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我听见,我看见……——从“纸筒空间”引发自主性游戏中材料投放的思考

【作者】 周晶晶

【机构】 杭州市滨江区钱塘实验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案例实录
        活动开始后,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部分选择了和好朋友一起搭建,部分选择了独自搭建,一共分成了5组。随后,孩子们纷纷从材料筐中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搭建。
        A区是两个女孩子合作拼搭,她们在选择材料时用了较长的时间,从6分钟开始进入搭建状态,以圆形纸筒和长条积木为主,但是进度一直很慢,期间有坍塌现象。从15分钟开始,他们进入顺利阶段,其中有垒高、排列等各种方式。
        B区的女孩子最先选择了圆形纸筒、半圆形纸筒和长条形积木进行拼搭,她的造型以垒高为主,不使的关注周边孩子。从活动5分钟开始,她加入到E区,和该区的两个男孩子进行了创作交流,在10分钟左右时,不顾两个男孩意愿,将他们的长条形作品拿到了F区做路灯和小树,并用拱形积木搭成小路和丛林连接。
        C区也是两个女孩子合作拼搭,她们选择了高低不同的圆台形纸筒进行拼搭,以高低横向排列为主。
        D区是两个男孩子的合作拼搭,看不清楚。
        E区也是两个男孩子合作拼搭,以圆台形纸筒和积木为主,积木以平铺为主,纸筒以叠高为主。在“小树”被B区的女孩子拿走后,转移了阵地,将原先的创意搭到了F区附近,重新开始他们的活动。D区的一个男孩子将他们原本的阵地和新阵地用圆台纸筒切面做了类似多米诺骨牌式的连接。
        从25分钟开始,原本分区的孩子进行了集体交流,由B区的女孩和几个男孩子一起将各区域用积木和纸筒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大作品。从30分钟起,A区和C区的女孩子对于纵向的高度进行了挑战,D区的绿衣男孩开始无聊的摆弄。
        二、案例分析
        1. 选材——哇哦,好多东西,我都不知道要选什么好了!
        刚开展自主性游戏时,我认识到材料的提供直接影响到游戏行为,因此我们并不急切地将所准备好的材料投放给幼儿,而是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孩子们围绕“建筑”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凭着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经验的积累,大家纷纷提出了鞋盒、罐子和纸筒等材料都能够进行搭建,于是我们提供了幼儿园已有的木质建构积木、鞋盒、罐子和纸筒等材料,本以为孩子们能够利用丰富的材料进行搭建,想不到孩子们却拿着各种材料玩起了角色游戏,这与我们的预期大相径庭。这时,孩子的一句话引起我们的反思:今天东西太多了,我都不知道要选什么来搭东西了。的确,东西太多反而影响了孩子的操作。于是我们进行了反思:
        活动区材料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不应一开始就把所有的材料都提供出来.应该在游戏发展过程中。给幼儿一定的时间去寻找、发现和获取新的游戏材料。以保持他们对游戏的兴趣。教师可定期在游戏区投放新的材料。形成新的刺激点。吸引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去。
        第一次调整:
        (1)选择材料:在我们商讨后,决定首先投放纸筒这一可变性较强的材料和木质积木进行互动,看看孩子们玩的效果。
        (2)逐步添加:在积木和纸筒融合成功后,加入新的材料。
        2. 变材——妈妈,今天我们玩叠高高的游戏了。
        在精简了材料以后,我们发现孩子在选择时更有方向性了。在平铺时,孩子们主要选择长条积木的拼接;在叠高时,孩子们主要选择纸筒进行累加叠高。这时,我们又发现,积木和纸筒之间没有有效地融合起来,孩子们更多的是分开玩,或是单纯地相加叠高,并有展开空间的构建。这又让我们反思:
        怎样让材料与材料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是否可以提供一种中间材料嫁接?怎样的材料适合做这一嫁接?是否可以从两者中间生成一种材料?于是,我们想到了对材料进行改变。
        第二次调整:
        (1)改变材料:将纸筒以横截面切开,产生高矮不同的圆柱和圆台;以纵截面切开,产生半圆等形状。让这些新产生的形状作为中间架构的桥梁,有效链接积木与纸筒。
        (2)投放比例:我们对改变后的材料投放比例进行了观察,发现当当新旧材料比例在1:2或1:3时.材料的使用效益最大,幼儿容易创造性地使用新材料。
        3.显材----其实,我想搭的是白雪公主的城堡呀!
        经过几次改变,我们发现:材料在经历了分层投放和改变形式后,孩子们对于纸筒这一材料的使用率大大提高,但是呈现出来的建构作品仍不尽人如意,这是怎么回事呢?在静下心观察孩子时,我们听到有孩子在说:不是房子,我搭的可是一座白雪公主的城堡呢!这又让我们反思:
        如果孩子的已有经验就是简单的,那么呈现出来的作品自然会更简单。
        基于此,我们又做了以下调整:
        将材料融入环境中,突显材料的功能。例如:在墙面上利用纸筒摆出各种造型;将孩子的作品以照片形式进行张贴,让能力较弱的孩子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意;利用生活中建筑的图片,积累孩子的经验。
        三、我们的反思
        孩子的活动中,我们发现:通过对材料投放的不断探索、研究与总结,材料能更好地为游戏服务,进幼儿更好地在“玩中自主”、玩中发展”。纸筒这一材料的成功告诉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一)低结构材料更容易引发幼儿的创造
        高结构材料一般目标明确,儿童在操作中容易达到目标,但往往束缚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低结构材料恰好与之相反,低结构材料特点能适应幼儿千变万化的想象与创造,推动了幼儿的自主建构。简单材料激发了孩子千奇百怪的想法,这些想象通过幼儿的操作得以实现。
        (二)材料的动态性
        材料本身是静态的是物化的,如果我们在投放过程中不断考虑材料呈现方式就使材料呈动态性,这就促进了儿童建构行为,同时优化了材料,提高了材料的利用高效性。
        (三)材料的层次性
        教师在投放区域材料时必须考虑材料与儿童的生理、心理成熟之间的差距,也就是材料既要符合幼儿原有的发展水平,也要在幼儿原有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的发展。
        作者简介:姓名:周晶晶,性别:女,职称:一级教师,职务:园区主任、保教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