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叶 林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民族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政治课程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求得新的发现,丰富教学内容。那么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将通过以下的论述来与大家做一个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思维探究;激发兴趣;主体作用
政治教学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讨新课程的导学方法,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来教”,要引导学生自己“学教材”。
一、精心设计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情况,自觉运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精心设疑,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去思维、去探索,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达到释疑解惑之目的。在教学内容时,我在课堂上展开以“校园内的废纸该不该拾?你会不会拾?为什么?”的讨论活动。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言,有同学说:“该拾,但我不会拾,因为我怕别人笑我。”有同学认为:“不该拾,因为不是我扔的。”也有同学说:“不该拾,因为那不是我的义务。”还有同学说:“不该拾,我不能用我的勤劳培养他人的懒惰。”更有同学认为:“该拾,但我不会拾,因为我拾他扔,拾不完。”……以上同学的种种思想在讨论中碰撞,如何在碰撞中提高呢?我做了这样的引导:该拾而且必须拾。也许有人会继续扔,但我却用行动告诉他,你的行为错了。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评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理解,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认真创设表演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思考、去理解、去掌握课本的知识,从而再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思考,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品质,学生才能最终达到知行结合。因此,围绕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上台演讲,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讲一讲感受最深的人和事,并说出印象最深刻的原因。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隐私和隐私权》这节课时,要求学生上台讲一讲自己或他人的秘密被别人偷看、知晓的情况,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纷纷上台发言。由于讲的都是自己或自己非常熟悉的人和事。所以,学生讲得真实生动,有真情实感,启示也说得深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为导入新课成功地进行了铺垫。
三、掌握多种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
1、在差异化教学方法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志是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识记程度,也正是教师这种过于对政治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状态中,也就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方式。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政治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2、回归生活,让政治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政治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政治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3、政治知识点的迁移、拓展教学法
众所周知,政治知识是学生的思想支柱,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政治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是以政治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的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然后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从新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例如,在讲“正常情绪”一课时,教师可以发出这样的提问:“情绪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当人产生情绪时,人的身体各部分将发生什么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通过政治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对政治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对生物知识也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形成创新的能力,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研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评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理解,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维探究;激发兴趣;主体作用
政治教学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讨新课程的导学方法,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来教”,要引导学生自己“学教材”。
一、精心设计问题,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情况,自觉运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精心设疑,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去思维、去探索,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达到释疑解惑之目的。在教学内容时,我在课堂上展开以“校园内的废纸该不该拾?你会不会拾?为什么?”的讨论活动。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言,有同学说:“该拾,但我不会拾,因为我怕别人笑我。”有同学认为:“不该拾,因为不是我扔的。”也有同学说:“不该拾,因为那不是我的义务。”还有同学说:“不该拾,我不能用我的勤劳培养他人的懒惰。”更有同学认为:“该拾,但我不会拾,因为我拾他扔,拾不完。”……以上同学的种种思想在讨论中碰撞,如何在碰撞中提高呢?我做了这样的引导:该拾而且必须拾。也许有人会继续扔,但我却用行动告诉他,你的行为错了。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评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理解,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认真创设表演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思考、去理解、去掌握课本的知识,从而再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学习、思考,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品质,学生才能最终达到知行结合。因此,围绕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上台演讲,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讲一讲感受最深的人和事,并说出印象最深刻的原因。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隐私和隐私权》这节课时,要求学生上台讲一讲自己或他人的秘密被别人偷看、知晓的情况,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纷纷上台发言。由于讲的都是自己或自己非常熟悉的人和事。所以,学生讲得真实生动,有真情实感,启示也说得深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为导入新课成功地进行了铺垫。
三、掌握多种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
1、在差异化教学方法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初中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志是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识记程度,也正是教师这种过于对政治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状态中,也就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方式。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政治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2、回归生活,让政治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政治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政治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生活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3、政治知识点的迁移、拓展教学法
众所周知,政治知识是学生的思想支柱,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政治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是以政治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的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然后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从新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例如,在讲“正常情绪”一课时,教师可以发出这样的提问:“情绪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当人产生情绪时,人的身体各部分将发生什么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通过政治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对政治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对生物知识也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形成创新的能力,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研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评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理解,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