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
【作者】 孟宪伟
【机构】 杨庄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以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表达情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其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出新知。”为此,教师应重视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引入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发展数学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这就数学教学:小学生需要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中认识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 如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学生第一次接触12+8×3这类题目时,“为什么要先做乘法,再做加法”教师是直接把运算顺序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其效果不大一样。可以引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首先创设生活情景,出示一个标价12元的铅笔盒和1本标价8元的书,让学生计算这两样物品多少钱?然后又出示2本书,标价也都是8元,再引导学生思考: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式是12+8+8+8或12+8×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12+8×3怎样算?最后学生搞清楚在计算两种不同的物品的总价时,首先要分别知道书和铅笔盒各多少元,然后再计算他们的总和。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到实际生活中,自己举例说明这种方法的运用,学生举出了大量购买两种物品且数量不等的例子,活用了数学知识。也抽象概括出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再如角的概念,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不少的教师做法是:先在黑板上出示几个不同的角,问学生这些叫什么?学生答:“角”,然后出示角的概念,让学生背诵。接着安排一些判断题让学生练习。这种教学看似较为简洁,几分钟后学生就能诵出角的概念,但这个概念的产生却脱离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记住的仅仅是一段数学术语,而无具体形象事物的支撑,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头脑中堆砌的只能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如果联系现实生活,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角,并且亲身感受实物的角以及角的顶点、边长,再概括出角的概念,那么,学生掌握的知识就是充满活力的。
二、加强数学思想的渗透,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形成的基本途径。小学数学基本思想是指:渗透在小学数学知识与方法具有普遍而强有力适应性的本质思想,包括转换思想、对应思想、归纳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等,这些思想是整个小学数学的基石,也是数学通向科学殿堂的桥梁。因此让学生仅仅认识数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如数学的化归思想,它是把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求得解决。如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之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泥,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在学生的讨论中,一定会出现“把橡皮泥变成长方体”或“把橡皮泥放在水中”等想法,这时教师同时将学生的想法演示出来,让学生观察橡皮泥是怎样变形的;接着可以出示一杯水,再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这杯水的容量。最后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要把橡皮泥与水转化成长方体?”让学生在讨论中抽象出这些物体的转化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将未知归结为已知的条件中去。
三、加强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就学生学习而言仅仅是为了解事物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又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生在不断反复机械地操作下,虽然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技能、技巧 ,但一碰到实际生活却显得不知所措,特别是一些中、差的学生在一堆反复操作的数据符号前,自然而然产生 了一种乏味、厌学的情绪。长期这样,学生就有可能产生一种对数学的恐惧感。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数学教学所培养的只是少数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因此,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注重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图表后,教师可以让三四个学生组成一组,利用课后,到某路口收集某一时刻的交通工具的客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学生会表现出极高的兴趣,甚至有的小组还统计出遵守交通法规和违章的有关数据。这些通过学生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深刻得多,而且能使学生的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应用题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 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又从中了解了社会。
一、引入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发展数学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概念。这就数学教学:小学生需要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中认识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 如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学生第一次接触12+8×3这类题目时,“为什么要先做乘法,再做加法”教师是直接把运算顺序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其效果不大一样。可以引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首先创设生活情景,出示一个标价12元的铅笔盒和1本标价8元的书,让学生计算这两样物品多少钱?然后又出示2本书,标价也都是8元,再引导学生思考: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式是12+8+8+8或12+8×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12+8×3怎样算?最后学生搞清楚在计算两种不同的物品的总价时,首先要分别知道书和铅笔盒各多少元,然后再计算他们的总和。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到实际生活中,自己举例说明这种方法的运用,学生举出了大量购买两种物品且数量不等的例子,活用了数学知识。也抽象概括出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再如角的概念,在以往的教学中,有不少的教师做法是:先在黑板上出示几个不同的角,问学生这些叫什么?学生答:“角”,然后出示角的概念,让学生背诵。接着安排一些判断题让学生练习。这种教学看似较为简洁,几分钟后学生就能诵出角的概念,但这个概念的产生却脱离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记住的仅仅是一段数学术语,而无具体形象事物的支撑,如果长此以往,学生头脑中堆砌的只能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如果联系现实生活,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角,并且亲身感受实物的角以及角的顶点、边长,再概括出角的概念,那么,学生掌握的知识就是充满活力的。
二、加强数学思想的渗透,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形成的基本途径。小学数学基本思想是指:渗透在小学数学知识与方法具有普遍而强有力适应性的本质思想,包括转换思想、对应思想、归纳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等,这些思想是整个小学数学的基石,也是数学通向科学殿堂的桥梁。因此让学生仅仅认识数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如数学的化归思想,它是把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求得解决。如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之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块不规则的橡皮泥,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在学生的讨论中,一定会出现“把橡皮泥变成长方体”或“把橡皮泥放在水中”等想法,这时教师同时将学生的想法演示出来,让学生观察橡皮泥是怎样变形的;接着可以出示一杯水,再让学生讨论怎样计算这杯水的容量。最后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要把橡皮泥与水转化成长方体?”让学生在讨论中抽象出这些物体的转化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将未知归结为已知的条件中去。
三、加强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就学生学习而言仅仅是为了解事物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又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答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生在不断反复机械地操作下,虽然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题目的解题技能、技巧 ,但一碰到实际生活却显得不知所措,特别是一些中、差的学生在一堆反复操作的数据符号前,自然而然产生 了一种乏味、厌学的情绪。长期这样,学生就有可能产生一种对数学的恐惧感。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数学教学所培养的只是少数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因此,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注重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图表后,教师可以让三四个学生组成一组,利用课后,到某路口收集某一时刻的交通工具的客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学生会表现出极高的兴趣,甚至有的小组还统计出遵守交通法规和违章的有关数据。这些通过学生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深刻得多,而且能使学生的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应用题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 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他们又从中了解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