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生物高考的有效备考
【作者】 谢培端
【机构】 宁化六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紧张激烈的高考很快就过去了。当我们平静下来,分析2010年高考和高考试题时,就会发现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总结思考的地方。下面本人就生物高考如何进行有效备考谈几点意见。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高考“考”什么?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认真研读考纲。在近几年的高考生物学科《考试大纲》中,“考试内容”都包括了“能力要求”和“考试范围”两个部分,其中“考试范围”主要是规定考试的知识考查范围。许多教师对这部分内容比较关注,对哪些要考哪些不考弄得很清楚,而对《考试大纲》中的“能力要求”很少去研究、解读,可以说这是重大失策。
高考命题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从知识考查向能力考查转变。近年高考生物学科试题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明显增多,充分体现了这种命题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考试大纲》中提出的“能力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能力训练,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考试大纲》中提出的“能力要求”都是一些抽象、宽泛的内容,比如“正确理解、分析生物学中以图表,图解等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并用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这里的“理解”和“分析”都是内隐的心理过程,人们是无法观察和测量的,因此,如何把这些要求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观察测量的东西?生物学的图表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形式,除了图表还有其他哪些表达形式等。要发现和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任课教师对《考试大纲》进行细致的解读和研究。
二、立足基础,回归课本
在高考的复习过程中,要找变点,补遗漏,夯实知识根基。第一轮复习不管有多么完美,都可能有疏忽或遗漏的地方。因此,第二轮复习首要任务是查漏。可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通过考试,限时训练。来发现薄弱环节和知识缺陷,有针对性地对某一部分的知识进行强化复习,把平常易错的知识在脑海中形成很深的烙印,提高复习效率。进入第二轮复习以后,应该回归课本,寻找新的重组方式和切入角度,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编码,将已学知识融入个人的记忆和经验体系中去,以保持复习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例如,从一个免疫学案例入手,探究该疾病的检测方法,检测原理,病理分析,疾病预防及治疗等。同时可以采取阅读章节的前言和小结的方法。阅读前言有助于回想本章、本节的主要内容。例如,第六章第一节前言提到:生物体的性状之所以能够遗传给后代,是因为生物体内具有对遗传起决定性作用的物质——遗传物质。那么,究竟什么是遗传物质呢?遗传物质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呢?在生物的遗传过程中,遗传物质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这些问题体现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表达等内容。阅读小结可以总结本章、本节的关键内容。
三、深化知识,构建网络
经过第一轮复习,我们要实现章节知识的过关,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知识零散的状态,那复习效率常常比较低下,我们应该加强对章节知识的反思,归纳和总结。第一轮复习中,虽然不提倡过多地对知识进行整合和提高,但如果我们能对一些章节的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能从知识点上升到知识面,从知识面上升到知识体,建立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知识网络构架,实现从一个制高点去统领相关知识点。无论是对第二轮复习,还是针对目前喜欢综合性考查知识点的命题模式,都是有益而无害的。如我们在复习第三章“新陈代谢”时,通过“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这一纵向纽带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这一横向纽带,把涉及的酶、ATP、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联系起来,再把新陈代谢类型等按植物代谢、动物代谢、微生物代谢等建立小的知识体,就能找到许多复杂、零散的知识点内在的联系,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四、提升能力,精讲精练
在高三复习过程,老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精选考题,编配试题,进行考试,更应该通过试卷讲评总结解题规律、方法与技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形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重点和热点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在这一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
1、基本的解题能力
基本的解题能力主要是指读题能力和表达能力。所谓读题能力就是能否在最短时间内读懂试题,即指以较快的速度完整、正确地理解题意,做到不忽略试题中关键信息,不误解题意,并明确题型,试题表达的知识范围及命题意图,从而初步确定解决方法。所谓的表达能力就是根据题意及试题的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规范答题。做到叙事有序、详略得当、要点全面、文字准确、条理清晰。这两种基本解题能力是其他解题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复习时可根据不同阶段及不同的学生群体,有意识地设计一定量的试题进行基本解题能力训练。
2、实验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实验题不仅分值比例大,而且呈现形式愈加灵活多样,且常作为高考理科综合卷的压轴题,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学生的失分点。其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法的灵活应用,实验过程的科学设计及实验结果的预期和分析等高层次能力。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应将《考试说明》中18个实验的实验思想,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结果分析及实验设计与有关知识的复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和探究栏目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对实验设计原理、原则的理解和应用。如酶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系列实验等,要对其材料选取、条件控制、对照设计、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对教材实验进行适当拓展与延伸,使其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如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应用;测定细胞液的浓度;判断细胞的生活情况;防腐杀菌;判断细胞的年龄。同时重视研究性学习与调查表格的设计,实验变量关系的确定、器材药品的选择与安全、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步骤的设计与完成,实验结果预测,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现象与结果的分析评价及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要求等。
总的来说,备考复习要做到:周密计划,合理安排;夯实基础,适度创新;突出重点,关注热点;知识与能力并重,方法为复习导航;提高复习效率是根本。做到这些,才算真正做到有效备考,并获得丰硕的成绩。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高考“考”什么?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必须认真研读考纲。在近几年的高考生物学科《考试大纲》中,“考试内容”都包括了“能力要求”和“考试范围”两个部分,其中“考试范围”主要是规定考试的知识考查范围。许多教师对这部分内容比较关注,对哪些要考哪些不考弄得很清楚,而对《考试大纲》中的“能力要求”很少去研究、解读,可以说这是重大失策。
高考命题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从知识考查向能力考查转变。近年高考生物学科试题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明显增多,充分体现了这种命题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考试大纲》中提出的“能力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能力训练,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考试大纲》中提出的“能力要求”都是一些抽象、宽泛的内容,比如“正确理解、分析生物学中以图表,图解等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并用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这里的“理解”和“分析”都是内隐的心理过程,人们是无法观察和测量的,因此,如何把这些要求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观察测量的东西?生物学的图表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形式,除了图表还有其他哪些表达形式等。要发现和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任课教师对《考试大纲》进行细致的解读和研究。
二、立足基础,回归课本
在高考的复习过程中,要找变点,补遗漏,夯实知识根基。第一轮复习不管有多么完美,都可能有疏忽或遗漏的地方。因此,第二轮复习首要任务是查漏。可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通过考试,限时训练。来发现薄弱环节和知识缺陷,有针对性地对某一部分的知识进行强化复习,把平常易错的知识在脑海中形成很深的烙印,提高复习效率。进入第二轮复习以后,应该回归课本,寻找新的重组方式和切入角度,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编码,将已学知识融入个人的记忆和经验体系中去,以保持复习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例如,从一个免疫学案例入手,探究该疾病的检测方法,检测原理,病理分析,疾病预防及治疗等。同时可以采取阅读章节的前言和小结的方法。阅读前言有助于回想本章、本节的主要内容。例如,第六章第一节前言提到:生物体的性状之所以能够遗传给后代,是因为生物体内具有对遗传起决定性作用的物质——遗传物质。那么,究竟什么是遗传物质呢?遗传物质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呢?在生物的遗传过程中,遗传物质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这些问题体现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表达等内容。阅读小结可以总结本章、本节的关键内容。
三、深化知识,构建网络
经过第一轮复习,我们要实现章节知识的过关,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知识零散的状态,那复习效率常常比较低下,我们应该加强对章节知识的反思,归纳和总结。第一轮复习中,虽然不提倡过多地对知识进行整合和提高,但如果我们能对一些章节的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能从知识点上升到知识面,从知识面上升到知识体,建立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知识网络构架,实现从一个制高点去统领相关知识点。无论是对第二轮复习,还是针对目前喜欢综合性考查知识点的命题模式,都是有益而无害的。如我们在复习第三章“新陈代谢”时,通过“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这一纵向纽带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这一横向纽带,把涉及的酶、ATP、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联系起来,再把新陈代谢类型等按植物代谢、动物代谢、微生物代谢等建立小的知识体,就能找到许多复杂、零散的知识点内在的联系,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四、提升能力,精讲精练
在高三复习过程,老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精选考题,编配试题,进行考试,更应该通过试卷讲评总结解题规律、方法与技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形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重点和热点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在这一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
1、基本的解题能力
基本的解题能力主要是指读题能力和表达能力。所谓读题能力就是能否在最短时间内读懂试题,即指以较快的速度完整、正确地理解题意,做到不忽略试题中关键信息,不误解题意,并明确题型,试题表达的知识范围及命题意图,从而初步确定解决方法。所谓的表达能力就是根据题意及试题的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规范答题。做到叙事有序、详略得当、要点全面、文字准确、条理清晰。这两种基本解题能力是其他解题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复习时可根据不同阶段及不同的学生群体,有意识地设计一定量的试题进行基本解题能力训练。
2、实验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实验题不仅分值比例大,而且呈现形式愈加灵活多样,且常作为高考理科综合卷的压轴题,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学生的失分点。其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法的灵活应用,实验过程的科学设计及实验结果的预期和分析等高层次能力。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应将《考试说明》中18个实验的实验思想,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结果分析及实验设计与有关知识的复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和探究栏目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对实验设计原理、原则的理解和应用。如酶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系列实验等,要对其材料选取、条件控制、对照设计、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对教材实验进行适当拓展与延伸,使其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如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应用;测定细胞液的浓度;判断细胞的生活情况;防腐杀菌;判断细胞的年龄。同时重视研究性学习与调查表格的设计,实验变量关系的确定、器材药品的选择与安全、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步骤的设计与完成,实验结果预测,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现象与结果的分析评价及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要求等。
总的来说,备考复习要做到:周密计划,合理安排;夯实基础,适度创新;突出重点,关注热点;知识与能力并重,方法为复习导航;提高复习效率是根本。做到这些,才算真正做到有效备考,并获得丰硕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