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冯德英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新城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重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迫在眉捷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课程改革,其目的在于培养更多的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之后,才可能提高人的创造能力。而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新课程理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思维情境,注重思维诱导,培养良好思维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到精确的追求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领悟数学概念、定理的根本思想,掌握定理证明过程的来龙去脉,增强数学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总结论证中,提高主动参与的机会,以便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良好的思维习惯,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维和独立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二、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思维
        悬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一种强烈的想念和坚强的心理。这种心理活动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给人造成一种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紧迫情境。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强烈急切的思维欲望。所以教学时可根据需要设置悬念。例如在学习初一的“同底数幂的除法”时,首先学习了如105÷103、25÷23、a5÷a3类型的除法,从结论中得出了运算法则,这时在课尾设置“悬念”上列三式反过来相除会怎样?留给学生思考。课后,学生会跃跃欲试,寻求解决的办法,对学生的课外预习具有指导作用,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下一节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下一节课的教学水到渠成。
        悬念也可设在课头,作为引入课题,例如上初三数学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时,可设悬念:方程2x2-3x-4=0和方程4x2-6x-8=0的根相同,那么2x2-3x-4和4x2-6x-8分解因式的结果是否相同呢?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内容,然后积极思考,探求问题的答案。
        三、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主要表现为反向思维,换位思考,简单思考等能力。数学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理解为概念的可能组合形式,所以可以说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灵活地应用数学概念的过程。概念的灵活应用是锻炼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法。创造性地应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法。
        四、周密的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传授知识,实现自我的主要方法,因而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学中,只有经过周密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双方在和谐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问题又为思维定向,成为探索活动的关键环节。而问题的设计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状态出发,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考和探求答案的欲望,有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容量,做到讲解适度,时间安排合理,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而且不过分强调课堂的严肃性。要创造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目的,首先教师要备好课。备课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进行合适于教学实际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其次,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多发问、重视学生的独立见解,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促使他们的思维尽快地运转起来。最后,要多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比如运用直观语言,直观教具,直观的教学媒体。例如,在教合并同类项时,有些同学就容易把不同类项的项合并,如会出现“2X+2Y=4XY”这样的错误,这时教师就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发现错误,比如给学生考虑,“1头牛+1匹马=?”学生通过思考后就会发现,不是同类的事物是不能把它们合并的,从而引导学生去观察同类项的特点,以及合并的法则,这样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起到培养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五、类比联想,深化学生思维
        类比联想是数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根据问题的特征,广泛联想到与题目条件、结论有关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和方法上的类似之处,通过两个问题类似之处的比较,其中一个问题也有类似的性质、结论和解决方法,从而在类比联想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积极努力的探索和创新,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而达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上述多个方面综合培养训练的结果。初中阶段的培养是思维的基础阶段,应重点抓住基础思维品质的发展和培养,分清主次,明确目标,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为更高一级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