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格萨尔文化在玛曲民俗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 韩天福
【机构】 甘肃省玛曲县藏族寄宿制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祖祖辈辈生活在高原的玛曲人民在格萨尔文化发祥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民俗文化已与之融为一体,其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姓氏宗教、体育与民间文艺活动等都与格萨尔史诗有着不解的渊源。
关键词:格萨尔文化;玛曲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
玛曲地处甘、青、川三省交接地带,九曲黄河之第一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牧区文化,即游牧文化,古朴的黑、白色帐篷,在格萨尔史诗中称“白日帐”,即是一种真实的写照。在《格萨尔》中,格萨尔玛域修建宫殿时,“每一百人分给一口袋糌粑,一驮酥油、一驮茶叶,还有许多肉和蕨麻”这段叙述,基本如实地反映了玛曲人民的饮食习俗。
《格萨尔文化》描述的是一个远古的部落社会,从史诗展现的古代社会的内容来看,社会成员的绝大部分从事游牧为主的畜牧业经济,由于马牛羊是牧民的主要财富,围绕牧场水草的区域,牲畜的分群管理,男女分工的经营模式、畜产品加工处理所形成的习惯,都是玛域牧业生产民俗传承的主要内容,这种格萨尔时代前期或其间形成的牧业生产习俗,一直沿用到解决初期,有的至今仍然沿袭下来。
格萨尔王姓董,格萨尔称王前的岭国,其社会组织已是以董氏部落为中心的较小部落联盟。而玛曲的乔科三部就是董氏家族的后裔,《安多政教史》、《西藏王统计》亦称:占据高原三峰者藏族六大姓氏之一,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述所属河曲新部繁衍于此。《果洛宗谱》一书是格萨尔王董氏家族的历史,其中很大篇幅就记载了乔科三部落的历史。
一个地域发展过程,也就是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玛曲作为一个全民信教的藏族集居区,民俗文化中宗教文化底蕴十分浓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与生产生活习习相关的信仰习俗。格萨尔文化的传承也与之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反映在从格萨尔中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以信仰大自然和各种占卜最为突出。在藏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中,认为只要有山的地方,就有山神主宰着一方的平安,而玛曲却拥有与格萨尔史诗相关的九座神山中的七座。当地牧民祭祀神山,敬仰神灵,是人们感情的一种神圣的寄托,是人们感情的一种独特表达。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格萨尔文化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一种文化现象。据《格萨尔王》记载:格萨尔称王后,就举行了异常大型的煨桑祭神活动,自此以后的战争中几乎每位王臣英雄出征或归来,岭国的百姓都会举行盛大的仪式,煨桑祭祀神灵,企求他们神灵加以佑助和加持,这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俗,一直保留到现在,如玛曲民俗文化中的“插箭节”就为一例。在万物有灵的宗教思想影响下,流入灵魂观念的自然山水,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山水了。它既是神山神湖,又是灵魂寄存处。人们给山水实体寓于了人性化的成分,使之成为岭国的父神和母神而走向了神灵的殿堂。这虽然是一种宗教意向上的神学观念,但却暗含了藏民族对人性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完善的相互的唯物观。
自古以来,玛曲人民就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马成为人们交通、生产以至战争中的重要工具和帮手,在玛曲草原古代流传的骑赛类项目中,赛马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是民族体育活动的主题倍受牧民群众喜爱。英雄的格萨尔也是在玛域文化土地上一举赛马称王,接受了万民的敬仰。在玛曲一年一度的“格萨尔赛马大会”便成了草原上最盛大的节日。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能说话的就能唱歌,能走路的就能跳舞”的美称。玛曲民间更是有每个人的口中都有一部格萨尔说法。长期的说唱演变,产生了玛曲藏族民歌弹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称之为“格萨尔弹唱”。悠久的历史为了弹唱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众多曲调。从总体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史诗《格萨尔王》的说唱,一类是即兴说唱。而后者又包括诗赞类说唱和乐曲类说唱。
在玛曲群众中广为流行的是乐曲类说唱。这里说唱在日常生活中,均有优美和丰富的说词,说词有的富有生活情趣,有的富有深远的哲理,有的富有赞美及教育意义。乐曲类说唱的乐器一般用牛角琴和八弦琴,自弹自唱,唱词一般由演唱者即兴编填,格式主要为三段三句式或三段四句式。表演的形式主要有独唱,男女对唱、合唱等。
玛曲的格萨尔文化正是建立在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沃土之上,更加异彩纷程,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风采。
参考文献:
[1] 宁文芳,周德祥,张克复 玛曲史话[J].2009年12月:1-142
[2] 吉文莉 论民俗文化的保存、传承与传播[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4):103-107
[3] 和云峰 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 民族艺术研究,2012 (2):10-20
关键词:格萨尔文化;玛曲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
玛曲地处甘、青、川三省交接地带,九曲黄河之第一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牧区文化,即游牧文化,古朴的黑、白色帐篷,在格萨尔史诗中称“白日帐”,即是一种真实的写照。在《格萨尔》中,格萨尔玛域修建宫殿时,“每一百人分给一口袋糌粑,一驮酥油、一驮茶叶,还有许多肉和蕨麻”这段叙述,基本如实地反映了玛曲人民的饮食习俗。
《格萨尔文化》描述的是一个远古的部落社会,从史诗展现的古代社会的内容来看,社会成员的绝大部分从事游牧为主的畜牧业经济,由于马牛羊是牧民的主要财富,围绕牧场水草的区域,牲畜的分群管理,男女分工的经营模式、畜产品加工处理所形成的习惯,都是玛域牧业生产民俗传承的主要内容,这种格萨尔时代前期或其间形成的牧业生产习俗,一直沿用到解决初期,有的至今仍然沿袭下来。
格萨尔王姓董,格萨尔称王前的岭国,其社会组织已是以董氏部落为中心的较小部落联盟。而玛曲的乔科三部就是董氏家族的后裔,《安多政教史》、《西藏王统计》亦称:占据高原三峰者藏族六大姓氏之一,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述所属河曲新部繁衍于此。《果洛宗谱》一书是格萨尔王董氏家族的历史,其中很大篇幅就记载了乔科三部落的历史。
一个地域发展过程,也就是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玛曲作为一个全民信教的藏族集居区,民俗文化中宗教文化底蕴十分浓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与生产生活习习相关的信仰习俗。格萨尔文化的传承也与之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反映在从格萨尔中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以信仰大自然和各种占卜最为突出。在藏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中,认为只要有山的地方,就有山神主宰着一方的平安,而玛曲却拥有与格萨尔史诗相关的九座神山中的七座。当地牧民祭祀神山,敬仰神灵,是人们感情的一种神圣的寄托,是人们感情的一种独特表达。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格萨尔文化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一种文化现象。据《格萨尔王》记载:格萨尔称王后,就举行了异常大型的煨桑祭神活动,自此以后的战争中几乎每位王臣英雄出征或归来,岭国的百姓都会举行盛大的仪式,煨桑祭祀神灵,企求他们神灵加以佑助和加持,这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俗,一直保留到现在,如玛曲民俗文化中的“插箭节”就为一例。在万物有灵的宗教思想影响下,流入灵魂观念的自然山水,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山水了。它既是神山神湖,又是灵魂寄存处。人们给山水实体寓于了人性化的成分,使之成为岭国的父神和母神而走向了神灵的殿堂。这虽然是一种宗教意向上的神学观念,但却暗含了藏民族对人性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完善的相互的唯物观。
自古以来,玛曲人民就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马成为人们交通、生产以至战争中的重要工具和帮手,在玛曲草原古代流传的骑赛类项目中,赛马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是民族体育活动的主题倍受牧民群众喜爱。英雄的格萨尔也是在玛域文化土地上一举赛马称王,接受了万民的敬仰。在玛曲一年一度的“格萨尔赛马大会”便成了草原上最盛大的节日。
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能说话的就能唱歌,能走路的就能跳舞”的美称。玛曲民间更是有每个人的口中都有一部格萨尔说法。长期的说唱演变,产生了玛曲藏族民歌弹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称之为“格萨尔弹唱”。悠久的历史为了弹唱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众多曲调。从总体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史诗《格萨尔王》的说唱,一类是即兴说唱。而后者又包括诗赞类说唱和乐曲类说唱。
在玛曲群众中广为流行的是乐曲类说唱。这里说唱在日常生活中,均有优美和丰富的说词,说词有的富有生活情趣,有的富有深远的哲理,有的富有赞美及教育意义。乐曲类说唱的乐器一般用牛角琴和八弦琴,自弹自唱,唱词一般由演唱者即兴编填,格式主要为三段三句式或三段四句式。表演的形式主要有独唱,男女对唱、合唱等。
玛曲的格萨尔文化正是建立在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沃土之上,更加异彩纷程,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风采。
参考文献:
[1] 宁文芳,周德祥,张克复 玛曲史话[J].2009年12月:1-142
[2] 吉文莉 论民俗文化的保存、传承与传播[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4):103-107
[3] 和云峰 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 民族艺术研究,2012 (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