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以读为本”,让阅读成为悦读
【作者】 甄元春
【机构】 礼泉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为了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必须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让阅读成为悦读。
关键词:以读为本 阅读能力 培养兴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更应该以读为主,为了保证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以多种手段加以辅助,以“读”为主导来加以锻炼。
小学低年级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大纲要求的极佳载体。如果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能落实“以读为本”,就能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把握教材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低年级儿童好胜好奇、喜欢表演、乐于表现自己,针对这些特点,课上指导学生阅读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趣味阅读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能针对学生实际因势利导,让朗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
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能极大的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如果能够带领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并与学生一起朗读、表演,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习《棉花姑娘》一课指导朗读对话时,老师戴上燕子头饰扮演燕子,全班同学做棉花姑娘,“燕子”一边振动着翅膀一边说:“生病的棉花姑娘们,别难受了,现在我这个捉虫能手燕子飞来了,赶紧求求我捉害虫吧!”学生听了马上进入了角色,赶紧用恳求的语气喊起来,“燕子,燕子,请你帮我捉害虫吧!”。教师如果觉得学生请求的语气还不够,就引导说:“我没听出请求的语气,哪位棉花姑娘再求求我?”当几个学生读出诚恳请求的语气后,扮演燕子的教师又很为难地说“听了你们这样请求,我特别想帮你们。可是让我感到难为情的是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帮不了你的忙。谁来教教我,我该怎么回答棉花姑娘?”学生听老师这么一说,有的摆手,有的摇头,有的叹气地教起老师来“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请别人帮忙吧!”学生读得非常投入,特别入情。剩下的两个并列段不用再引导,学生就能读得津津有味。学生进入情境后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完全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了。
二、初读整体感知,扫除文字障碍,让学生“敢读”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认为课文内容直白,学生还没有熟悉课文内容,就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领悟课文了。实际上刚入学的儿童是以口头表达为主,进入书面阅读以后,才由具体直观的现实世界逐步向抽象的文字符号世界过渡。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必须强化学生对文字符号的认读,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在初读感知环节,扫除文字障碍,让学生认真读读全篇课文,把文章读通,读连贯,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领悟课文时学生才“敢读”。
人教版的教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设计就是“朗读课文”(也有背诵课文)。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努力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并读出感情,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的言语信息。这既是多种感官加工、处理、感受书面语言信息的过程,同时也规范了书面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同化书面语,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水平的过程。如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时,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松鼠的花生哪去了?他能找到花生吗?花生到底在哪?这些问题可能提的不是很逻辑,但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却是新奇而有趣的,他们的心理上会产生跃跃欲试的欲望。此时,教师就要把握时机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提出如下几方面要求:(1)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2)一边读一边思考前面提出的问题(3)读完后标出自然段,画出文中生字新词。学生此时按要求进行的自由式朗读既有对生字新词的感知,又有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长期这样训练,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从整体上着手,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落实精读环节,注重培养语感,让学生“爱读”
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范文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是语感经验不断积淀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人教版教材始终把朗读(背诵)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十分注重对课文材料的感悟。要让学生感悟课文的丰富内涵,培养他们的敏锐语感,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朗读。在深入读文过程中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首先,要扎实细致地落实读,做到以读为本。要打破老师教阅读的思路,树立学生读书的思路,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读好课文。朗读时要体现层次性,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可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读书形式,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自由读、比赛读等,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使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入情入境,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爱读书;其次,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爱读”。教师可通过品味重点词句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感悟,也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通过眼看、口诵、耳闻、心思多种感官联合加工,把故事中的人、事、景象等有机结合起来,并使头脑活动起来,从而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如在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课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了燕子妈妈要小燕子三次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的过程。课文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把“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了课文的字里行间,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明白这一道理就成了本课重难点。在教学这样一篇课文时,我们就要把握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我们不难看出课文的重点句段就是燕子妈妈与小燕子的对话部分,其中应引起注意的就是燕子妈妈话语里的一个词“看看”,这个词出现了三次,联系上下文可以发现,燕子妈妈对小燕子提出的“看看”的要求是有层次的,第一次是“看看”,第二次的要求是“再去看看”,第三次则是“再去仔细看看”。这个词反复出现其实就是告诉小燕子要想知道得多,必须要多看、仔细看,也就是要认识观察事物,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是我们以这个词为抓手,来对学生进行读书的指导,同时引导学生在理解好词语的基础上,指导读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对话,本课的难点便可迎刃而解。
总而言之,教育以学生为本,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文本背后蕴含着的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的精神家园,要理解它,感悟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把躺着的文本读活,把复杂的文本读简单,把厚的文本读薄。所以,我们要采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阅读变成真正的悦读。
参考文献:
[1]高永进《浅谈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2009年第2期
关键词:以读为本 阅读能力 培养兴趣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更应该以读为主,为了保证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以多种手段加以辅助,以“读”为主导来加以锻炼。
小学低年级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大纲要求的极佳载体。如果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能落实“以读为本”,就能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把握教材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低年级儿童好胜好奇、喜欢表演、乐于表现自己,针对这些特点,课上指导学生阅读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趣味阅读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能针对学生实际因势利导,让朗读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
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能极大的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如果能够带领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并与学生一起朗读、表演,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习《棉花姑娘》一课指导朗读对话时,老师戴上燕子头饰扮演燕子,全班同学做棉花姑娘,“燕子”一边振动着翅膀一边说:“生病的棉花姑娘们,别难受了,现在我这个捉虫能手燕子飞来了,赶紧求求我捉害虫吧!”学生听了马上进入了角色,赶紧用恳求的语气喊起来,“燕子,燕子,请你帮我捉害虫吧!”。教师如果觉得学生请求的语气还不够,就引导说:“我没听出请求的语气,哪位棉花姑娘再求求我?”当几个学生读出诚恳请求的语气后,扮演燕子的教师又很为难地说“听了你们这样请求,我特别想帮你们。可是让我感到难为情的是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帮不了你的忙。谁来教教我,我该怎么回答棉花姑娘?”学生听老师这么一说,有的摆手,有的摇头,有的叹气地教起老师来“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请别人帮忙吧!”学生读得非常投入,特别入情。剩下的两个并列段不用再引导,学生就能读得津津有味。学生进入情境后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完全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了。
二、初读整体感知,扫除文字障碍,让学生“敢读”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认为课文内容直白,学生还没有熟悉课文内容,就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领悟课文了。实际上刚入学的儿童是以口头表达为主,进入书面阅读以后,才由具体直观的现实世界逐步向抽象的文字符号世界过渡。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必须强化学生对文字符号的认读,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在初读感知环节,扫除文字障碍,让学生认真读读全篇课文,把文章读通,读连贯,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领悟课文时学生才“敢读”。
人教版的教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设计就是“朗读课文”(也有背诵课文)。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努力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并读出感情,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的言语信息。这既是多种感官加工、处理、感受书面语言信息的过程,同时也规范了书面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同化书面语,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水平的过程。如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时,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小松鼠的花生哪去了?他能找到花生吗?花生到底在哪?这些问题可能提的不是很逻辑,但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却是新奇而有趣的,他们的心理上会产生跃跃欲试的欲望。此时,教师就要把握时机布置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提出如下几方面要求:(1)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2)一边读一边思考前面提出的问题(3)读完后标出自然段,画出文中生字新词。学生此时按要求进行的自由式朗读既有对生字新词的感知,又有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长期这样训练,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从整体上着手,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落实精读环节,注重培养语感,让学生“爱读”
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范文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是语感经验不断积淀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人教版教材始终把朗读(背诵)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十分注重对课文材料的感悟。要让学生感悟课文的丰富内涵,培养他们的敏锐语感,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朗读。在深入读文过程中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首先,要扎实细致地落实读,做到以读为本。要打破老师教阅读的思路,树立学生读书的思路,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读好课文。朗读时要体现层次性,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可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读书形式,如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自由读、比赛读等,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使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入情入境,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爱读书;其次,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爱读”。教师可通过品味重点词句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感悟,也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通过眼看、口诵、耳闻、心思多种感官联合加工,把故事中的人、事、景象等有机结合起来,并使头脑活动起来,从而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如在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课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了燕子妈妈要小燕子三次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的过程。课文采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把“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了课文的字里行间,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明白这一道理就成了本课重难点。在教学这样一篇课文时,我们就要把握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我们不难看出课文的重点句段就是燕子妈妈与小燕子的对话部分,其中应引起注意的就是燕子妈妈话语里的一个词“看看”,这个词出现了三次,联系上下文可以发现,燕子妈妈对小燕子提出的“看看”的要求是有层次的,第一次是“看看”,第二次的要求是“再去看看”,第三次则是“再去仔细看看”。这个词反复出现其实就是告诉小燕子要想知道得多,必须要多看、仔细看,也就是要认识观察事物,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是我们以这个词为抓手,来对学生进行读书的指导,同时引导学生在理解好词语的基础上,指导读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对话,本课的难点便可迎刃而解。
总而言之,教育以学生为本,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文本背后蕴含着的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的精神家园,要理解它,感悟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把躺着的文本读活,把复杂的文本读简单,把厚的文本读薄。所以,我们要采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阅读变成真正的悦读。
参考文献:
[1]高永进《浅谈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