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问题贯穿于思品教学中
【作者】 李铁志
【机构】 衡水市第八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刘开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提倡“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认为,问题教学模式要求学习者具有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过程,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学习等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巧设问题并激发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是教育教学的有效形式。就如何进行问题教学本人有一下观点。
注重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营造课堂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尽量想方设法营造积极、宽松的气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清楚学生的心理障碍,想办法让学生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敢问爱问。使他们明白质疑问难不单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理解没学会的问题,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见解或由当堂某一内容联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这样,逐步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让他们随便问,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学生就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问题意识”。
2、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要问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生动教学情景时,有利于激发学习需要,我们设置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时间、机会,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1)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课堂教学问题情景的创设应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际而提出,使学生感到学习知识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是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为基础,并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学积极思维。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知识。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中进行学习。
(2)思想品德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小品、多媒体动画、故事材料,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等。
3、教给质疑方法,要学生善问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开始。问题意识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只有当个体感到自己需要问个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个体的思维才算真正开始。因此说强烈的问题意识又可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从而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进行及时的评价,引领学生积极探究、反思深化有问
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等因素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反思、引发出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再探究新问题.这样,不仅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最终把学习引上创造之路。
注重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智慧”。如何提出问题,才能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呢?又应该如何重新组织大量的知识,才能吸引学生,帮助他们全神贯注地进行探究学习呢?
1、选取问题要讲方法。选取“问题”要针对学生实际,针对课堂教学所要构建的知识结构,针对教学目标;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引起学生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应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有利学生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设计问题要有技巧。首先设计的问题具有经过思考就可解决的“是什么”的问题;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还必须经过一系列探索实践活动才能解决的“为什么”的问题;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需要实际应用的“怎么做”的问题。其次,问题设计要多角度,考虑要全面,但在一堂教学课的时间内,提出的问题也不宜过多。每一堂课的问题数量要适中。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最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性问题,选择最能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的问题。最后,要注重问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自己去想、去查、去做。这就需要多提出一些充分开放的没有“天然正确”的答案的问题。它们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路线,能够揭示而不是掩盖学科的争论,疑难或前沿。它们的目的在于引发讨论,提出新的问题,而不是诱导学生得出预期的答案。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者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真正改变学生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学生只有敢问、善问、会问,才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刘开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提倡“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认为,问题教学模式要求学习者具有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过程,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学习等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巧设问题并激发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是教育教学的有效形式。就如何进行问题教学本人有一下观点。
注重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营造课堂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尽量想方设法营造积极、宽松的气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清楚学生的心理障碍,想办法让学生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敢问爱问。使他们明白质疑问难不单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理解没学会的问题,可以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不同见解或由当堂某一内容联想到的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这样,逐步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让他们随便问,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学生就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问题意识”。
2、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要问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生动教学情景时,有利于激发学习需要,我们设置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时间、机会,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形成积极乐观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1)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课堂教学问题情景的创设应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际而提出,使学生感到学习知识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是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为基础,并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学积极思维。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知识。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中进行学习。
(2)思想品德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小品、多媒体动画、故事材料,由旧知识的拓展引出新问题等。
3、教给质疑方法,要学生善问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开始。问题意识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只有当个体感到自己需要问个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个体的思维才算真正开始。因此说强烈的问题意识又可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从而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进行及时的评价,引领学生积极探究、反思深化有问
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等因素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在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反思、引发出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再探究新问题.这样,不仅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最终把学习引上创造之路。
注重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引导学生智慧”。如何提出问题,才能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呢?又应该如何重新组织大量的知识,才能吸引学生,帮助他们全神贯注地进行探究学习呢?
1、选取问题要讲方法。选取“问题”要针对学生实际,针对课堂教学所要构建的知识结构,针对教学目标;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引起学生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应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有利学生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设计问题要有技巧。首先设计的问题具有经过思考就可解决的“是什么”的问题;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还必须经过一系列探索实践活动才能解决的“为什么”的问题;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需要实际应用的“怎么做”的问题。其次,问题设计要多角度,考虑要全面,但在一堂教学课的时间内,提出的问题也不宜过多。每一堂课的问题数量要适中。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最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性问题,选择最能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的问题。最后,要注重问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自己去想、去查、去做。这就需要多提出一些充分开放的没有“天然正确”的答案的问题。它们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路线,能够揭示而不是掩盖学科的争论,疑难或前沿。它们的目的在于引发讨论,提出新的问题,而不是诱导学生得出预期的答案。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者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真正改变学生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学生只有敢问、善问、会问,才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