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作者】 陆建峰

【机构】 化隆县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有工具性,最典型的是其情感性。每篇课文都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寓含一定的感情色彩,包蕴着人们对善恶美丑的喜爱之情。因而,情感教育,说到底也是一种德育渗透。情感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方式,寓之于课堂教学,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在浅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教育。其形式是师生共同活动,合力挖掘,形成共鸣。
        一、走进课本,创设情境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我们要善于运用语文教材独特的魅力,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认识美,感受美。一篇构思精巧,散发着自然、人性之光的例文宛如思想的宝库,智慧的源泉,有多少能被我们感知,还有待于我们的挖掘与发现,新课程要求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再走出课本,形成自己的东西,这其中也隐含了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学生的美育。而这需要我们教师正确的引领,科学的安排。例如:诗词鉴赏,可以利用配乐朗诵引领学生“入境”,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语文课堂有极其丰富的外延,尤其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美育,有着重要作用。美学家朱光潜曾认为“直觉、距离、移情是构成美感经验的要素”。语文课堂的丰富的材料,让学生有直接具体的感知,使学生沉浸在作者构思的幻想中,感情上受到熏陶。当然,它与学生是有距离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故事也直接撞击学生的心灵,产生种种困惑,但是,随着知识的结累,阅历的丰富,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利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项因素,能客观真实的认识、辨别、创造真善美,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想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设置语文课堂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放飞思想。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变成良好的习惯,将形象感知转为理性思考。都德的《最后一课》激发学生和平意识和对当前国际社会的不安定环境和忧患意识。联系“台独”事件,让学生慷慨陈词,纵横古今,明辩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强了他们爱国意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充满了情感,积极发挥他们的审美功能,同时也让他们的认识深刻化。
        二、精心挖掘情感目标注重适宜性与多样性   
        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阅读的过程也是师生透过文字相互激发、渲染、传递、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像设计导语一样以情动情。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据作者的思路、情感及学生品质、情感等因素,来设立情感目标。如人物评传类应以具体的道德形象的影响来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热情为情感目标;古诗文应以通过意象的勾勒、意境的营造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及语言文字作为情感目标;而说明文则应以抓住对象的特征,从功能、用途及成因诸方面挖掘自然美、建筑美、创造美作为情感目标。在诱发不同的情感目标时,教师可根据学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其迅速进入情感氛围。
        语文和其他学科比较有其鲜明的特色:内容丰富优美、结构精巧多姿、情理融会贯通。语文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应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立体流程,只有这样,知识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维活动才能找到其载体,充分展现其生机活力。康德早在几百年前就告诉人们:“能震撼我们心灵的,除了头顶繁星闪烁的夜空,还有深藏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中学语文的情感审美教育就在于选择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语文教学肩负着净化心灵,弘扬历史文化的重任,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审美教育才刚开始,我们坚信前途一定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