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浅析

【作者】 马加凤

【机构】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安宏乡同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同时应用题也是师生眼中的“头痛题”。本文作者就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如何改变教学策略突破应用题教学的瓶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创新思维
        应用题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解题过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很多数学教师都有同感,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花了很大气力,但收效甚微。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也产生了一些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就使学生陷入一个“厌学—怕学—逃学”的恶性循环之中。为了使学生不怕应用题,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我觉得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突破应用题难关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初步成长阶段,自身的理解能力不强、文化水平不高、知识储备含量较少。有些数学应用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解释清楚,而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景,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好的生活情景,能促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培养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结合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要点,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的情境应该具有开放性,开放式的应用题情境创设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呈现方式也可以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采用图文并茂,这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如“将两个周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周长。这道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纸做题中的图形,把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当学生清楚的“看到”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图失去2条正方形边长时,解法自然产生。
        二、积极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进行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生活实例,把实际生活案例与数学课堂的应用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例如,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个梨子,课上教师可以引导性地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平常在家里妈妈都会给你们拿什么水果吃啊?”此时,学生就会纷纷说出:“我妈妈会给我拿苹果、梨、桃子、西瓜。”教师就可以引入应用题:“有一个妈妈,给孩子买了4个雪梨,但是只拿出了一半给孩子,问妈妈还有几个雪梨?”这时学生就会说:“一半就是4÷2=2,那么妈妈还有2个雪梨”。这时,教师就可以继续问:“如果用分数表示的话那是不是就是4/2呢?”此时,教师可以引入分数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概念。拿出一个梨子,用刀子将梨子切开,然后拿起一半梨子引导性地问学生:“这个是什么呢?”学生就会答:“一半梨子。”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势讲解分数知识,指明这一半梨子就是整个梨子的1/2,由此引入分数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
        三、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小学生接触的事物较少,在应用题解题的时候往往会将问题复杂化,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受到了解题定势思维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走出定势思维困局,从而提高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矛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积极引导他们准确运用已有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势。例如,学习归一问题,学生容易将其解法与特定的情节内容,建立联系,由此形成的定势就会阻碍归一算法应用范围的拓宽。因而需要我们适时交换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实现解题方法的迁移,如给出下面问题:甲乙两人骑车从两地先后出发,用同样的速度相向而行,甲用4小时行了48千米到达相遇地点,乙行了36千米到达相遇地点,乙行了多少小时?用3个表面积都是60平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前一题看似求时间的相遇问题,却与“路程÷速度和”无关,后一题要求长方体表面积,却不宜套用公式。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有效克服思维定势。
        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概括、判断能力,使之能举一反三。在解答应用题时,最重要的是能找准数量之间的关系,能列出数量关系式,但是如果教师分析过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的思维往往局限于老师课前所设计的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和思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学生的个性受到束缚,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和老师都要转换角色。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变被动为主动,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老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权威,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参与者和指导者。老师是引路人,要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唤醒学生的创造心灵。教师应注重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学生有了主动性、积极性和活跃的思维,才利于学生随时质疑。课堂上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做“问”的主人,勇于质疑,善于解疑,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师要积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运用合理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激发其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从而更加有效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1、王明山,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之我见,《青海教育》,[J],2002年10期。
        2、孔庆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究,小学科学(教师版),[J],2016年(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