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优化课堂教学

【作者】 王英兰

【机构】 市中办事处刘口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创新的世纪。要培养创新性的人才,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组成形式。如何使课堂教学达到优化、高效,使每个学生能够活泼地全面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育思想。我校进入基础教育改革已经两学年的时间了,在课改中我们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大胆地进行改革与探索,取得了成效。
        一.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设计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近两年来,我从以前备课时,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教学过程看成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尽管也强调备课要备学生,在教案中却很少涉及对学生的分析。根据现代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备课思路从原来的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花时间去啄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出弹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案,课后写出心得体会,使课前分析思考、课中实践体验和课后总结融为一体,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积累经验、提升经验,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
        二、合理使用教具、学具,可优化课堂教学。
        1、使用教具、学具,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调动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简单说教。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只是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却兴趣不浓,因而小学的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学具具有感染力 ,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通过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利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再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事先做好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学具,让学生观察、判断整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一个直角时,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钝角时,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也自然地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拿出来的却不是锐角三角形。这样就是学生产生悬念,为什么有一个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的却不能确定是什么三角形呢?当学生积极探究这一问题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教师接着说,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此时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内在"自我需要"。因此使用学具,学生就会主动,兴趣盎然参与到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这样为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合理使用教具、学具,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动"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为深化思维做铺垫。
        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操作学具,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纸筒或其他能切割的圆柱体学具。让学生亲手用切割法把圆柱体切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通过操作使学生手动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难发现,它们的高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体的底面积。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圆柱体的体积也就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掌握。显然,学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的。
        3、使用学具,可给学生提供良好参与机会,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系统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数学过程,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未知的,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学中利用学具,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学习,学生不仅眼看、手动、口讲、脑想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
        4、合理使用学具,有利突破难点。
        利用学具教学可以把形的知识化为有形直观的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把知识的传授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联系起来。长方体的认识,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等等,仅凭个人才智是不够的,需要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发现。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学生首次学习有关体积知识,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生理解困难。因此,教学中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后,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可让学生准备土豆或萝卜,小刀一把,师生一起切。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刀垂直切,得到一个面;再切第二刀得到两个面,一条棱;切第三刀得到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依次类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感知,此时对面、棱、顶点的概念已有初步体验,其感性认识已很丰富,再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也就水到渠成了。实践证明,使用学具可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有利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知识和情感融合,可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一个在发展智慧能力同时丰富情感世界的重要基地。课堂教学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必须把情感教育与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利用教材、环境等潜在知情因素,启动、维护、强化学生的认知活动,使学生乐学、好学,使教学过程即是认知训练的过程,又是情感陶冶的过程,获得最优秀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统计图时有这样的教学内容:某饮料厂全厂生产的利润120万元,请你按季度划分后,制成条形统计图。显然它的知识内容非常清楚,若不研究教学内容,当学生制成条形统计表后就结束,那么情感因素将会被忽略,就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里,可在学生制作中,组织交流、讨论:全年120万元的利润,按季度是怎样划分的,为什么这样划分 ?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把日常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多角度考虑,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大,情趣变浓了,认知和情感都能得到发展。
        总之,新的课程理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创设生活情景,使新知变成有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