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触动泪点,不“吐”不快——读写紧密结合,点燃写作激情
【作者】 池运萍
【机构】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通儒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紧扣生活,感情真挚,已经成为衡量一篇好作文的标准之一。然而,每次批阅学生作文,发现不少习作内容空洞无物,缺乏真情实感。据笔者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阅读量不多,不善于积累生活素材,不善于选材,不善于抒写情感等。其中不善于抒写情感更是主要原因。如何引导学生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呢?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发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情感丰富的文本,抓住触动情感的泪点展开教学,让学生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点燃写作激情,抒写情感作文。
一、朗读泪点,感受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并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而体会情感最重要的方法是——朗读。朗读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自由朗读、齐读、个别朗读等等。
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融入文章的情境,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教学温书林的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一文,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我特别安排了一个朗读环节:“你认为文中哪一段场景描写最悲惨?请划出来读一读,注意语气和感情。”首先同桌互读互听,然后个别朗读,师生点评后个别再朗读,配悲乐齐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南京大屠杀”那种惨绝人寰的场景便如现眼前,悲伤、愤怒之情也油然而生。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到“少妇中弹倒下了……一把明晃晃的刺刀穿过母亲心脏扎入孩子右肋,又一刀穿透母亲的腹部扎到孩子的下身”时,我看到学生脸上充满了恐惧和愤怒!刚刚读完这段话,有学生竟忍不住哭着骂了起来“死日本!”“畜生!连孩子都不放过!”朗读泪点,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为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品读泪点,理解情感。
文学类文本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都有许多感人的泪点,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多,情感体验不丰富,因此未必能快速地融人文本,与作者或者与文中人物同哭同笑、同爱同恨……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地引导。引导阅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研读重点句段,揣摩细节描写,赏析修辞语句,分析环境描写等,从细处抓点咀嚼品味。
如教学《孤独之旅》时,学生没有杜小康的过往经历,因而很难理解他跟随父亲在芦荡放鸭的孤独、无奈等感受,为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可以从人物的心理描写入手展开学习:快速阅读文章,圈划出表现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句子或段落,分别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主人公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学生在教师有序地引导中阅读、讨论、交流,主人公茫然、孤独、坚强的心理历程就能感同身受了。
三、倾吐泪点,体验情感。
雷伯第斯曾说:“学生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学生的情感唤醒和思维激活,帮助学生在走进生活,打开记忆,点燃倾吐欲望,说出心中的“泪点”故事,去体验真实的情感。
朱自清的《背影》曾令天下多少父子柔情百结,也令我们的莘莘学子为之感动。看到孩子怦然心动,我顺势引导:“请问,你的父亲爱你吗?能说说父亲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吗?”我放起大家都熟悉的歌曲《父亲》。略带忧伤的音乐响起,一个小调皮站起来说:“我的爸爸没多少文化,对我的学习却很紧张。一次,我又‘调皮’了,爸爸急急忙忙赶来学校,苦口婆心地教育了我一番。爸爸走的时候,我看着他一步一步向校门口走去,我看见了爸爸裤腿上的泥巴(那一定是刚才在地里劳动时粘上的)特别特别地打眼。再往上细看时,突然发现,爸爸挺拔的脊背开始微驼,乌黑的头发也开始花白,心头不禁一颤:我不能再这样调皮了,不能再让父亲如此操心了!”就这样,朱自清的《背影》让孩子瞬间懂得了平时忽略的父爱,更可贵的是还懂得了怜爱父亲,孩子仿佛是瞬间长大了!
这种以情引情、以情融情的方法不仅让学生收获了情感体验,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四、抒写泪点,升华情感。
巴金曾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学生读懂了文章蕴涵的情感,并了说出自己的心声,如果把这些写下来,还能缺乏真情实感吗?但是,要完成一篇有质量的作文,单凭片言只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运用恰当的写作技巧来书写,才能写得更加生动感人。那么,怎样才能把“泪点”写好呢?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一是选典型事件叙述。倘若要通过事件来表情达意,所写事件不必很多,选择一两件典型的写详细,写生动就足矣!如一个学生写《我找回了自信》。虽然只写了自己参加演讲比赛一事,但是叙述很生动,详尽,让读者觉得内容充实又富有真情实感。
二是抓人物细节描写。人物描写有时也不必多,一个富有表现力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有时能胜过千言万语。如学生作文《大嘴老板娘》。里面有一段文字?“我走进快餐店,老板娘大嘴一裂,笑着说:‘靓女,来来来!里边有座位。’一边说,一边麻利地把一碟热气腾腾的肠粉从蒸屉中拉了出来。”一“笑”一“拉”,一个神态一个动作就把热情待客和干活麻利的老板娘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三是用环境描写烘托。恰当的环境描写可以起到异想不到的烘托作用。如一个留守学生写《孤独的中秋之夜》。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独自一人过中秋的孤独感受,就来了一段邻居欢声笑语的环境描写,这其中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抓住文章泪点,读、品、说、写,从读开始,以写提升。愿在读写结合的探索路上,师生共读好文章、共写好作品,共享同进步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韩正军《情感体验,作文的生命之本》——《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年03期
(3)狄永兴《捕捉动情点,抒写真性情》——《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2009年06期
一、朗读泪点,感受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并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而体会情感最重要的方法是——朗读。朗读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自由朗读、齐读、个别朗读等等。
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融入文章的情境,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教学温书林的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一文,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我特别安排了一个朗读环节:“你认为文中哪一段场景描写最悲惨?请划出来读一读,注意语气和感情。”首先同桌互读互听,然后个别朗读,师生点评后个别再朗读,配悲乐齐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南京大屠杀”那种惨绝人寰的场景便如现眼前,悲伤、愤怒之情也油然而生。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到“少妇中弹倒下了……一把明晃晃的刺刀穿过母亲心脏扎入孩子右肋,又一刀穿透母亲的腹部扎到孩子的下身”时,我看到学生脸上充满了恐惧和愤怒!刚刚读完这段话,有学生竟忍不住哭着骂了起来“死日本!”“畜生!连孩子都不放过!”朗读泪点,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为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品读泪点,理解情感。
文学类文本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都有许多感人的泪点,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多,情感体验不丰富,因此未必能快速地融人文本,与作者或者与文中人物同哭同笑、同爱同恨……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地引导。引导阅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研读重点句段,揣摩细节描写,赏析修辞语句,分析环境描写等,从细处抓点咀嚼品味。
如教学《孤独之旅》时,学生没有杜小康的过往经历,因而很难理解他跟随父亲在芦荡放鸭的孤独、无奈等感受,为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可以从人物的心理描写入手展开学习:快速阅读文章,圈划出表现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句子或段落,分别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主人公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学生在教师有序地引导中阅读、讨论、交流,主人公茫然、孤独、坚强的心理历程就能感同身受了。
三、倾吐泪点,体验情感。
雷伯第斯曾说:“学生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学生的情感唤醒和思维激活,帮助学生在走进生活,打开记忆,点燃倾吐欲望,说出心中的“泪点”故事,去体验真实的情感。
朱自清的《背影》曾令天下多少父子柔情百结,也令我们的莘莘学子为之感动。看到孩子怦然心动,我顺势引导:“请问,你的父亲爱你吗?能说说父亲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吗?”我放起大家都熟悉的歌曲《父亲》。略带忧伤的音乐响起,一个小调皮站起来说:“我的爸爸没多少文化,对我的学习却很紧张。一次,我又‘调皮’了,爸爸急急忙忙赶来学校,苦口婆心地教育了我一番。爸爸走的时候,我看着他一步一步向校门口走去,我看见了爸爸裤腿上的泥巴(那一定是刚才在地里劳动时粘上的)特别特别地打眼。再往上细看时,突然发现,爸爸挺拔的脊背开始微驼,乌黑的头发也开始花白,心头不禁一颤:我不能再这样调皮了,不能再让父亲如此操心了!”就这样,朱自清的《背影》让孩子瞬间懂得了平时忽略的父爱,更可贵的是还懂得了怜爱父亲,孩子仿佛是瞬间长大了!
这种以情引情、以情融情的方法不仅让学生收获了情感体验,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四、抒写泪点,升华情感。
巴金曾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学生读懂了文章蕴涵的情感,并了说出自己的心声,如果把这些写下来,还能缺乏真情实感吗?但是,要完成一篇有质量的作文,单凭片言只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运用恰当的写作技巧来书写,才能写得更加生动感人。那么,怎样才能把“泪点”写好呢?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一是选典型事件叙述。倘若要通过事件来表情达意,所写事件不必很多,选择一两件典型的写详细,写生动就足矣!如一个学生写《我找回了自信》。虽然只写了自己参加演讲比赛一事,但是叙述很生动,详尽,让读者觉得内容充实又富有真情实感。
二是抓人物细节描写。人物描写有时也不必多,一个富有表现力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有时能胜过千言万语。如学生作文《大嘴老板娘》。里面有一段文字?“我走进快餐店,老板娘大嘴一裂,笑着说:‘靓女,来来来!里边有座位。’一边说,一边麻利地把一碟热气腾腾的肠粉从蒸屉中拉了出来。”一“笑”一“拉”,一个神态一个动作就把热情待客和干活麻利的老板娘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三是用环境描写烘托。恰当的环境描写可以起到异想不到的烘托作用。如一个留守学生写《孤独的中秋之夜》。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独自一人过中秋的孤独感受,就来了一段邻居欢声笑语的环境描写,这其中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抓住文章泪点,读、品、说、写,从读开始,以写提升。愿在读写结合的探索路上,师生共读好文章、共写好作品,共享同进步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韩正军《情感体验,作文的生命之本》——《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年03期
(3)狄永兴《捕捉动情点,抒写真性情》——《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2009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