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关注不同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探索能力

【作者】 袁文明

【机构】 戚墅堰区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了孩子的一切发展,为了一切孩子的发展”是幼儿园办园的宗旨。新《纲要》指出:科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孩子,孩子是科学探索的主体,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是科学探索的主体。然而事物发展的差异性是客观世界存在的普遍现象,人的发展也是如此。每个孩子并不是同步迈向我们设定的教育目标,每个孩子所能到达的发展高度也是不同的。所以,关注每个孩子的差异,为每个孩子创设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不断得到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让每个孩子在科学探索活动中都能得到“差异”发展,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活动前,教师要先了解幼儿原有经验,设计适合不同幼儿的活动环节。
        1、 了解幼儿已有经验,为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做准备。
         每个幼儿原有的经验和水平都不同,原有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幼儿探究水平的高低。要了解幼儿已有经验,我们可以经常和他们谈话交流。如中班组织《宝贵的土壤》活动时,有的小朋友说泥土中有蚯蚓、蚂蚁等小昆虫,还有的说土壤可以种菜、种花。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关于了解土壤成分的环节,如将土放入水中搅拌,静止后观察上层的黏土实验、观察土不溶于水的实验等。
        2、 设计不同的活动过程,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
        《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根据孩子原有水平,设计出多种可能性。如《沉与浮》这个活动,研究“是否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的实验,不少孩子都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于是我提供了一盆水、木块、萝卜、塑料瓶、弹珠、回形针等,最后试验结果是:又大又重的木块浮在水面,又轻又小的回形针却沉在水底。当然还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如盆装的水少,木块大,浮在水面的现象不明显,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多种可能性,事先做好如何指导的准备,帮助幼儿反复操作认识“物体的轻重不能决定物体的沉浮。”
        3、 提供不同材料,适合不同孩子的需要。
        新《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而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社区、家长等资源,及时提供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例如在“好听的声音”中幼儿一边敲一边听,能力强的幼儿会发现不同水量的杯子发出的声音也不同,为了让孩子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现象,我又提供了透明的杯子,幼儿在敲敲打打中学得更主动积极。
  二、活动中,教师要创设支持性的活动氛围,让每个孩子大胆参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创设平等、轻松的活动氛围。
  科学活动要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消除一些孩子胆怯心理,使他们自由地表现自己,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提出自己的疑惑。如当我们微笑地说:“A小朋友这样说,你认为可以吗?” “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到底哪种办法更好呢?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好吗?”……这样,孩子会觉得老师很亲切,有种放心和放松的感觉,能使幼儿消除心里的顾虑。
  2、设置问题情境,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1)使孩子的原有认识受到冲击。例如,在“如何让杯中的纸放进水里不会湿”这个活动,为了让幼儿观察底部塞有纸团的杯子倒放在水里会产生什么结果,我提供了透明的杯子及透明的容器,使幼儿看到了一个与他们的想法大相径庭的奇怪现象:杯子明明完全放进水里,可纸一点也没湿。孩子们的问题也接踵而来:“怎么会这样?老师在水里放什么东西了?”“在杯子里放海绵会不会湿?”这一现象与他们原有认识产生矛盾,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自己动手探索的欲望。
  (2)玩一些“小魔术”。如中班“奇妙的磁铁”活动,首先教师做一个小纸人,后面贴上一块磁铁,再准备一张泥工板或卡纸,把小纸人放在卡纸正面,反面也放一块磁铁。活动时,移动卡纸后面的磁铁,让小纸人“跳舞”,小朋友来了兴趣,问题也会接踵而来:“小人怎么会动?老师会变魔术!”“老师手上有吸铁石!”其次教师可以用磁铁玩“猫和老鼠”的“魔术”,引发磁铁同性相斥的问题。
  3、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1)幼儿亲历探索过程,学习用科学的步骤解决问题。一般幼儿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过程是:观察事物和现象→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得出结论。如在活动“怎样让物体旋转起来”中,幼儿首先观察各类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动手试验,孩子们发现许多物体如圆形积木,拼插积木、小棒、球等用玩陀螺的办法都能使它们旋转起来。材料中,我还准备了报纸,面对报纸,几乎没有人认为纸会旋转起来。在我的鼓励下,不少孩子对此作了挑战,纷纷想出不同的办法:“把报纸做成球。”“把纸折成飞机。”结果用第一种方法的幼儿成功了,用第二种办法的幼儿发现纸飞机只能“飞”却不能“转”,最后他们把飞机变成风车,结果成功了。经讨论,幼儿发现:“有的物体需要改变形状才能旋转”。
  (2)激发幼儿的学习情感。心理学告诉我们:愉悦的情感能激活思维潜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幼儿在刚开始学科学时,对于那些敢提问,敢发表不同意见的小朋友要适当表扬,同时根据不同小组的实际情况,降低一点要求。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
  三、评价时,对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应予以理解和尊重,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幼儿是有差异的,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动脑、有的善于操作、有的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在进行评价时一定要重视个体差异,针对幼儿的个别情况,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采用鼓励、表扬等方式,对幼儿进行评价,让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如在“沉与浮”活动中,能力强的幼儿不仅能很快区分沉与浮的物体,而且能发现物体的沉与浮与其大小没有关系;而能力较弱的幼儿,平时不善言谈,但在操作过程中他们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独立的选择材料自主操作。教师对于观察能力强的孩子适当提高要求,指导他们比较事物的异同,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这类幼儿发现、探索、归纳,使之观察能力进一步提高;反之,对能力弱的幼儿给予适当指导,对于难得发言的孩子可以说:“你的想法很有新意,老师想经常听到你的发言。”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表情和手势来评价,可以用微笑对待说话紧张、胆小的孩子;可以用质疑的目光对待说话欠缺思考的孩子;可以用翘大拇指的手势表扬想法有创意的孩子,促使他们都获得成功感,得到快乐和满足。
  总之,科学活动的学习内容,要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而设计,萌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热爱。支持、鼓励幼儿积极主动探索,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促使其个性健康发展,使他们都能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充分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