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对比性化学实验教学的操作
【作者】 李新颖
【机构】
【摘要】【关键词】
【正文】化学与物理、生物三学科在实际教学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形成化学基本概念,建立化学理论,即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掌握知识时,都离不开实验教学。笔者通过多年的化学教学发现:初中化学教材里安排了一系列的化学实验,包括教师自行设计和补充和某些实验都采用了实验的对比性。只有通过对比,说明的问题才够准确,知识的落实才会得到实处,知识才会系统化、规律化、条理化。经梳理,可把教材上的实验分成四类对比性实验,即:①实验条件、环境或实验过程的对比性;②实验现象的对比性;③实验装置的对比性;④正误操作的对比性。下面笔者就对四个方面的对比性实验教学进行简要说明,以期抛砖引玉,与各位同仁互相切磋,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一、实验条件、环境或操作过程的对比性
实验条件、环境或实验操作过程的改变有利于知识结论的得出,便于比较,更有利于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比单一的条件限制得出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比如:在说明SO2的漂白性能时,课本中的实验是将SO2气体通入装有品红溶液的试管里,通过红色褪色,来说明SO2具有漂白性。为了进一步说明SO2的漂白特点以及与Cl2等物质漂白性能的差异,书本上继续将实验延伸,注重了环境、条件及操作过程的对比性,对已经变红的试管又重新加热,结果溶液又恢复至原来的红色。通过这一操作现象的产生,可以让学生清楚认识SO2的漂白具有不稳定性,它的漂白可恢复至原状,从而与Cl2等物质的永久漂白作鲜明的对比。这样操作对比,更有利于将相似而又不同的知识进行区分,使学生在今后的练习生活应用中会更加自如。
二、实验现象的对比性
化学实验教学一个关键的基础就是得出准确的现象问题,只有现象准确,结论方可正确,它是关系到我们学生在学习化学学科中是否得心应手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此基础上加以实验对比,通过现象的不同(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有利于形成准确的化学概念,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点,搞清物质性质的实质,达到全面掌握和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三、实验装置的对比性
初中阶段对O2、H2、CO2三种常见气体的制取,课本上都作了详细的讲述,让学生明确了实验装置在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内容中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内容之一。在初中阶段教师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采取了多种手段和有效办法:如学生分组组装展示、试题选择搭配对比、多媒体投影展示、实验能手竞赛等。教师有意识的通过上述系列活动,把三种气体制法装置有意放在一起,通过对比、观察、展示、区别,达到了学生熟练应用三种气体的装置目的。如果在高中阶段同样采取类似的对比方法,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正误操作的对比性
在化学教学中,一般来讲,一个错误的操作导致得不出应得的结论,有时甚至得出一个完全错误的结论。所以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尽量按照实验规定的要求正确操作,追求完美的实验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会出现操作出错或失误,导致一个错误的实验结果产生。但是我个人认为少量的有意的或无意的错误操作会给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其真正原因分析,实际上是正反对照,从语文的角度来分析,实际上是“吃一堑长一智”的经验所得。在此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初中H2还原CuO的实验,正确操作是“先通氢,再点灯”,结束时“先熄灯,再停氢”。如果在实验结束时,某学生选熄灯而未等试管冷却就很快停止通H2,则会出现红色固体又重新变成黑色。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分析失败的原因并据此而大做文章,让学生展开讨论,找出问题的实质,象这样的错误操作,有时甚至比正确操作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诸如初中的类似实验操作在高中教材的教师演示、学生实验中更是容易发生,如酸碱中和滴定实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溶液实验,包括实验误差的有效分析,都有正误操作的典型反映,在此类实验中出现了类似情况,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正误两面对照分析,对知识进行矫正理解、深化,定会收到潜移默化实验教学效果。至此,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学生都不要怕实验失败,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及错误现象、结论产生的本质,其收效是不可低估的。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加强对比性实验教学,共同开创对比性实验教学研究的新局面。
一、实验条件、环境或操作过程的对比性
实验条件、环境或实验操作过程的改变有利于知识结论的得出,便于比较,更有利于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比单一的条件限制得出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比如:在说明SO2的漂白性能时,课本中的实验是将SO2气体通入装有品红溶液的试管里,通过红色褪色,来说明SO2具有漂白性。为了进一步说明SO2的漂白特点以及与Cl2等物质漂白性能的差异,书本上继续将实验延伸,注重了环境、条件及操作过程的对比性,对已经变红的试管又重新加热,结果溶液又恢复至原来的红色。通过这一操作现象的产生,可以让学生清楚认识SO2的漂白具有不稳定性,它的漂白可恢复至原状,从而与Cl2等物质的永久漂白作鲜明的对比。这样操作对比,更有利于将相似而又不同的知识进行区分,使学生在今后的练习生活应用中会更加自如。
二、实验现象的对比性
化学实验教学一个关键的基础就是得出准确的现象问题,只有现象准确,结论方可正确,它是关系到我们学生在学习化学学科中是否得心应手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此基础上加以实验对比,通过现象的不同(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有利于形成准确的化学概念,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点,搞清物质性质的实质,达到全面掌握和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三、实验装置的对比性
初中阶段对O2、H2、CO2三种常见气体的制取,课本上都作了详细的讲述,让学生明确了实验装置在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内容中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内容之一。在初中阶段教师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采取了多种手段和有效办法:如学生分组组装展示、试题选择搭配对比、多媒体投影展示、实验能手竞赛等。教师有意识的通过上述系列活动,把三种气体制法装置有意放在一起,通过对比、观察、展示、区别,达到了学生熟练应用三种气体的装置目的。如果在高中阶段同样采取类似的对比方法,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正误操作的对比性
在化学教学中,一般来讲,一个错误的操作导致得不出应得的结论,有时甚至得出一个完全错误的结论。所以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尽量按照实验规定的要求正确操作,追求完美的实验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会出现操作出错或失误,导致一个错误的实验结果产生。但是我个人认为少量的有意的或无意的错误操作会给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其真正原因分析,实际上是正反对照,从语文的角度来分析,实际上是“吃一堑长一智”的经验所得。在此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初中H2还原CuO的实验,正确操作是“先通氢,再点灯”,结束时“先熄灯,再停氢”。如果在实验结束时,某学生选熄灯而未等试管冷却就很快停止通H2,则会出现红色固体又重新变成黑色。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分析失败的原因并据此而大做文章,让学生展开讨论,找出问题的实质,象这样的错误操作,有时甚至比正确操作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诸如初中的类似实验操作在高中教材的教师演示、学生实验中更是容易发生,如酸碱中和滴定实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溶液实验,包括实验误差的有效分析,都有正误操作的典型反映,在此类实验中出现了类似情况,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正误两面对照分析,对知识进行矫正理解、深化,定会收到潜移默化实验教学效果。至此,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学生都不要怕实验失败,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及错误现象、结论产生的本质,其收效是不可低估的。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加强对比性实验教学,共同开创对比性实验教学研究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