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注重文本细读 聆听心灵对话——浅谈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高效对话
【作者】 段晓芳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文本细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研读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它借助词义学的方式深入、真切的感受文章在词汇运用上的巧妙手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总是以文本为教学核心,抓住文本中的关键点,自觉地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亲近文本,涵咏品味,让学生对文本有着独特的自我理解并且能够在课堂真正发声,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关键词:文本细读;语文课堂;语文味
“课程目标”中对“阅读与鉴赏”提出了明确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一课程目标决定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文本细读,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最便捷、最重要的路径和平台。但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激情四射,学生却只是浑然不觉精彩地记着考试要点,这说明学生根本没有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而要真正领悟作品的内涵,要细读。所谓文本细读,就字面意义,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文本,并在此基础上详尽地分析和解释,进而揭示作品的主题。进而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唤醒他们的表达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细读能力非常重要。
一、品味诵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裴松之语)、“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语)。课堂语文教学中的“读”,特指“诵读”,就是指出声地读。优秀的语文教师,总会大胆创新,尝试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品味诵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示范朗诵、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诵、名家配乐朗诵,个别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等,让学生沉浸在声音的世界里,直接感受人物的真实情感,因为“人的情感能够最细致地表现在声音上。”(丹纳语)。在执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我从金文的“春”字出发,草字头下面有个像刚发芽的屯字,还有个日字,所以春的本意是推,是万物发芽。从汉字构造开始很好把同学们带入文本中。
二、替换比较,鉴别中感受孰优孰劣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和其他事物的联系和对照中显现自身的特质。文学赏析中的细读文本也是一样,需要通过比较替换来深入认识文字所蕴含的意义。有比较才会有鉴别,语言运用的好坏优劣在比较中能得到最直观的展现。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更是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的一条简捷而快捷的通道。例如,在执教《孔乙己》解读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可以用造新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孔乙己肯定死了。”)得方法和原句进行替换比较,后者虽然明确地揭示了孔乙己最终的命运,但是却没有了原句中孔乙己不被重视、本来就是可有可无得存在,即使到生命的终点也不被关注。这样的替换比较,这样的细腻解读,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三、想象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想象和联想在文本细读中扮演者极为活跃的角色。巧用想象和联想,可以让读者在已有文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原有的积累,不断补充、完善作者在文本中所呈现的画面,来体会文本中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创作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写景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月的特点:月色如水。但是,执教者不能局限于这样浅层次的理解,应继续追问:曾经学过的描写月的诗句还有那些?这样的提问有效地教学学会调动联想能力去搜索知识储备记忆库。培养学生灵活的迁移能力,学生很快就会想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同样是写月,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描写,给我们的感觉是一个甜美安静的女子,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则给我们的感觉是孤单失落的女子。最后一首“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更是给我们忧愁苦闷的感觉。所以,同样是写月,细细品读,却可以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这种用事物相同的特质为中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更真实直观地感受语言的活泼与趣味。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激发学生以后的阅读经验,从未产生大于文本自身审美内涵的独特意蕴。
四、补充改写,培养学生的创作才情
语言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决定了语言的“言外之意”,而这常常是无法用语言来准确表达的。这时,就需要进行补充改写,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体会字里行间的丰富内涵,真切地感受意境和主人公微妙复杂的情感。如《金色花》一文时,在拓展延伸部分,我向全班同学提问:“在泰戈尔笔下,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宁愿化作一朵圣洁的花,悄悄爱地着妈妈,带给妈妈一份芳香,一片影子,一个惊喜,老师在这里想问大家,如果哈里。波特送你一次魔法,你可以变一样东西去感谢母亲,你会变什么呢?”学生动情地写下了:假如我变成了一瓶能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我要医好妈妈的病。假如我变成了一双,主动走进了文本深处,创造性地建构起文本意义,这样活学活用,也真正让学手套,冬天的时候让妈妈戴着我,就不会再寒冷。假如我变成了一只百灵鸟,我一定要唱出最好听的歌给妈妈听……从学生们稚嫩而真诚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于父母的感激!”在补写改写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和情感体验生收获了知识。
文本细读,绽放语言文字的芬芳;文本细读,成就课堂教学的精彩。语文课堂教学是在对言语的感悟过程产生的一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所以学生的介入比不可少,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引导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体会到写作者的丰富思想情感,带来学生遨游在作者广阔的思想领域中,让我们的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真正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张长利,创新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9)
[2] 薛薇,浅谈文本细读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教材教法,2009
[3] 陈丽真,初中语文教学策略谈[J],吉林教育,2009(6)
[4] 崔巍青,文本细读与教学策略—读出其中味[J],初中语文教师,2009(4)
关键词:文本细读;语文课堂;语文味
“课程目标”中对“阅读与鉴赏”提出了明确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一课程目标决定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从而建构学生个体的心灵空间。文本细读,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最便捷、最重要的路径和平台。但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却存在着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激情四射,学生却只是浑然不觉精彩地记着考试要点,这说明学生根本没有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而要真正领悟作品的内涵,要细读。所谓文本细读,就字面意义,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文本,并在此基础上详尽地分析和解释,进而揭示作品的主题。进而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唤醒他们的表达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细读能力非常重要。
一、品味诵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裴松之语)、“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语)。课堂语文教学中的“读”,特指“诵读”,就是指出声地读。优秀的语文教师,总会大胆创新,尝试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品味诵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示范朗诵、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诵、名家配乐朗诵,个别读、小组读、全班齐读等等,让学生沉浸在声音的世界里,直接感受人物的真实情感,因为“人的情感能够最细致地表现在声音上。”(丹纳语)。在执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我从金文的“春”字出发,草字头下面有个像刚发芽的屯字,还有个日字,所以春的本意是推,是万物发芽。从汉字构造开始很好把同学们带入文本中。
二、替换比较,鉴别中感受孰优孰劣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和其他事物的联系和对照中显现自身的特质。文学赏析中的细读文本也是一样,需要通过比较替换来深入认识文字所蕴含的意义。有比较才会有鉴别,语言运用的好坏优劣在比较中能得到最直观的展现。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更是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的一条简捷而快捷的通道。例如,在执教《孔乙己》解读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可以用造新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孔乙己肯定死了。”)得方法和原句进行替换比较,后者虽然明确地揭示了孔乙己最终的命运,但是却没有了原句中孔乙己不被重视、本来就是可有可无得存在,即使到生命的终点也不被关注。这样的替换比较,这样的细腻解读,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三、想象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想象和联想在文本细读中扮演者极为活跃的角色。巧用想象和联想,可以让读者在已有文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原有的积累,不断补充、完善作者在文本中所呈现的画面,来体会文本中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创作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写景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月的特点:月色如水。但是,执教者不能局限于这样浅层次的理解,应继续追问:曾经学过的描写月的诗句还有那些?这样的提问有效地教学学会调动联想能力去搜索知识储备记忆库。培养学生灵活的迁移能力,学生很快就会想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同样是写月,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描写,给我们的感觉是一个甜美安静的女子,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则给我们的感觉是孤单失落的女子。最后一首“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更是给我们忧愁苦闷的感觉。所以,同样是写月,细细品读,却可以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这种用事物相同的特质为中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更真实直观地感受语言的活泼与趣味。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激发学生以后的阅读经验,从未产生大于文本自身审美内涵的独特意蕴。
四、补充改写,培养学生的创作才情
语言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决定了语言的“言外之意”,而这常常是无法用语言来准确表达的。这时,就需要进行补充改写,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体会字里行间的丰富内涵,真切地感受意境和主人公微妙复杂的情感。如《金色花》一文时,在拓展延伸部分,我向全班同学提问:“在泰戈尔笔下,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宁愿化作一朵圣洁的花,悄悄爱地着妈妈,带给妈妈一份芳香,一片影子,一个惊喜,老师在这里想问大家,如果哈里。波特送你一次魔法,你可以变一样东西去感谢母亲,你会变什么呢?”学生动情地写下了:假如我变成了一瓶能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我要医好妈妈的病。假如我变成了一双,主动走进了文本深处,创造性地建构起文本意义,这样活学活用,也真正让学手套,冬天的时候让妈妈戴着我,就不会再寒冷。假如我变成了一只百灵鸟,我一定要唱出最好听的歌给妈妈听……从学生们稚嫩而真诚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于父母的感激!”在补写改写过程中,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和情感体验生收获了知识。
文本细读,绽放语言文字的芬芳;文本细读,成就课堂教学的精彩。语文课堂教学是在对言语的感悟过程产生的一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所以学生的介入比不可少,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引导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体会到写作者的丰富思想情感,带来学生遨游在作者广阔的思想领域中,让我们的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真正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张长利,创新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9)
[2] 薛薇,浅谈文本细读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教材教法,2009
[3] 陈丽真,初中语文教学策略谈[J],吉林教育,2009(6)
[4] 崔巍青,文本细读与教学策略—读出其中味[J],初中语文教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