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启发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蒋 莹
【机构】 青海省玉树市第一民族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尽量运用启发式教学,但也要避免陷入启发式教学的误区。
关键词:启发式;历史教学;运用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由于许多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实质不能认真领会,或者对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运用不当或不熟,造成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互相活动和促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能力也要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这同时也是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所在。启发式教学对于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的现代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历史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可以促进教与学良性循环的形成,同时学生的智力和品德等素质也在这一过程中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启发的方式运用。
一、反问式的启发
反问式的启发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以用反问来启发学生: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应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这样就会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方面来分析问题,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推理式的启发
推理式的启发是通过对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加深挖掘,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如:讲到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提问:"联系相关内容,分析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再如在讲《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时,可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可提问: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②农业、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同样,也可以依据④③②①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不管是哪种推理启发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类比式的启发
类比式的启发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例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与"鸦片战争"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②横向类比启发。例如,将东西方在公元前5世纪的两位有辩证思想的哲学家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进行比较。横向类比启发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类比启发可以提高学生鉴别能力,让学生明确历史知识之间的异同,通过类比思考,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四、扩散式启发
扩散式启发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此种启发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例如,讲《明治维新》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后,围绕这一问题可启发:①如何评价明治维新?②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③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④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戊戍变法却不能?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多方思考问题,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现实性启发
也就是以史鉴今,史为今用的启发。我们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就是通过学习历史来达到借古鉴今的目的。如:在讲到"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闭关锁国的落后的封建国家",先联系回忆"我们中国清朝前期,由于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由此引导出"当代我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对学生进行现实主义的教育,是历史课的重要功能。运用现实性启发是达到这一功能的良好途经。
诚然,历史课中的启发式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但无论运用何种启发,都不能是孤立的。课堂教学运用各种启发都是互相渗透、互相交错的。同时,还要注意充分挖掘历史知识的教育潜能,做到一题多问,扩展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各种器官参加学习活动,将传授历史知识与发展学生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同时也是新时期历史教学的发展前途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栋楼.历史教育中的动机问题的几点思考[J].历史教学,2002(4).
[2]王松美.论学习动机课堂教学激励模式[J].中小学教学,2003(5).
[3]司庆云;浅谈初中历史入门教学问题[J];四川吉林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4]秦泳;初中历史主体性学习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关键词:启发式;历史教学;运用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由于许多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实质不能认真领会,或者对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运用不当或不熟,造成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互相活动和促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的体现,学生的能力也要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这同时也是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所在。启发式教学对于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的现代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历史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可以促进教与学良性循环的形成,同时学生的智力和品德等素质也在这一过程中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启发的方式运用。
一、反问式的启发
反问式的启发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以用反问来启发学生: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应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这样就会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方面来分析问题,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推理式的启发
推理式的启发是通过对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加深挖掘,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如:讲到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提问:"联系相关内容,分析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再如在讲《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时,可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可提问: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②农业、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同样,也可以依据④③②①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不管是哪种推理启发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类比式的启发
类比式的启发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例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与"鸦片战争"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②横向类比启发。例如,将东西方在公元前5世纪的两位有辩证思想的哲学家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进行比较。横向类比启发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类比启发可以提高学生鉴别能力,让学生明确历史知识之间的异同,通过类比思考,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四、扩散式启发
扩散式启发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此种启发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例如,讲《明治维新》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后,围绕这一问题可启发:①如何评价明治维新?②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③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④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戊戍变法却不能?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多方思考问题,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五、现实性启发
也就是以史鉴今,史为今用的启发。我们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就是通过学习历史来达到借古鉴今的目的。如:在讲到"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闭关锁国的落后的封建国家",先联系回忆"我们中国清朝前期,由于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由此引导出"当代我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对学生进行现实主义的教育,是历史课的重要功能。运用现实性启发是达到这一功能的良好途经。
诚然,历史课中的启发式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但无论运用何种启发,都不能是孤立的。课堂教学运用各种启发都是互相渗透、互相交错的。同时,还要注意充分挖掘历史知识的教育潜能,做到一题多问,扩展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各种器官参加学习活动,将传授历史知识与发展学生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同时也是新时期历史教学的发展前途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栋楼.历史教育中的动机问题的几点思考[J].历史教学,2002(4).
[2]王松美.论学习动机课堂教学激励模式[J].中小学教学,2003(5).
[3]司庆云;浅谈初中历史入门教学问题[J];四川吉林学院学报;1988年04期
[4]秦泳;初中历史主体性学习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