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颜色革命对加强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启示
【作者】 鞠 澎
【机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部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颜色革命”对于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以深刻的启示: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坚决清除腐败现象,密切党群关系;加强法制建设,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颜色革命;执政党;先进性建设
2003年到2005年间,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先后发生了“颜色革命”。颜色革命的发生,是各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但“从根本上说,……国内因素在这些国家的革命中是最根本和第一位的原因。”[1]这三个国家与我国有相关联的重要战略利益,因此,研究和思考这些国家的重大变革,有利于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发展先进生产力,夯实执政的物质基础
在所有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贫困都是其重要背景。格、吉、乌三国民众不满的根源是经济长期贫困,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格鲁吉亚在苏联解体后发生了雪崩式的经济下滑,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苏联解体前的1990年下降72%,工业下降84%,农业下降46%,基础建设投资减少95%。……到2002年为止,格鲁吉亚90%—95%的家庭收入处于贫困线以下。1999年,吉尔吉斯斯坦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已占到60%。该国居民的贫困接近于赤贫,居民的基本工资非常低,月收入一般不超过20—30美元,一些人的月收入甚至不到10美元,全国有13%的居民处于极度贫困线以下,他们的收入只够维持最基本的生存。乌克兰曾被称为苏联的粮仓,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又有良好的农业条件,但独立后的乌克兰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衰退。有数百万人被迫到他国去打工生存。 “有媒体报道说,参与活动的很多人承认自己受到食物和资金的诱惑,只有少部分人是出于政治目的才上街游行”[2](P152)。正是因为生产力长期得不到发展,导致人民生活贫困,使人民对现实政府不满,产生了更换政府的想法。
“颜色革命”从反面启示我们,党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切实改善民生。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3](P370)。1987年,他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客人时说:“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3](P224)。1989年我国也发生了动乱,但这场动乱并没有对我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六·四’这个关我们闯不过”。“为什么‘六·四’以后我们的国家能够很稳定?就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14活得到了改善。”[3](P371)可见,发展先进生产力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占第一位的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当前,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增强综合国力,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的先进性。
二、根据本国国情,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
国家制度是生长的,而不是移植的。世界上没有一个放之四海都适用的发展模式。一个国家在选择发展模式时,一定要符合本国实际,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否则,只会吃尽苦头。
发生“颜色革命”的三国在独立后的发展道路选择上出现了一系列失误。在政治上,盲目地选择了三权分立的政权架构,总统制、议会制、选举制等草草建立起来。但这些国家都是从苏联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下完成过渡的,缺乏社会民主传统,法制不健全,公民的文化素质也不高,尽管国家政治生活中党派林立,却缺乏妥协协商机制,政治生活极不正常。这样,理想化的政治模式和处于困境中的政治现实就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为了能让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当初国家独立时走上当政地位的领导人在实际政治运作中,继续沿用过去高度集权的模式,且有将权力终身化的意向。“在这些新领导人身上,特别鲜明地体现出了革命后原苏联国家的过渡性和矛盾性特点:他们是新国家的领导人,却又是老一代的社会精英;他们是新制度的创造者,却又是旧制度的延续者;他们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却更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各国民主化的进程不平衡,在民主化的形式下,大量与民主精神格格不入的内容被冒名顶替。”[1](P2)这样,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政治现实强烈背离了显性的政治制度,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制度的衰败,其后果正如亨廷顿所说:“一个政治制度衰弱的社会,无力约束个人和集团欲望泛滥,其政治状态必然像霍布斯所描述的那样,充满着社会之间无情的竞争。”[4]无情的竞争,没有规则的游戏,最终只能是动乱和灾难。
在经济上,急速地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从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由于缺乏必要的配套管理制度和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社会法制不健全,在企业转制过程中操作不透明、不规范,最终发生了严重的腐败现象,财富向少数当权者集中。社会分配没有调控机制,个人收入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在国内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这些国家又盲目地大借外债。例如,“吉尔吉斯斯坦长期依赖西方外债,外债规模已经相当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90%左右”[2](P152),沉重的外债反过来制约了国家发展。
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在充分发挥市场有效配置资源、提高效率作用的同时,强化国家宏观调控力度,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市场行为,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保障社会成员最低的生活水平。在发展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能力结合起来,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华胜.原苏联地区“颜色革命”浪潮的成因分析[J].国际观察,2005,(3).
[2]邵峰.拨开迷雾看“颜色革命”之“颜色”[J].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5,(1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24.
[5][美]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41.
[6]统战部研究室.执政党腐败是导致“颜色革命”的重要原因[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1).
关键词:颜色革命;执政党;先进性建设
2003年到2005年间,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先后发生了“颜色革命”。颜色革命的发生,是各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但“从根本上说,……国内因素在这些国家的革命中是最根本和第一位的原因。”[1]这三个国家与我国有相关联的重要战略利益,因此,研究和思考这些国家的重大变革,有利于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发展先进生产力,夯实执政的物质基础
在所有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贫困都是其重要背景。格、吉、乌三国民众不满的根源是经济长期贫困,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格鲁吉亚在苏联解体后发生了雪崩式的经济下滑,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苏联解体前的1990年下降72%,工业下降84%,农业下降46%,基础建设投资减少95%。……到2002年为止,格鲁吉亚90%—95%的家庭收入处于贫困线以下。1999年,吉尔吉斯斯坦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已占到60%。该国居民的贫困接近于赤贫,居民的基本工资非常低,月收入一般不超过20—30美元,一些人的月收入甚至不到10美元,全国有13%的居民处于极度贫困线以下,他们的收入只够维持最基本的生存。乌克兰曾被称为苏联的粮仓,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又有良好的农业条件,但独立后的乌克兰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衰退。有数百万人被迫到他国去打工生存。 “有媒体报道说,参与活动的很多人承认自己受到食物和资金的诱惑,只有少部分人是出于政治目的才上街游行”[2](P152)。正是因为生产力长期得不到发展,导致人民生活贫困,使人民对现实政府不满,产生了更换政府的想法。
“颜色革命”从反面启示我们,党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切实改善民生。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3](P370)。1987年,他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客人时说:“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3](P224)。1989年我国也发生了动乱,但这场动乱并没有对我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成果,‘六·四’这个关我们闯不过”。“为什么‘六·四’以后我们的国家能够很稳定?就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14活得到了改善。”[3](P371)可见,发展先进生产力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占第一位的就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当前,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增强综合国力,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的先进性。
二、根据本国国情,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
国家制度是生长的,而不是移植的。世界上没有一个放之四海都适用的发展模式。一个国家在选择发展模式时,一定要符合本国实际,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否则,只会吃尽苦头。
发生“颜色革命”的三国在独立后的发展道路选择上出现了一系列失误。在政治上,盲目地选择了三权分立的政权架构,总统制、议会制、选举制等草草建立起来。但这些国家都是从苏联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下完成过渡的,缺乏社会民主传统,法制不健全,公民的文化素质也不高,尽管国家政治生活中党派林立,却缺乏妥协协商机制,政治生活极不正常。这样,理想化的政治模式和处于困境中的政治现实就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为了能让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当初国家独立时走上当政地位的领导人在实际政治运作中,继续沿用过去高度集权的模式,且有将权力终身化的意向。“在这些新领导人身上,特别鲜明地体现出了革命后原苏联国家的过渡性和矛盾性特点:他们是新国家的领导人,却又是老一代的社会精英;他们是新制度的创造者,却又是旧制度的延续者;他们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却更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各国民主化的进程不平衡,在民主化的形式下,大量与民主精神格格不入的内容被冒名顶替。”[1](P2)这样,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政治现实强烈背离了显性的政治制度,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制度的衰败,其后果正如亨廷顿所说:“一个政治制度衰弱的社会,无力约束个人和集团欲望泛滥,其政治状态必然像霍布斯所描述的那样,充满着社会之间无情的竞争。”[4]无情的竞争,没有规则的游戏,最终只能是动乱和灾难。
在经济上,急速地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从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由于缺乏必要的配套管理制度和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社会法制不健全,在企业转制过程中操作不透明、不规范,最终发生了严重的腐败现象,财富向少数当权者集中。社会分配没有调控机制,个人收入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在国内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这些国家又盲目地大借外债。例如,“吉尔吉斯斯坦长期依赖西方外债,外债规模已经相当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90%左右”[2](P152),沉重的外债反过来制约了国家发展。
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在充分发挥市场有效配置资源、提高效率作用的同时,强化国家宏观调控力度,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市场行为,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保障社会成员最低的生活水平。在发展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能力结合起来,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华胜.原苏联地区“颜色革命”浪潮的成因分析[J].国际观察,2005,(3).
[2]邵峰.拨开迷雾看“颜色革命”之“颜色”[J].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5,(1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24.
[5][美]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41.
[6]统战部研究室.执政党腐败是导致“颜色革命”的重要原因[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