容。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给我授课的一些困惑给予释然。
无论对于执教者还是学习者,这种温暖来自“一切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相信学生”的生本理念。在《墨菲定律》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记得当时学生用了一节课时间,把初读感知的课文内容概括得有条有理,并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探究的话题,诸如墨菲定律的真正含义,其运用的积极意义,科学家们的新发现等。孩子们的质疑和思考,足可以成为他们课外阅读和主题研讨的依据。有困难找学生,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就这么简单。它尊重了学生实际理解的水平,也见证着学生是丰富的教育资源。这种教学双边的雪中送炭,本身就是一种和谐,一种默契,更是一种教学的充实!
二、尊重学生自定步调
曾经有人取笑说:生本的课堂从来就是三步走: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学完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也许我们真是这样走过来的,学生们也都约定俗成:学一篇课文,首先得整体感知,了解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接着是重点品味,体会思想;然后是阅读拓展的交流、运用与延伸。教师抓住主线适时加以点拨,可以让课堂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教与学产生共鸣,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可谓“四两拨千斤”,生本的课堂学习过程线索清晰,学生上课得心应手。
这种和谐来自“学生自定步调”的“自我调节教育”。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实践过程,强调生本并不弱化教师的作用,更不是无师自通,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实时学习动态,进行无痕的引领、有针对性的诱发和有创意的调控,所以,我们的课堂是鲜活生命的体现。只要遵循学生天赋的学习本能,就能达到教学的水到渠成,长此以往,教学就变得简单而轻松。
三、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充分展示学生
郭思乐教授认为,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生本教育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尽展学习的风采,上下互动,取长补短,相互纠正,相互完善。作为教师,只是个专注的旁观者,充当及时点拨、组织、参与、配合的角色,促使课堂学习各层面实现超越与突破。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不需要太多的求全求美,只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热情的导火索,就能引起教学的共鸣。
四、采用和谐简单的师生评价
教学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关注的是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与生成,所以我们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并营造空间引导学生凭借自身学习经验进行互相评价、更正错误并找出预防再次出错的方法,于是,“评研”就应运而生了。所谓评研,就是评价、研讨,由学生自行发现学习上的问题,通过小组内自主合作的交流、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个单元的课文学习后,学生都要针对自己的学习弱项,自行出题,与同学交换做题,相互评改,自行建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乐此不疲地充当老师与学生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接受考评的学生,又是考评别人的老师,这种角色的并存,让应试教育“谈考色变”的紧张焦虑转化为生本评研的乐此不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种对学习评价的喜好就是学生发展的源头活水!
是花,总有盛开的时候,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一生最明艳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需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更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 的幸福。
一、依靠学生解决“困难”
前段时间教研室领导来校听课,学校安排我上一节生本课,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有困难找学生”。回到教室,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上公开课的通知,不说不知道,一说不得了,同学们竞说是大好消息,还大呼“我们的课我们做主”。经过一阵热火朝天的七嘴八舌,一番争先恐后的各抒己见,同学们最后竞选定了《秋天的雨》作为公开课内容。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给我授课的一些困惑给予释然。
无论对于执教者还是学习者,这种温暖来自“一切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相信学生”的生本理念。在《墨菲定律》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记得当时学生用了一节课时间,把初读感知的课文内容概括得有条有理,并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探究的话题,诸如墨菲定律的真正含义,其运用的积极意义,科学家们的新发现等。孩子们的质疑和思考,足可以成为他们课外阅读和主题研讨的依据。有困难找学生,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就这么简单。它尊重了学生实际理解的水平,也见证着学生是丰富的教育资源。这种教学双边的雪中送炭,本身就是一种和谐,一种默契,更是一种教学的充实!
二、尊重学生自定步调
曾经有人取笑说:生本的课堂从来就是三步走: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学完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也许我们真是这样走过来的,学生们也都约定俗成:学一篇课文,首先得整体感知,了解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接着是重点品味,体会思想;然后是阅读拓展的交流、运用与延伸。教师抓住主线适时加以点拨,可以让课堂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教与学产生共鸣,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可谓“四两拨千斤”,生本的课堂学习过程线索清晰,学生上课得心应手。
这种和谐来自“学生自定步调”的“自我调节教育”。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实践过程,强调生本并不弱化教师的作用,更不是无师自通,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实时学习动态,进行无痕的引领、有针对性的诱发和有创意的调控,所以,我们的课堂是鲜活生命的体现。只要遵循学生天赋的学习本能,就能达到教学的水到渠成,长此以往,教学就变得简单而轻松。
三、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充分展示学生
郭思乐教授认为,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生本教育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尽展学习的风采,上下互动,取长补短,相互纠正,相互完善。作为教师,只是个专注的旁观者,充当及时点拨、组织、参与、配合的角色,促使课堂学习各层面实现超越与突破。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不需要太多的求全求美,只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热情的导火索,就能引起教学的共鸣。
四、采用和谐简单的师生评价
教学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关注的是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与生成,所以我们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并营造空间引导学生凭借自身学习经验进行互相评价、更正错误并找出预防再次出错的方法,于是,“评研”就应运而生了。所谓评研,就是评价、研讨,由学生自行发现学习上的问题,通过小组内自主合作的交流、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个单元的课文学习后,学生都要针对自己的学习弱项,自行出题,与同学交换做题,相互评改,自行建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乐此不疲地充当老师与学生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接受考评的学生,又是考评别人的老师,这种角色的并存,让应试教育“谈考色变”的紧张焦虑转化为生本评研的乐此不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种对学习评价的喜好就是学生发展的源头活水!
是花,总有盛开的时候,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一生最明艳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需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更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 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