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学习“收支严重失衡”的原因初探
【作者】 程 曼
【机构】 神木县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老师的叹息我们已经见怪不怪,付出那么多,成绩还不不理想。语文老师的负担我们已经有目共睹,堆积如山的各类作业,以使他们疲惫不堪。学生又如何呢?一期下来区区六七十分,失望之极,捶胸顿足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呢?
关键词:矛盾 能力 吸引力 兴趣 功利心 心理状态 激励
高中语文教育一直都是谈论的热点,高中语文教育是连接初中教育,检测初中教育成果而又保障学生进入高等学府的重要时段。高中语文教育明显地比初中语文在难度上大大地提高了一个层次,更加注重语文的人文性更加关注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从简单的内容理解到现在的思想领悟,很多学生感觉到力不从心。老师们也是叹息,学生们语文为什么就是不见成效呢?每天埋头苦批作业,周记、摘抄、默写、听写,如此不懈,却所获无几。期考中学生“愁云惨淡万里凝”捶胸顿足,失望之极,这一一切是怎么造成的呢?这种“收支严重失衡”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课改十年,面对高考,我们矛盾,任重而道远
高考这个指挥棒魅力无穷,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所以即使课改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十年,依然不乏“穿新鞋走老路”之嫌。一个学校的高考成绩如何会影响到他的社会声誉,老师们也义不容辞竭尽全力奔高考。虽然我们内心深处领悟课改精神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但前路却要应试,老师们也是骑虎难下呀。高考更是改变学生命运的第一道关口,我们关心孩子,就是关心孩子的未来。如果从这点出发我们,我们没有错,我们为此内耗极大。一面是作为老师的责任感,我们要把孩子们高高举起,一面是孩子能力的培养。我们不能生产残次品。课改要解放老师和孩子,而高考却把我们紧紧捆绑。老师们步步犹豫,肩上的胆子空前繁重。
二、过分注重老师素质,忽略学生能力
老师的素质对于教学是一个保障,但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将目光过多的放在老师的身上。认为语文老师应该上至天文下知地理,甚至把语文老师神化了。语文老师一定是学富五车这样的单一的评价标准把语文老师压死了。于是他们挖地三尺去读书,死读书,读死书。他们几乎无暇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当他们真正面对学生的时候又怎样?难免每年有掉书袋的嫌疑。目标高远的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有眼高手低的毛病。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锻炼,老师也需要在课堂实践中去摸索去总结,老师们的思想火花需要和最新鲜的思想去碰撞,才能在课堂操作层面得心应手。那种过分强调教师素质的做法割裂了教学的主体,甚至把动态的课堂教学静止化、狭隘化了。一个老师的静止研究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更多地联系课堂、关注学生真正地把教学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
三、语文课吸引力不够,学生老师都有责任
语文老师说语文难讲,其他科老师认为语文最容易。说语文简单是他们简单的将语文等同于语言。语文难教者乃是不知语文教学中面对诸多的目标作何取舍?语文课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字词句段篇的问题。不管你采用何种手段万变不离其宗。再者就是领悟作品的思想性。这些老师多动动脑筋都是可以完成的。但最令老师和学生头疼的是文言文的学习,读,学生觉得枯燥,译,学生觉得无趣,被学生觉得无意义。所以文言文就成了语文教育中的一块硬骨头。犯困、走神不一而足。课改之后在初中就删去了语法知识的讲解,到了高中文言文又要用到,学生这块知识的缺失也使得学生对文言文失去了兴趣。即使我们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词类活用、一次多义等等文言现象,这种课堂教学表面上热热闹闹,可很多学生的答案完全是从参考书上来的,他们没有思考的过程,也没有思考的材料,缺乏学习中创造、生发的快乐。更谈不上二度创作了。这样的课堂少了学生和文本的交流、师生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如一潭死水。对于几千年前的文字,学生天然的抗拒也成为学习的障碍。所以从教材到老师再到学生都成为语文教学的瓶颈。
语文课完成手段单一也使得语文课缺乏吸引力。即使我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但我们没有更多地调动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中,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设置一些采访课、汇报课、表演课等等类型总之更多地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对学生提出目标要求,布置任务,,让孩子们动起来主动去完成学习。总之,如果我们单独地承担了教学,学生到惰性就会潜滋暗长。长此以往就会懒得动,最终变成完全被动接受以致语文课对他们完全失去吸引力。
四、长期旧观念影响,对语文的狭隘理解,操作层面说和写割裂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的观念学生们中间还是流行。尽管在语数外三足鼎立的新形势下学生和家长们旧观念依然不该。他们宁愿花一小时去做一道数学题也不愿看十分钟语文。很多学生认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还用得着学吗?凭考前突击,成绩也不一定比整天埋头苦学的同学差。于是乎很多学生都相信语文就是突击来的。殊不知,他们对语文的理解是狭隘的。更重要的是语文最终会内化为我们的品格。让我们每个人都读书明理,每个人都能坦然面对我们的人生,积极豁达地与周围的人和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它更是一种智慧。改变我们的生活状态,让每个人都积极自信乐观而优雅。这是怎样的一个高度!如果把语文简单地理解成考试岂不是忽略了语文最关注的人了?
我们通常在语文课上会有这样的情况课上学生能够对答如流,可是写出来的作文让老师啼笑皆非。究其原因是学生长期使用两套语言对待语文。他们几乎每人都有两个笔记本一个交给老师抒发的是千篇一律的愁和乐,还有一个是他们倾注了很大心力写的心情日记,交给老师的敷衍了事,而手中的则是模仿那些畅(下转第42页)(上接第40页)销书的写法,穿越、魔幻、另类抒情等等。老师们越来越看不懂学生的作文了。学生的作文越来越远离了真善美的标准了。表现在卷面上就是分数很低。
五、语文检测手段单一,学以致用难
现行的考试是千篇一律的笔试,所有层次的学生都是面对同一份考卷,这样的考卷并不能真正检测学生的能力。语文试卷中死题还是太多。如果真正的把每道题都作为一个话题或一个课题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倡多样表达,少一些标准答案的禁锢。学生就能主动读书了。他们也会去更多的表现自己了。这样学生学习怎么能没有成就感?我们可以从多个侧面去了解学生知识储备、知识运用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语文如果能紧紧抓住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两大特点,在命题上做足功课,将听说读写的能力都纳入考察范围,语文学习对每个人都不难了。我们甚至会发现更好的苗子,挖掘学生的更大的潜力。
语文“收支严重失衡”问题的解决在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手中,或许就是一堂一堂的倾注全力的好课,问题的解决在于学生要主动地去扩大阅读视野对语文有期待并能积极思考和表达。总之,我们要能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用积极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师生携手共进,学好语文,丰富我们的人生。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幸福。
关键词:矛盾 能力 吸引力 兴趣 功利心 心理状态 激励
高中语文教育一直都是谈论的热点,高中语文教育是连接初中教育,检测初中教育成果而又保障学生进入高等学府的重要时段。高中语文教育明显地比初中语文在难度上大大地提高了一个层次,更加注重语文的人文性更加关注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从简单的内容理解到现在的思想领悟,很多学生感觉到力不从心。老师们也是叹息,学生们语文为什么就是不见成效呢?每天埋头苦批作业,周记、摘抄、默写、听写,如此不懈,却所获无几。期考中学生“愁云惨淡万里凝”捶胸顿足,失望之极,这一一切是怎么造成的呢?这种“收支严重失衡”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课改十年,面对高考,我们矛盾,任重而道远
高考这个指挥棒魅力无穷,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所以即使课改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十年,依然不乏“穿新鞋走老路”之嫌。一个学校的高考成绩如何会影响到他的社会声誉,老师们也义不容辞竭尽全力奔高考。虽然我们内心深处领悟课改精神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但前路却要应试,老师们也是骑虎难下呀。高考更是改变学生命运的第一道关口,我们关心孩子,就是关心孩子的未来。如果从这点出发我们,我们没有错,我们为此内耗极大。一面是作为老师的责任感,我们要把孩子们高高举起,一面是孩子能力的培养。我们不能生产残次品。课改要解放老师和孩子,而高考却把我们紧紧捆绑。老师们步步犹豫,肩上的胆子空前繁重。
二、过分注重老师素质,忽略学生能力
老师的素质对于教学是一个保障,但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将目光过多的放在老师的身上。认为语文老师应该上至天文下知地理,甚至把语文老师神化了。语文老师一定是学富五车这样的单一的评价标准把语文老师压死了。于是他们挖地三尺去读书,死读书,读死书。他们几乎无暇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当他们真正面对学生的时候又怎样?难免每年有掉书袋的嫌疑。目标高远的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有眼高手低的毛病。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锻炼,老师也需要在课堂实践中去摸索去总结,老师们的思想火花需要和最新鲜的思想去碰撞,才能在课堂操作层面得心应手。那种过分强调教师素质的做法割裂了教学的主体,甚至把动态的课堂教学静止化、狭隘化了。一个老师的静止研究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更多地联系课堂、关注学生真正地把教学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
三、语文课吸引力不够,学生老师都有责任
语文老师说语文难讲,其他科老师认为语文最容易。说语文简单是他们简单的将语文等同于语言。语文难教者乃是不知语文教学中面对诸多的目标作何取舍?语文课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字词句段篇的问题。不管你采用何种手段万变不离其宗。再者就是领悟作品的思想性。这些老师多动动脑筋都是可以完成的。但最令老师和学生头疼的是文言文的学习,读,学生觉得枯燥,译,学生觉得无趣,被学生觉得无意义。所以文言文就成了语文教育中的一块硬骨头。犯困、走神不一而足。课改之后在初中就删去了语法知识的讲解,到了高中文言文又要用到,学生这块知识的缺失也使得学生对文言文失去了兴趣。即使我们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词类活用、一次多义等等文言现象,这种课堂教学表面上热热闹闹,可很多学生的答案完全是从参考书上来的,他们没有思考的过程,也没有思考的材料,缺乏学习中创造、生发的快乐。更谈不上二度创作了。这样的课堂少了学生和文本的交流、师生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如一潭死水。对于几千年前的文字,学生天然的抗拒也成为学习的障碍。所以从教材到老师再到学生都成为语文教学的瓶颈。
语文课完成手段单一也使得语文课缺乏吸引力。即使我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但我们没有更多地调动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中,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设置一些采访课、汇报课、表演课等等类型总之更多地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对学生提出目标要求,布置任务,,让孩子们动起来主动去完成学习。总之,如果我们单独地承担了教学,学生到惰性就会潜滋暗长。长此以往就会懒得动,最终变成完全被动接受以致语文课对他们完全失去吸引力。
四、长期旧观念影响,对语文的狭隘理解,操作层面说和写割裂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的观念学生们中间还是流行。尽管在语数外三足鼎立的新形势下学生和家长们旧观念依然不该。他们宁愿花一小时去做一道数学题也不愿看十分钟语文。很多学生认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还用得着学吗?凭考前突击,成绩也不一定比整天埋头苦学的同学差。于是乎很多学生都相信语文就是突击来的。殊不知,他们对语文的理解是狭隘的。更重要的是语文最终会内化为我们的品格。让我们每个人都读书明理,每个人都能坦然面对我们的人生,积极豁达地与周围的人和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它更是一种智慧。改变我们的生活状态,让每个人都积极自信乐观而优雅。这是怎样的一个高度!如果把语文简单地理解成考试岂不是忽略了语文最关注的人了?
我们通常在语文课上会有这样的情况课上学生能够对答如流,可是写出来的作文让老师啼笑皆非。究其原因是学生长期使用两套语言对待语文。他们几乎每人都有两个笔记本一个交给老师抒发的是千篇一律的愁和乐,还有一个是他们倾注了很大心力写的心情日记,交给老师的敷衍了事,而手中的则是模仿那些畅(下转第42页)(上接第40页)销书的写法,穿越、魔幻、另类抒情等等。老师们越来越看不懂学生的作文了。学生的作文越来越远离了真善美的标准了。表现在卷面上就是分数很低。
五、语文检测手段单一,学以致用难
现行的考试是千篇一律的笔试,所有层次的学生都是面对同一份考卷,这样的考卷并不能真正检测学生的能力。语文试卷中死题还是太多。如果真正的把每道题都作为一个话题或一个课题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倡多样表达,少一些标准答案的禁锢。学生就能主动读书了。他们也会去更多的表现自己了。这样学生学习怎么能没有成就感?我们可以从多个侧面去了解学生知识储备、知识运用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语文如果能紧紧抓住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两大特点,在命题上做足功课,将听说读写的能力都纳入考察范围,语文学习对每个人都不难了。我们甚至会发现更好的苗子,挖掘学生的更大的潜力。
语文“收支严重失衡”问题的解决在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手中,或许就是一堂一堂的倾注全力的好课,问题的解决在于学生要主动地去扩大阅读视野对语文有期待并能积极思考和表达。总之,我们要能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用积极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师生携手共进,学好语文,丰富我们的人生。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