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破立有道 返璞归真——基于大班主题活动《动物的秘密》重构与实践
【作者】 杨媛媛
【机构】 杭州市滨江区钱塘帝景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探索者,儿童是通过自身的建构来学习的。"实施主题课程的再建构是教师推进主题发展的需要,也是儿童学习发展的需要。主题课程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框架,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流程。主题课程是在教师与儿童共同创生中发展的。为进一步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精神,将《指南》理念内化于教育行为之中,结合大班主题及幼儿年龄特点,以"促进自主、主动发展"为基点,探索主题课程中"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幼儿主动参与探究主题课程的过程,顺应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激发幼儿自身潜能,促进儿童发展需要。
关键词:儿童发展、主题课程、重构
一、主题重构"破"与"立"
中国有句谚语叫"不破不立",可见"破"是"立"的基础。就主题课程而言,"破"是为了更好的"立",以不断满足大班儿童的成长需求,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一)对主题的审议与梳理:
本主题选自《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大班上册。动物是幼儿成长中的亲密伙伴,一直都是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幼儿探索周围世界之初,几乎总是听着动物的故事、抱着毛茸茸的动物玩具、看着各种动物卡片和图书,和动物朋友们一起成长。形形色色、形态各异的动物朋友总能唤起他们得兴趣和关注,在孩子心目中动物王国有趣又神秘。
《动物的秘密》是在《动
物王国》主题下的一个小主
题,它不像前两个主题,有
命题,聚焦某一个动物如
《消逝的恐龙》、《多姿多彩的
鱼》,《动物的秘密》里面有
很多的动物,是需要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对动物的某一外形特征或某一生活习性展开的,探讨着:动物如何睡觉,如何吃东西,动物是怎么过冬的,为什么有好看的花纹,为什么有各不相同的嗯嗯等问题,在对这信息进行梳理、归纳、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幼儿的认知水平、表达能力将得到发展。
基于对主题的理解,我们将主题的目标定位为:
1.通过收集和分享关于动物的相关资讯,了解动物外形特征、习性等的认识,萌发喜爱动物的感情和进一步探究动物奥秘的兴趣。
2.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初步萌发保护动物、热爱动物的意识,感受动物的奇妙,了解人与动物的之间的关系。
3.借助艺术作品,表达对动物的认识,体验艺术创作的快乐。
(二)对儿童的观察与了解:
1.儿童原有经验: 幼儿对动物很感兴趣,也认识很多动物,尤其身边熟悉的动物,例如:猫、狗等,知道它们的一些基本特征(喜欢吃什么、长什么样子),对动物的经验有些是认知的、有些是模糊的,有些是不知的。
2.现时兴趣需要:深层次的了解动物的外形不仅只有颜色和样子的区别、动物还有很多的本领,他们进食的方式跟我们不一样、睡觉也不一样,这些未知的答案都充斥着孩子的好奇心,驱动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
3.与主题的链接:首先是三大版块之间的自然链接,第一版块感知:"我最喜欢的动物"通过调查收集信息,能了解幼儿对动物的已有认知;第二板块探索:"动物的秘密我知道",通过五大领域的活动,探索、发现动物的秘密;第三版块表现"有趣的动物朋友"引导幼儿用唱歌、绘画的形式表达表现,体验艺术创作的快乐。
(三)对内容的确定与优化:
主题研修,一般需要经过五个步骤,分别是:价值审定,确立核心目标;目标分解、单元划分;理"线"读"点",诊断分析;调整优化,实践跟进;反思过程,再次调整。具体见下图。
图 "研修步骤"
团队研修需要明白主题活动展开的脉络线索、行进过程、价值取向,让老师们读透教材,分析主题活动内容,从哪些元素入手,如何充分理解作者的主题设计和安排的意图和方式,把握主题的展开脉络、重难点能,真正让主题做到对话儿童、对话文本、对话教师。我们整合集团骨干教研力量,展开了三轮集中审议。
1. 价值审定,确定核心目标。面对《动物的秘密》这个主题,需要进行价值审定,即对幼儿成长是否有意义,同时来审定主题的核心目标。核心目标的确立需要从认知、技能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角度来分析和诊断。
2.目标分解、单元划分。根据核心目标,结合主题内容将核心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称为"目标分解",如下图《动物的秘密》中"主题目标"、"目标分解(一)"目标分解(二)、(当然还可以再往下分解),若干个被分解的小目标共同达成核心目标。 根据目标的分解来划分单元内容,如下图《动物的秘密》中根据目标划分成 3 个单元,3 个单元又分为两个小单元等,贯彻了教学活动是目标指向下的活动的含义。"目标分解、单元划分"避免了在主题研读中教师常易出现的"研读主题就是将内容按照领域分类"以及"按照核心目标简单将内容按照三维归类"的现象,帮助教师建立系统思考。
3.理"线"读"点",诊断分析
第一轮的"理线":理清主题的行进线索,把握主题脉络和走向,理解主题的原有设计意图。一般而言,理清主题行进线索主要为主题"明暗两线"的研修上,即用明线"感受--探究(体验)--表现和创造"来对主题内容安排作出判断;"暗线"指的是具体分析每一单元以及每一个活动与活动之间幼儿可能积累的经验点和思维点,预测孩子可能的下一个兴趣点,来决定主题可能的走向是否合适,以便更好地实现主题内容更多地关照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二、主题重构的"起承转合"
(一)主题重构的"起"
"起"是起因,是开始。第一轮从感知、探究、表现三个路径展开主题。十三个教学活动中梳理出九个教学活动,《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大部分孩子熟悉绘本,投放阅读区,教师谈话梳理;《借尾巴》听故事,投放区域进行角色表演;《动物怎么样过冬》五以内的加减,大班孩子大部分能掌握,投放学习型区域完成;《和美丽的动物结一次婚》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试教中发现孩子的想象嫁接变化都不大,呈现的结果比较单一。
第一轮:主题网络图
(二)主题重构的"承"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的学习兴趣点与原主题存在着差异,兴趣内容与原主题预设的脉络顺序也存在着差异。 第二轮"思考":我们从九个教学活动中梳理出孩子最感兴趣的以及孩子迫切想要探究的认知的六个教学活动和一节生成性活动。这个活动科学性比较强,幼儿对很多动物是了解的,也能说出身边动物的基本特征,有些经验是认知的,我们就整理;有些经验含糊的,我们就梳理;有些经验没有的;我们就给予。《我最喜欢的动物》是主题脉络的源头,从这个活动我们了解儿童对动物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但研修的过程中,我们没有把这个活动选进,理由:因为这个活动牵扯的动物太多,很泛很大,就这一节课都可以作为一个主题来完成,包括《它们肚子饿了》所以我们在主题开始前我们作为谈话活动,然后做调查表,把自己喜欢的动物秘密收集投放到各个区域里,支持主题活动。《丛林的故事》和《颠倒歌》都很有趣,两者之间选取了孩子更感兴趣的,更有想象空间的活动。
第二轮:主题网络图
确定内容后,我们对每个活动的活动目标进行斟酌确定、活动环节进行建构、组织策略进行调整。经过第二轮试教后,我们梳理出整个主题链接,让它有递进性。
(三)主题重构的"转"
转,是转折,是主题活动重新出发的起点。第三轮的"读点":在理清七节教学活动脉络的前提下,研修团队从细节上对主题内容进行进一步诊断、分析、梳理和优化,流畅教师对主题进程以及主题的理解,把握核心,使其达到最适宜的过程。
第三轮:主题网络图
选择的线索:引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内驱力,激发幼儿有欲望去探索发现---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关注幼儿的认知水平-能让幼儿从表层的认识到深层的认知,有利用幼儿的长远发展。
(四)主题重构的"合"
"合"是主题;活动的结尾与思考。 预设性主题的重构并不是教师拍拍脑袋 就能凭空设想出来的,它基于孩子自身的需求,基于教师对儿童的充分了解, 基于教师对儿童的热诚支持。因此,团队在研修中用"六点研读法"对主题活动进行重构。
1.简练点----细化式研
教材设计通常教案呈现的是主要环节和问题,即更多的是以简案的形式出现。简案形成了多个简练点,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结合简案的提要具备"把薄变厚"的本领,需要把简练之处进行细化,使之符合在课堂实践中"连续"的特点。简练点中最重要的是虽"简"但"连",主题内容和内容环节之间符合一定的逻辑关系。
如在《谁说来过这里》的活动中在交流环节写到:"引导幼儿观察脚印的不同,说说不同",这样的提问方式一定是不够具体,如"说说不同"指的是"什么不同",在教师面对幼儿的时候,需要将"不同"具体化,如教师需要转化为"请你说说,猫的脚印和狗的脚印可以比一比,在同样是四个爪子的情况下它留下的爪印有什么不同呢?"把问题具体化。
2.疑问点----辨析式研
在研修过程中,教师对主题活动存在疑问,那么就需要利用教师间的差异重点进行研读,在对话中澄清和明晰,更好地理解教材的主题内容,这一过程可以称之为"辨析式阅读"。
如《美丽的花纹》中教师
认为第一环节用欣赏手的各
种美丽的造型的形式不好,
因为与幼儿的生活太远,可
以利用身边的资源,如用老
师自己画的或小朋友画的手
造型欣赏就可以了。但是另一个教师认为这很好,比较新颖。但是到底好还是不好呢?最主要的是引导教师思考:"这一环节利用网上造型画解决什么目标?有没有比这更简便的方法也可以达到?"在互相的解疑过程中,明白了原来用不用网上造型画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想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或者目标,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正是在这样的解疑过程中,明白是否运用网上造型画的主要的衡量标准。在团队的辨析中,最后形成了"在内容和形式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
3.模糊点----研析式研
在活动过程中,对内容有一种"似这样又非这样"的感受,即体现出一种把握不定的现象,通过研修团队共同的努力,运用多种方式,如分析相似案例、动手实践试验等方式进行研究式地分析,来获得较为清晰的感受,推动对教材的真正理解。
如《享受美餐》中,动物的进餐方式,例如狮子撕咬猎物来进餐,狗也会撕咬,但狗也会咀嚼,教师怕这样的经验方式说不清楚,就是一个模糊点,因此需要研究性地进行研读。第二环节教师调整让幼儿去配对哪些动物是咀嚼的、哪些动物是撕咬的等,看看孩子的经验和理解,但操作过程中就发现,这一环节太过于简单,在欣赏一遍之后幼儿差不多就能匹配,没有挑战点。但是却又认为合适的,因为只有这样的操作和推进活动进程。活动似乎是黔驴技穷,怎么办?团队成员仔细地分析了其中的内容结构,因为一个教材,它要涉及的内容知识面很多,如果不抓住某一个核心重点,那么一节活动是完成不了的。根据现场观察孩子的表现,多提供一些动物的图片,包括有争议的动物,引导孩子来操作,答案没有唯一,我们可以继续探索,在过程中建构知识,教师抓住重点来小结,解决模糊点。
4.欣赏点----问底式研
教材自有它的闪光之处。因此在研读的过程中,如果对原有的教材认同和欣赏之处,不仅指出欣赏的地方,更重要地是"追根究底"式地进行询问:"好在什么地方?""背后的设计理念又是什么?体现了教材的哪些理念呢?",在这样的对话活动中,把握活动的精髓和真谛,理解原有教材理念。
如《颠倒歌》作为主题中为数不
多的艺术活动,我们没有选择丛林
的故事,选择了音乐活动,因为被
它教材本身所吸引,教师对这样
的选择安排很认同,在"问底式"
研读中,教师对艺术的策略有了一
定的感受:有趣的歌唱-清晰的图谱--问底式的理解--发散的想象。以这样的形式切入,活动游戏化和情节化,有利于教师的把握。
5.空白点----补充式研读
教案设计过程中会出现逻辑关系中断的现象,如根据幼儿经验的发展出现两个活动内容安排之间和活动各环节之间的给人一种"跳跃"之感,也就是存在一定的"空白点",它不利于幼儿经验的组合和活动的层层推进,因此需要教师在研读过程中对"空白点"进行补充式阅读,让教材完整和贴切,有利于教师进入课堂教学保持一定的流畅性。
《动物本领大》主题研修中,幼儿对动物有什么样的明显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但孩子对动物的特征能干什么职业很迷茫,活动之间缺少对职业的认知和经验的提升,环节和环节之间也容易形成"空白点",于是就补充了一个对职业梳理和提升的活动《各种各样的职业》,如过渡语言的设计、教师对幼儿回应空间的补充、以便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
6.关键点------放大式研
每一个主题在安排中总有它特质,有的能充分体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方式、有的诠释主题的核心、有的演绎主题内容的目标和难度、有的充分展现领域特点等,这些能够给予教师深度启示的需要放大,进行深入讨论。
但是,以上"点"的研修,不是全部运用,需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需要,以及在研读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取舍,并非都要按照"六点"全部读之。研修是为了促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教材本质,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主题重构,以儿童的视角回归儿童
团队研修活动启动以来,经历了整整两个月的研修过程,整合集团骨干教研力量,通过集中、小组两种形式,展开了三轮集中审议,及多次团队研修。团队研修主要通过主题脉络梳理、分析主题活动内容、把握主题的展开脉络,重难点、观察幼儿、研教师、深入细化教学活动实施等。
(一)更新观念
"从儿童到儿童"--从儿童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开展对主题研读,最终让主题为促进"儿童的成长服务"。"从儿童到儿童"要求在主题研读中需要树立"对话儿童"的理念,对话儿童的学习特点、当下的兴趣需要、发展水平、对话教育对儿童的最终价值。"从儿童到儿童"说明了在主题研修中教师拥有儿童观的重要性,进一步诠释了主题研修中坚持"以儿童的视角"的丰富含义。
(二)统筹兼顾
1.按幼儿五大领域发展目标,尽可能均衡地选择各领域发展活动
2.根据幼儿学习特点尽可能采用接受性学习,探索体验学习与归纳总结性学习有结合的学习类型
3.按知识的必然联系,所选内容的链接由浅入深,前后关联,形成推进的趋势
4.做到传承与创新结合,重构与生成并存,使活动效果最优化。
(三)核心价值
1.唤起幼儿核心经验并随之拓展。如"是谁来过这里",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通过对比、排除来整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并加之拓展。
2.注重教育情境的创设激励幼儿参与。如"动物的本领大"通过对动物的长处的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在基础之上结合幼儿的社会经验以及对职业的了解,为动物们找到适合的工作。幼儿交流、思考、探究、游戏、表达等方法对各种动物的本领以及其适合的工作进行进一步的熟悉以及对应。
3.环节自然递进体现真发展。如"美丽的花纹",对于大班幼儿在创造力和想象力上是发展的关键期,他们不满足于常规的作画方式,追求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因此,从传统的纸上作画的方式调整为在手上作画,这样不仅能让幼儿体验到艺术形式的多样性,还能让幼儿在手上作画的过程中,发展细致操作能力及创造表现的能力。
对主题研修的整个行进过程进行反思。主要就是整个主题过程的反思以及对实践之后的反思,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思考主题研修过程中的适宜和不适宜,如核心目标制定的是否完善,主题经验链的优化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活动设计是否具有"节点",实践跟进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就如主题审议中的"主题结束后的审议"。反思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对主题进行再一次的调整,真正符合幼儿成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10月
[3] 季琴.如何在主题探究活动中落实幼儿自主性学习.《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2015.
[4] 刘兰艳.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及实践探索.《中外交流》2016.
[5] 刘婷.集体教学背景下发挥幼儿科学探究自主性的行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儿童发展、主题课程、重构
一、主题重构"破"与"立"
中国有句谚语叫"不破不立",可见"破"是"立"的基础。就主题课程而言,"破"是为了更好的"立",以不断满足大班儿童的成长需求,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一)对主题的审议与梳理:
本主题选自《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大班上册。动物是幼儿成长中的亲密伙伴,一直都是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幼儿探索周围世界之初,几乎总是听着动物的故事、抱着毛茸茸的动物玩具、看着各种动物卡片和图书,和动物朋友们一起成长。形形色色、形态各异的动物朋友总能唤起他们得兴趣和关注,在孩子心目中动物王国有趣又神秘。
《动物的秘密》是在《动
物王国》主题下的一个小主
题,它不像前两个主题,有
命题,聚焦某一个动物如
《消逝的恐龙》、《多姿多彩的
鱼》,《动物的秘密》里面有
很多的动物,是需要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对动物的某一外形特征或某一生活习性展开的,探讨着:动物如何睡觉,如何吃东西,动物是怎么过冬的,为什么有好看的花纹,为什么有各不相同的嗯嗯等问题,在对这信息进行梳理、归纳、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幼儿的认知水平、表达能力将得到发展。
基于对主题的理解,我们将主题的目标定位为:
1.通过收集和分享关于动物的相关资讯,了解动物外形特征、习性等的认识,萌发喜爱动物的感情和进一步探究动物奥秘的兴趣。
2.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初步萌发保护动物、热爱动物的意识,感受动物的奇妙,了解人与动物的之间的关系。
3.借助艺术作品,表达对动物的认识,体验艺术创作的快乐。
(二)对儿童的观察与了解:
1.儿童原有经验: 幼儿对动物很感兴趣,也认识很多动物,尤其身边熟悉的动物,例如:猫、狗等,知道它们的一些基本特征(喜欢吃什么、长什么样子),对动物的经验有些是认知的、有些是模糊的,有些是不知的。
2.现时兴趣需要:深层次的了解动物的外形不仅只有颜色和样子的区别、动物还有很多的本领,他们进食的方式跟我们不一样、睡觉也不一样,这些未知的答案都充斥着孩子的好奇心,驱动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
3.与主题的链接:首先是三大版块之间的自然链接,第一版块感知:"我最喜欢的动物"通过调查收集信息,能了解幼儿对动物的已有认知;第二板块探索:"动物的秘密我知道",通过五大领域的活动,探索、发现动物的秘密;第三版块表现"有趣的动物朋友"引导幼儿用唱歌、绘画的形式表达表现,体验艺术创作的快乐。
(三)对内容的确定与优化:
主题研修,一般需要经过五个步骤,分别是:价值审定,确立核心目标;目标分解、单元划分;理"线"读"点",诊断分析;调整优化,实践跟进;反思过程,再次调整。具体见下图。
图 "研修步骤"
团队研修需要明白主题活动展开的脉络线索、行进过程、价值取向,让老师们读透教材,分析主题活动内容,从哪些元素入手,如何充分理解作者的主题设计和安排的意图和方式,把握主题的展开脉络、重难点能,真正让主题做到对话儿童、对话文本、对话教师。我们整合集团骨干教研力量,展开了三轮集中审议。
1. 价值审定,确定核心目标。面对《动物的秘密》这个主题,需要进行价值审定,即对幼儿成长是否有意义,同时来审定主题的核心目标。核心目标的确立需要从认知、技能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角度来分析和诊断。
2.目标分解、单元划分。根据核心目标,结合主题内容将核心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称为"目标分解",如下图《动物的秘密》中"主题目标"、"目标分解(一)"目标分解(二)、(当然还可以再往下分解),若干个被分解的小目标共同达成核心目标。 根据目标的分解来划分单元内容,如下图《动物的秘密》中根据目标划分成 3 个单元,3 个单元又分为两个小单元等,贯彻了教学活动是目标指向下的活动的含义。"目标分解、单元划分"避免了在主题研读中教师常易出现的"研读主题就是将内容按照领域分类"以及"按照核心目标简单将内容按照三维归类"的现象,帮助教师建立系统思考。
3.理"线"读"点",诊断分析
第一轮的"理线":理清主题的行进线索,把握主题脉络和走向,理解主题的原有设计意图。一般而言,理清主题行进线索主要为主题"明暗两线"的研修上,即用明线"感受--探究(体验)--表现和创造"来对主题内容安排作出判断;"暗线"指的是具体分析每一单元以及每一个活动与活动之间幼儿可能积累的经验点和思维点,预测孩子可能的下一个兴趣点,来决定主题可能的走向是否合适,以便更好地实现主题内容更多地关照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二、主题重构的"起承转合"
(一)主题重构的"起"
"起"是起因,是开始。第一轮从感知、探究、表现三个路径展开主题。十三个教学活动中梳理出九个教学活动,《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大部分孩子熟悉绘本,投放阅读区,教师谈话梳理;《借尾巴》听故事,投放区域进行角色表演;《动物怎么样过冬》五以内的加减,大班孩子大部分能掌握,投放学习型区域完成;《和美丽的动物结一次婚》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试教中发现孩子的想象嫁接变化都不大,呈现的结果比较单一。
第一轮:主题网络图
(二)主题重构的"承"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的学习兴趣点与原主题存在着差异,兴趣内容与原主题预设的脉络顺序也存在着差异。 第二轮"思考":我们从九个教学活动中梳理出孩子最感兴趣的以及孩子迫切想要探究的认知的六个教学活动和一节生成性活动。这个活动科学性比较强,幼儿对很多动物是了解的,也能说出身边动物的基本特征,有些经验是认知的,我们就整理;有些经验含糊的,我们就梳理;有些经验没有的;我们就给予。《我最喜欢的动物》是主题脉络的源头,从这个活动我们了解儿童对动物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但研修的过程中,我们没有把这个活动选进,理由:因为这个活动牵扯的动物太多,很泛很大,就这一节课都可以作为一个主题来完成,包括《它们肚子饿了》所以我们在主题开始前我们作为谈话活动,然后做调查表,把自己喜欢的动物秘密收集投放到各个区域里,支持主题活动。《丛林的故事》和《颠倒歌》都很有趣,两者之间选取了孩子更感兴趣的,更有想象空间的活动。
第二轮:主题网络图
确定内容后,我们对每个活动的活动目标进行斟酌确定、活动环节进行建构、组织策略进行调整。经过第二轮试教后,我们梳理出整个主题链接,让它有递进性。
(三)主题重构的"转"
转,是转折,是主题活动重新出发的起点。第三轮的"读点":在理清七节教学活动脉络的前提下,研修团队从细节上对主题内容进行进一步诊断、分析、梳理和优化,流畅教师对主题进程以及主题的理解,把握核心,使其达到最适宜的过程。
第三轮:主题网络图
选择的线索:引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内驱力,激发幼儿有欲望去探索发现---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关注幼儿的认知水平-能让幼儿从表层的认识到深层的认知,有利用幼儿的长远发展。
(四)主题重构的"合"
"合"是主题;活动的结尾与思考。 预设性主题的重构并不是教师拍拍脑袋 就能凭空设想出来的,它基于孩子自身的需求,基于教师对儿童的充分了解, 基于教师对儿童的热诚支持。因此,团队在研修中用"六点研读法"对主题活动进行重构。
1.简练点----细化式研
教材设计通常教案呈现的是主要环节和问题,即更多的是以简案的形式出现。简案形成了多个简练点,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理解和经验,结合简案的提要具备"把薄变厚"的本领,需要把简练之处进行细化,使之符合在课堂实践中"连续"的特点。简练点中最重要的是虽"简"但"连",主题内容和内容环节之间符合一定的逻辑关系。
如在《谁说来过这里》的活动中在交流环节写到:"引导幼儿观察脚印的不同,说说不同",这样的提问方式一定是不够具体,如"说说不同"指的是"什么不同",在教师面对幼儿的时候,需要将"不同"具体化,如教师需要转化为"请你说说,猫的脚印和狗的脚印可以比一比,在同样是四个爪子的情况下它留下的爪印有什么不同呢?"把问题具体化。
2.疑问点----辨析式研
在研修过程中,教师对主题活动存在疑问,那么就需要利用教师间的差异重点进行研读,在对话中澄清和明晰,更好地理解教材的主题内容,这一过程可以称之为"辨析式阅读"。
如《美丽的花纹》中教师
认为第一环节用欣赏手的各
种美丽的造型的形式不好,
因为与幼儿的生活太远,可
以利用身边的资源,如用老
师自己画的或小朋友画的手
造型欣赏就可以了。但是另一个教师认为这很好,比较新颖。但是到底好还是不好呢?最主要的是引导教师思考:"这一环节利用网上造型画解决什么目标?有没有比这更简便的方法也可以达到?"在互相的解疑过程中,明白了原来用不用网上造型画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想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或者目标,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正是在这样的解疑过程中,明白是否运用网上造型画的主要的衡量标准。在团队的辨析中,最后形成了"在内容和形式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
3.模糊点----研析式研
在活动过程中,对内容有一种"似这样又非这样"的感受,即体现出一种把握不定的现象,通过研修团队共同的努力,运用多种方式,如分析相似案例、动手实践试验等方式进行研究式地分析,来获得较为清晰的感受,推动对教材的真正理解。
如《享受美餐》中,动物的进餐方式,例如狮子撕咬猎物来进餐,狗也会撕咬,但狗也会咀嚼,教师怕这样的经验方式说不清楚,就是一个模糊点,因此需要研究性地进行研读。第二环节教师调整让幼儿去配对哪些动物是咀嚼的、哪些动物是撕咬的等,看看孩子的经验和理解,但操作过程中就发现,这一环节太过于简单,在欣赏一遍之后幼儿差不多就能匹配,没有挑战点。但是却又认为合适的,因为只有这样的操作和推进活动进程。活动似乎是黔驴技穷,怎么办?团队成员仔细地分析了其中的内容结构,因为一个教材,它要涉及的内容知识面很多,如果不抓住某一个核心重点,那么一节活动是完成不了的。根据现场观察孩子的表现,多提供一些动物的图片,包括有争议的动物,引导孩子来操作,答案没有唯一,我们可以继续探索,在过程中建构知识,教师抓住重点来小结,解决模糊点。
4.欣赏点----问底式研
教材自有它的闪光之处。因此在研读的过程中,如果对原有的教材认同和欣赏之处,不仅指出欣赏的地方,更重要地是"追根究底"式地进行询问:"好在什么地方?""背后的设计理念又是什么?体现了教材的哪些理念呢?",在这样的对话活动中,把握活动的精髓和真谛,理解原有教材理念。
如《颠倒歌》作为主题中为数不
多的艺术活动,我们没有选择丛林
的故事,选择了音乐活动,因为被
它教材本身所吸引,教师对这样
的选择安排很认同,在"问底式"
研读中,教师对艺术的策略有了一
定的感受:有趣的歌唱-清晰的图谱--问底式的理解--发散的想象。以这样的形式切入,活动游戏化和情节化,有利于教师的把握。
5.空白点----补充式研读
教案设计过程中会出现逻辑关系中断的现象,如根据幼儿经验的发展出现两个活动内容安排之间和活动各环节之间的给人一种"跳跃"之感,也就是存在一定的"空白点",它不利于幼儿经验的组合和活动的层层推进,因此需要教师在研读过程中对"空白点"进行补充式阅读,让教材完整和贴切,有利于教师进入课堂教学保持一定的流畅性。
《动物本领大》主题研修中,幼儿对动物有什么样的明显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但孩子对动物的特征能干什么职业很迷茫,活动之间缺少对职业的认知和经验的提升,环节和环节之间也容易形成"空白点",于是就补充了一个对职业梳理和提升的活动《各种各样的职业》,如过渡语言的设计、教师对幼儿回应空间的补充、以便建立两者之间的关系。
6.关键点------放大式研
每一个主题在安排中总有它特质,有的能充分体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方式、有的诠释主题的核心、有的演绎主题内容的目标和难度、有的充分展现领域特点等,这些能够给予教师深度启示的需要放大,进行深入讨论。
但是,以上"点"的研修,不是全部运用,需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需要,以及在研读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取舍,并非都要按照"六点"全部读之。研修是为了促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教材本质,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主题重构,以儿童的视角回归儿童
团队研修活动启动以来,经历了整整两个月的研修过程,整合集团骨干教研力量,通过集中、小组两种形式,展开了三轮集中审议,及多次团队研修。团队研修主要通过主题脉络梳理、分析主题活动内容、把握主题的展开脉络,重难点、观察幼儿、研教师、深入细化教学活动实施等。
(一)更新观念
"从儿童到儿童"--从儿童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开展对主题研读,最终让主题为促进"儿童的成长服务"。"从儿童到儿童"要求在主题研读中需要树立"对话儿童"的理念,对话儿童的学习特点、当下的兴趣需要、发展水平、对话教育对儿童的最终价值。"从儿童到儿童"说明了在主题研修中教师拥有儿童观的重要性,进一步诠释了主题研修中坚持"以儿童的视角"的丰富含义。
(二)统筹兼顾
1.按幼儿五大领域发展目标,尽可能均衡地选择各领域发展活动
2.根据幼儿学习特点尽可能采用接受性学习,探索体验学习与归纳总结性学习有结合的学习类型
3.按知识的必然联系,所选内容的链接由浅入深,前后关联,形成推进的趋势
4.做到传承与创新结合,重构与生成并存,使活动效果最优化。
(三)核心价值
1.唤起幼儿核心经验并随之拓展。如"是谁来过这里",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通过对比、排除来整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并加之拓展。
2.注重教育情境的创设激励幼儿参与。如"动物的本领大"通过对动物的长处的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在基础之上结合幼儿的社会经验以及对职业的了解,为动物们找到适合的工作。幼儿交流、思考、探究、游戏、表达等方法对各种动物的本领以及其适合的工作进行进一步的熟悉以及对应。
3.环节自然递进体现真发展。如"美丽的花纹",对于大班幼儿在创造力和想象力上是发展的关键期,他们不满足于常规的作画方式,追求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因此,从传统的纸上作画的方式调整为在手上作画,这样不仅能让幼儿体验到艺术形式的多样性,还能让幼儿在手上作画的过程中,发展细致操作能力及创造表现的能力。
对主题研修的整个行进过程进行反思。主要就是整个主题过程的反思以及对实践之后的反思,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思考主题研修过程中的适宜和不适宜,如核心目标制定的是否完善,主题经验链的优化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活动设计是否具有"节点",实践跟进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就如主题审议中的"主题结束后的审议"。反思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对主题进行再一次的调整,真正符合幼儿成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10月
[3] 季琴.如何在主题探究活动中落实幼儿自主性学习.《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2015.
[4] 刘兰艳.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及实践探索.《中外交流》2016.
[5] 刘婷.集体教学背景下发挥幼儿科学探究自主性的行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