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使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更有效性的途径

【作者】 刘三柱

【机构】 徐水县留村乡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人们把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把课堂教学活动的性质定为特殊的认识活动,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看一节历史课的教学是否有效,我认为不外乎这三个指标:(1)学生是否喜欢和期待上这一节课;(2)这一节课学生是否成为历史学习的真正主人:把握了历史知识,培养了能力,得到了良好的情感熏陶;(3)学生学习反馈的信息渠道是否畅通,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并快速反应跟进,查漏补缺。那么怎样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首先,每节课都让学生有快乐的回味,回味的可以是你的轻松幽默,或一则引人入胜的历史小故事;可以是你的声情并茂或一次针锋相对的交流和辩论;可以是你的真挚赞赏和鼓励或一场紧张却兴奋的小组竞赛;可以是你的平等和蔼或一个历史情境的再现。总之,最关键的就是要找到教学目标和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的切合点。
  其次,激发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使学生乐学,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历史的诱因。历史课堂的激趣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们的历史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再次要让课堂更开放些,更互动些。学生往往比老师更了解自己的兴趣和问题所在,所以有些课与其按照老师既定的内容去教,不如让学生自发地来问,有些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来,听取他们的建议,就更能切合学生所需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从而达到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的境界。
  二、抓好课堂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以获得丰富的积累
  我们的教学应当让每个学生在原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这是课堂有效性的根本。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地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1、不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的历史线索两部分。而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但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了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比如,有的老师在讲授〈〈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这课的成语故事并在课堂上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一鸣惊人”、“退避三舍”、“老马识途“、“围魏救赵”等,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呢?难道只要知道这些故事就可以了吗?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
  2、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教师在授课中,要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性也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之一,它强调的是思维主体的意识性和自觉能动性。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假如你是当时的东北军一员,你是否主张杀掉蒋介石?为什么?把学生引入问题,引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感悟历史,抒发自己的看法这样的问题,学生们感悟程度不一,看法不同,但都是发自内心的感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从而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地得到培养。
  其次,教师要逐步放手,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更重要的是要使学法渗透到教法之中,在唤起学生质疑、思疑、追疑、释疑中教会学生掌握历史思维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疑点,巧妙运用设疑技巧,适时地点拨学生发现疑点,激发其思维兴趣,培养其质疑的习惯。
  3、渗透情感教育
  借助学习活动中富有情感因素的历史内容,让学生参与探讨和协商,由他们自己感悟学习这些历史知识的意义,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润物细无声,老师参与其中,充当学生认知和思考的引领者、指导者、帮助者,而不是以说教者、代学者、训令者的身份,去掩盖和妨碍学生在情感上对历史知识的进一步感悟,让学生在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判断基础上,引起自身情感的变化。如初二《历史与社会》中,通过关怀和帮助他人,关怀和促进社会,关怀和贡献民族和国家来彰显自己的人生价值,如诸葛亮为治理国家而“鞠躬尽瘁”,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为民情怀等等, 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斗志。
  三、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
  课堂上要及时收集学生学习效果反馈信息,越及时越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调整。学生的回答,学生的目光、表情态度,学生的提问质疑,都是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的渠道,我们教师都应该注意观察,充分利用好,而且我们还可以当堂提炼少量的涉及本节课重难点的练习题给学生做,可以通过口答、笔答、自背、互背、抽背、板演等方式完成。这一环节,要保证学生练的内容和质量,是训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搞死记硬抄。同时,保证练习的形式是学生完全独立、快节奏的按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