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探究式学习——让课堂活起来
【作者】 任春英
【机构】 八十四团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小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加强平等、深化探究氛围
在教学中,当学生平等、尊重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的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才能使学生自主地阅读提问思考讨论,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分析者,成为疑难的思考者、研究讨论者,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知识的迷宫,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适合的答案。基于以上理解,教师在课堂用语中应有:“想读吗?、想怎样读?、想说些什么?、想表演吗?、想知道吗?、自己试试看!、老师有个问题不懂,谁来帮帮我?、谢谢!”等等,甚至有时候,教师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满足他们想当老师的愿望。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和活动机会,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学问的论坛,探究才能成为现实。
二、注重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式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把没有争议的定论教给学生,而是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精神,抓住契机,用心营造“问题场”,设置一些问题的情景,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情感和热情。如教《赤壁之战》一文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并设置了曹操为何上当的问题情景,然后让学生研读课文,回答周瑜与黄盖的断定如何,其根据是什么?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明白了结果必然如此。学生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场,其思维得到了训练,探究能力得到了加强。同时,我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展现出来,如:如果是诸葛亮,他会用什么计策?如果曹操不上当,又该怎么办?以此扩展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突出质疑问难,扩展探究深度
学问从质疑开始,学生质疑水平代表了学生思维的质量。在学习过程中,有怀疑才回去思索,又思索才会进一步探究,然后才会有所得。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可先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紧扣教学要求,认真诵读或默读,在阅读感知、思考领悟中圈点勾画,旁批侧注,翻字典,查资料,扫出阅读障碍,在此基础上,再由他们自己提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始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带有任务观念,比较肤浅,不着边际,这是教师一定加以鼓励,要善于把握学生思维火花闪现的瞬间,使它燃起智慧之火炬,久而久之,学生便具有善于质疑的能力,能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学习《牛郎织女》时,学生提出了“牛郎和织女仅仅是传统观念中的爱情悲剧吗?”,学习了课文《凡卡》,学生提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仅仅是儿童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吗?……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强化,思想有了新的认识。
四、利用表达交流,展示探究结果
语文课堂,教师要设置丰富如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合适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回报探究结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精彩片段改编成小品,举行辩论会;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心得体会;善于辞令的同学可进行辩论,以展示思想。在探究学习《晏子使楚》时,学生们令人捧腹大笑的滑稽表演,不仅让表演者过了一把演员瘾,,还让其他学生在笑声中认识了晏子的机智、无畏,把握了文章的内涵。在教学《夕照》时,学生正陶醉在《夕照》的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的感情时,我不失时机地布置了一个探究性作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夕照的感受。在探究成果展示上,喜欢古诗词的同学朗诵了李商隐的《乐游园》,演唱了“夕阳山外山”的歌曲,展示了自己穿做的夕照图……这种表达和交流是完全自发的,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和顾忌,认识不分高低,理解不分深浅,只要聚集交流,积极展示,就给予热情鼓励。在展示探究成果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智慧和能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就能落实到实处。
总之,探究式学习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听得认真,思考的认真,活动的积极。探究式学习配演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改变接收式学习方式创设了途径。
一、加强平等、深化探究氛围
在教学中,当学生平等、尊重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的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表达的机会让给学生,才能使学生自主地阅读提问思考讨论,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分析者,成为疑难的思考者、研究讨论者,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遨游知识的迷宫,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去寻找适合的答案。基于以上理解,教师在课堂用语中应有:“想读吗?、想怎样读?、想说些什么?、想表演吗?、想知道吗?、自己试试看!、老师有个问题不懂,谁来帮帮我?、谢谢!”等等,甚至有时候,教师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满足他们想当老师的愿望。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和活动机会,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交流信息和切磋学问的论坛,探究才能成为现实。
二、注重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式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把没有争议的定论教给学生,而是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精神,抓住契机,用心营造“问题场”,设置一些问题的情景,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情感和热情。如教《赤壁之战》一文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并设置了曹操为何上当的问题情景,然后让学生研读课文,回答周瑜与黄盖的断定如何,其根据是什么?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明白了结果必然如此。学生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场,其思维得到了训练,探究能力得到了加强。同时,我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展现出来,如:如果是诸葛亮,他会用什么计策?如果曹操不上当,又该怎么办?以此扩展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突出质疑问难,扩展探究深度
学问从质疑开始,学生质疑水平代表了学生思维的质量。在学习过程中,有怀疑才回去思索,又思索才会进一步探究,然后才会有所得。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我们可先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紧扣教学要求,认真诵读或默读,在阅读感知、思考领悟中圈点勾画,旁批侧注,翻字典,查资料,扫出阅读障碍,在此基础上,再由他们自己提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始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带有任务观念,比较肤浅,不着边际,这是教师一定加以鼓励,要善于把握学生思维火花闪现的瞬间,使它燃起智慧之火炬,久而久之,学生便具有善于质疑的能力,能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学习《牛郎织女》时,学生提出了“牛郎和织女仅仅是传统观念中的爱情悲剧吗?”,学习了课文《凡卡》,学生提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仅仅是儿童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吗?……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强化,思想有了新的认识。
四、利用表达交流,展示探究结果
语文课堂,教师要设置丰富如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合适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回报探究结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精彩片段改编成小品,举行辩论会;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心得体会;善于辞令的同学可进行辩论,以展示思想。在探究学习《晏子使楚》时,学生们令人捧腹大笑的滑稽表演,不仅让表演者过了一把演员瘾,,还让其他学生在笑声中认识了晏子的机智、无畏,把握了文章的内涵。在教学《夕照》时,学生正陶醉在《夕照》的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的感情时,我不失时机地布置了一个探究性作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夕照的感受。在探究成果展示上,喜欢古诗词的同学朗诵了李商隐的《乐游园》,演唱了“夕阳山外山”的歌曲,展示了自己穿做的夕照图……这种表达和交流是完全自发的,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和顾忌,认识不分高低,理解不分深浅,只要聚集交流,积极展示,就给予热情鼓励。在展示探究成果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智慧和能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就能落实到实处。
总之,探究式学习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听得认真,思考的认真,活动的积极。探究式学习配演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改变接收式学习方式创设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