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关注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在融合中出彩

【作者】 陆爱华

【机构】 八滩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我们要关注课堂生成,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我们要善于打破按预案实施的思维定势,凭借自己的教育机智,从预案中超越出来,顺应并推动新的态势有效发展,做到预设性和生成性因势融合,做到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融合达成,力争取得最佳效果。可以说,对生成性资源的发现和处理能反映教师的能力及备课的深度和广度,也是一名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突出体现。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才能处理运用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呢?
  一、创设情境,在体验感悟中精彩生成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音像刺激感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
  如我在教《赶海》一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了《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随后出示的一幅幅美丽的海景图和人们赶海的照片更是激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当我问他们:“孩子们,如果现在你来到海边,最想干些什么?”同学们的想法可多了,有的想躺在沙滩上,尽情享受日光浴;有的想去捡海螺,进行吹海螺比赛;有的想捞点海带带回家……其中,有一个小女孩的回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事隔多年仍清晰如前。她说:“我来到海边,最想和浪花赛跑。”我追问了一句:“为什么呢?”她想了想说:“我在校运动会上都是跑第一,我想和远去的浪花比一比,看谁跑得快!”多么朴素的想法,却是孩子真实的感受。我想,如果课堂上没有充分创设赶海的学习情境,没有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何来与浪花比试的欲望,何来如此精彩的生成。
  二、妙手偶得,在突发资源中求生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出乎意外的问题。我们若装聋作哑,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我们应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应变能力,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巧引妙导,把学生“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
  在执教《莫泊桑拜师》一文。课堂上按照我预设的教案学到了第二次拜师,请几位学生朗读福楼拜的话,总感觉感情不到位,于是我用稍快的语速范读。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附和):好!
  师(追问):好在哪里?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把福楼拜着急之情读出来了。
  生:我认为老师读得不好,语速太快了。
  (这可是我没有预设到的,学生的一句话激起千层浪,教室内叽叽喳喳)
  师:说我读得快,你们要给我充分的理由。福楼拜是怎样说这段话的?
  生(齐):滔滔不绝。
  生:老师,滔滔不绝是形容话多,连续不断。说话流利不一定语速要快。
  生:福楼拜说这段话是回答莫泊桑说没有什么好写的,福楼拜强调有东西好写,就得边说边让学生思考,我也认为不能读得太快。
  生:福楼拜一连用了九个问句,既有对莫泊桑轻微的责备,又有对莫泊桑殷切的期望,他希望自己的话能烙在莫泊桑的脑海里,怎么能说的太快呢?
  师:你们真会读书,能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让我佩服。现在就请几位同学再读这段话,用你们认为最合适的语气、语速来读。
        评课的时候,同事们夸奖我们班学生思维敏捷,语言感悟能力强,认为以上细节处理是课堂上的一大亮点。实际上我只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不死搬教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生发的问题,不断生成新问题,新的课程资源,让预设与生成辩证地统一起来。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化腐朽为神气,犹如神来之笔,妙在天成,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珍视“错误”,在因势利导中求生成
  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小错误,是基于某种片面认识而做出的认定,其中包含着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因此,它是一种教学资源。这些错误是美丽的,它是学生最朴实的思想和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所以应该允许、包容、接纳。面对错误性资源,有时要将错就错,积极跟进,开发价值,有效利用。
  我在教《荷花》一课时,有些学生在读课文时,将第二自然段的“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句中的“一个个”读成了“一个”。这种错误较为普遍,也难避免,在教学中,我原想顺势正音、一带而过,但又想:“一个个”正好是理解该句的关键词,何不将错就错,深入认知呢?于是有了以下的一幕:
  师:到底该读“一个”,还是“一个个”?
  生1:“一个个”,书上写的就是这样的。
  师:那能读成“一个”呢?(不能)把这两个词语都带进句子中读读,为什么不能读成“一个”?
  生2:如果读成“一个”,我们的脑海中真的只看到一片荷叶孤零零地站着,而“一个个”就不是只有一个了。
  师:从这“一个个”,你读懂了什么?
  生3:我读懂了荷花池上的荷叶有很多很多。
  生:我读懂了荷叶全都连成一片,挤在一起。
  语文课堂上,这样错误性生成资源的例子还有很多,像多音字混淆、词语误读等,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疑问中探寻,在对比中体会,比较异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有所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只有挖掘错误的亮点,课堂才会在独立思考、群体争辩、群体共享的基础上走向生成,使误读成为课堂生成的资源,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实现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动态生成性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课堂探险的过程,虽然有充足的准备,弹性的设计,但峰回路转,谁也不能预知前方有多精彩。在这样的课堂里,知识在建构中迁移,能力在迁移中发展,人格在发展中完善。这样的课堂需要我们潜心涵泳,真情演绎,随机导拨,富有灵性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