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运用的误区
【作者】 秦俊霞
【机构】 鄯善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记忆术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教师都采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虽然效果可观,但依旧存在许多误区,如存在以下类型的误区:急促型、形式型、控制型。为此,在构建思维导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制定完整的计划,加强方法的指导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思维导图误区应对策略
一、思维导图的含义及作用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记忆大师TonyBuzan创造的,适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的思维“地图”。这种方式充分结合了人体左右脑中所擅长的领域并运用图文并用的技巧帮助人们将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化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知识版图,帮助思维以图画的方式显示在大脑中,从而使学生在大量的信息中抓住重点,理清层次脉络,从而发展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最终开发大脑中的潜能[1]。思维导图通过在材料中提取关键字,使各部分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学生在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总结的思维导图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并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将不同时代的历史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一方面学生能够了解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还能加深学生对各个历史事件之间联系性的理解。教师应该积极地将思维导图的方法贯彻到课堂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发挥主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探究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思维导图的构建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框架,久而久之,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运用思维导图出现的误区
结合自身的教学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笔者发现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这一方法时,存在许多误区,以下将一一列举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误区之一:急促型。有些教师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在没有摸清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之前,就开始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预习或复习。许多学生对这一方法很陌生,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应用,甚至出现应付了事的情况。比如在学习七年级第9课《秦统一中国》这一课时,教师讲授完相关的知识,为了让学生理清历史脉络,加深知识之间的理解与联系,于是布置学生完成这一课的思维导图。而大多数学生采用的只是将关键词提取出来,如“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由此建立一个知识结构图,内容单一,不能做到图文并茂及找到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不能真正的发挥思维导图应发挥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与教师都不能坚持这项工作,形成匆匆开始,草草结束的局面。2.误区之二:形式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个别教师只注重形式,并不关心学生是否掌握了思维导图的方法。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学生面临着升学阶段,同时,学校及社会也会向教师施加压力。保证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教师关注的重点,对于学生能力、思维、知识迁移等方面专注力太低。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只要求学生将课程重点构建出知识框架,应付作业就好,思维导图的教育工作成了一种形式,并不能真正实践于课堂教学中,也就提升不了教学效率。另有一部分教师发现学生设计出来的思维导图难以达到自己的要求,也没有耐心的指导学生,慢慢放弃了对学生的训练。没有学生的自主总结思维导图的过程,就重新回到传统灌输式课堂,课堂变得沉闷乏味。3.误区之三:控制型。不难发现,在历史思维导图方法的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并不善于指导学生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却在不自觉中全程掌控学生思维导图的设计。如对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妄加否定,而不是给予积极的鼓励与肯定。还有一部分教师觉得自行设计思维导图太过麻烦,浪费时间,就会到网上套用模板复制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别人的思维导图,而忽略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并不能理解其中的联系及意义。因为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因此,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三、教学中有效的应对策略
初中历史课堂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历史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发展历史思维的能力,最终学生能够在无指导的情况下独立分析历史事件。而学生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构建思维导图。笔者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以下有效的应对策略:1.制定完整的计划。刚刚升入初中,学生的思维及心智并不成熟,同时面对过多的课程、新环境的变化,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再加上升学的压力,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强制灌输学生思维导图的理念,反倒会让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因此,教师应该制定完整的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班级的情况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方法[2]。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落实到每个学生上,争取七年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知识点的思维导图的设计;八年级学生可以设计出一个单元的思维导图;九年级争取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所有历史课程的复习思维导图的设计。2.加强方法的指导。思维导图的设计者是学生,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贯穿知识的联系,思维导图方法的教授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设计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学习中,让学生掌握这一学习能力。历史学习中需要学生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而这一部分是许多学生的短板,其实就是学生并不能准确地捕捉材料中的知识点。而思维导图恰好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思维导图就是教会学生处理信息的过程,是通过对教材重点知识、教师的讲授等多个渠道获得信息的整合,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结语:
思维导图是一种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符合历史课程的新理念,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走出误区,真正让学生掌握这一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可以节省许多教学时间,而学生也能通过思维导图的设计自主学习,整合知识,从而提高历史成绩,最终提升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并且建立科学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张金芳.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7(31):81.
[2]聂和彬.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运用[J].考试周刊,2017(63):14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思维导图误区应对策略
一、思维导图的含义及作用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记忆大师TonyBuzan创造的,适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的思维“地图”。这种方式充分结合了人体左右脑中所擅长的领域并运用图文并用的技巧帮助人们将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化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知识版图,帮助思维以图画的方式显示在大脑中,从而使学生在大量的信息中抓住重点,理清层次脉络,从而发展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最终开发大脑中的潜能[1]。思维导图通过在材料中提取关键字,使各部分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学生在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将总结的思维导图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并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将不同时代的历史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一方面学生能够了解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还能加深学生对各个历史事件之间联系性的理解。教师应该积极地将思维导图的方法贯彻到课堂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发挥主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探究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思维导图的构建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框架,久而久之,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运用思维导图出现的误区
结合自身的教学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笔者发现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这一方法时,存在许多误区,以下将一一列举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误区之一:急促型。有些教师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在没有摸清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之前,就开始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预习或复习。许多学生对这一方法很陌生,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应用,甚至出现应付了事的情况。比如在学习七年级第9课《秦统一中国》这一课时,教师讲授完相关的知识,为了让学生理清历史脉络,加深知识之间的理解与联系,于是布置学生完成这一课的思维导图。而大多数学生采用的只是将关键词提取出来,如“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由此建立一个知识结构图,内容单一,不能做到图文并茂及找到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不能真正的发挥思维导图应发挥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与教师都不能坚持这项工作,形成匆匆开始,草草结束的局面。2.误区之二:形式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个别教师只注重形式,并不关心学生是否掌握了思维导图的方法。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学生面临着升学阶段,同时,学校及社会也会向教师施加压力。保证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教师关注的重点,对于学生能力、思维、知识迁移等方面专注力太低。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只要求学生将课程重点构建出知识框架,应付作业就好,思维导图的教育工作成了一种形式,并不能真正实践于课堂教学中,也就提升不了教学效率。另有一部分教师发现学生设计出来的思维导图难以达到自己的要求,也没有耐心的指导学生,慢慢放弃了对学生的训练。没有学生的自主总结思维导图的过程,就重新回到传统灌输式课堂,课堂变得沉闷乏味。3.误区之三:控制型。不难发现,在历史思维导图方法的教学过程中,一部分教师并不善于指导学生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却在不自觉中全程掌控学生思维导图的设计。如对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妄加否定,而不是给予积极的鼓励与肯定。还有一部分教师觉得自行设计思维导图太过麻烦,浪费时间,就会到网上套用模板复制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别人的思维导图,而忽略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并不能理解其中的联系及意义。因为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因此,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三、教学中有效的应对策略
初中历史课堂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历史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发展历史思维的能力,最终学生能够在无指导的情况下独立分析历史事件。而学生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构建思维导图。笔者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以下有效的应对策略:1.制定完整的计划。刚刚升入初中,学生的思维及心智并不成熟,同时面对过多的课程、新环境的变化,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再加上升学的压力,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强制灌输学生思维导图的理念,反倒会让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因此,教师应该制定完整的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班级的情况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方法[2]。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落实到每个学生上,争取七年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知识点的思维导图的设计;八年级学生可以设计出一个单元的思维导图;九年级争取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所有历史课程的复习思维导图的设计。2.加强方法的指导。思维导图的设计者是学生,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贯穿知识的联系,思维导图方法的教授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设计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学习中,让学生掌握这一学习能力。历史学习中需要学生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而这一部分是许多学生的短板,其实就是学生并不能准确地捕捉材料中的知识点。而思维导图恰好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思维导图就是教会学生处理信息的过程,是通过对教材重点知识、教师的讲授等多个渠道获得信息的整合,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结语:
思维导图是一种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符合历史课程的新理念,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走出误区,真正让学生掌握这一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可以节省许多教学时间,而学生也能通过思维导图的设计自主学习,整合知识,从而提高历史成绩,最终提升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并且建立科学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张金芳.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7(31):81.
[2]聂和彬.浅谈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运用[J].考试周刊,2017(6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