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与培养策略
【作者】 刘春娟
【机构】 山东省郯城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语文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化。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育人价值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在于以高中语文学科特有的方式育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既要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总目标达成要求,又要体现学科基本特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核心素养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渐成世界潮流。我国教育部 2014 年 4 月 24 日正式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置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新课程标准制订的核心依据,这显然是与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高度吻合的。要深入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做好迎接教育转型的严峻挑战,当然也就绕不开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焦点问题。核心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等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一、核心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
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所谓“素养”,指“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1〕。每个人在终身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许多素养作为支撑,而其中最关键、最必要,且居于核心地位的就称为核心素养。虽然至今学界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仍是见仁见智,国际组织、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表述也不尽相同,但都指向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冠以“核心”就是突出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具有普遍性与一般性特征。核心素养作为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其形成具有关键期,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健全的教育制度。
从学科视角看,核心素养虽不仅是单一学科的,但却是学科素养极为重要的内容,学科素养不能偏离核心素养,始终为核心素养所统领。钟启泉先生指出,在核心素养的牵引下,界定学科素养需有三个视点的交集。一是独特性,即体现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学科的固有性。二是层级化,即学科教学目标按其权重形成如下序列: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技能、实验技能,等等,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观。三是学科群,即各学科之间承担着相同或相似的学力诉求,如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动作的、图像的、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可以构成各自的学科群〔2〕。虽然每门学科都具有自身的特殊功能,其最终指向仍应是核心素养,只是因为学科间的“个性”差异所承载的培育核心素养的内容有所侧重而已。可见,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等特征,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学科素养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基础,核心素养始终是学科素养的追求目标。在学科教育中,需要从学科自身出发,根据学科特点,把准课程内容和层次,抓住学科教学中的关键,变“学科教学”为“学科教育”,这既要彰显富有特色的学科核心素养,也要突出以核心素养为依据和旨归的理念。
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就宏观层面而言,核心素养的提出源于全球教育所面临的未来挑战,它是对过去教育反思的产物。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是全球教育理性的回归,它将“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即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放在制高点,以新的姿态呈现给关注未来教育走向的人们。核心素养概念之所以成为国际教育界标志性成果并得到广泛认同,就在于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是直面未来教育,聚焦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则充分结合了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情境,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出发,突出的是那些可教可学的、具有普遍性和关键性的素养,其实质内涵仍定位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中国语境下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显然在于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其学科素养的构成要素充分体现了高中的学段性和语文的学科性。
学生的高中阶段亦是其青年初期,其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智力发展接近成人水平,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更加丰富和稳定,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也渐趋成熟。在母语素养方面,他们已经积累和构建了初步的体系,在语文认知活动中兴趣渐趋广泛和稳定,自觉性明显增强,学习动机更为强烈,但仍需不断完善。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独特性的特点,语文核心素养应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多元性质,其实质内涵应丰富完整而又标准明晰,但终极指向在于立德树人。也即是说,育人价值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就在于语文学科特殊的育人价值:一方面通过人类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另一方面也通过高雅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语文学科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中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高中语文学科规律来构建。虽然所有学科育人的最终目标是趋同的,即每一学科的课程内容除使学生学得学科知识和技能外,还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个人拥有良好而成功的生活。但就语文学科整体而言,其核心素养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三大领域,主要涉及国家认同、国际理解、沟通与合作、学会学习、主动适应与创新、语言符号与表达、人文与审美等,最终指向“全面发展的人”〔1〕。
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它们是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四大构成要素,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制订的核心依据。
三、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学科指标,既统领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总目标,又基于语文学科的本质。因此,在探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时,既要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总目标达成要求,又要体现学科特点。高中语文课程是复杂的,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还有综合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体现基础性,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更体现拓展性和实践性,它们为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教学时应因材施教,并体现层级性。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有着各自的独特性,在培育路径的选择上显然应有所侧重和有所区别。培育路径的选择还应发挥高中语文课程自身的优势,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建立正向的价值观,养成自我文化认同的信念,探索不同文化内涵,养成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
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培育路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主要借助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来培育。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渗透语言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语篇识解能力与语篇评价能力的养成。从课型整体设计上看,当下的阅读教学主要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究和活动体验三类体系。实践证明,适时适度地选用好这些课型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落地生根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写作教学中,既要重视意义的建构,也要关注语言的成篇方式。写作实践需要智慧思考和灵性表达,这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要求更高,因此,需要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上下工夫,引导学生运用母语准确生动地表情与达意。口语交际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应让学生养成语境意识,能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场合准确得体地表达。口语交际能力最能折射一个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综合实践活动包括语文专题研究、语文社会调查和体验式语文课外活动三种基本的活动形态。无论是哪种形态,都应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以对语言文字的思考为诱因,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聚焦于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上,并让学生的各类语用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育路径。在语文教育中,无论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还是综合实践活动,都必须融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训练。
思维方法是指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是思维方式的一个侧面,也是思维方式具体而集中的体现。在语文教育中,首先要加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训练,其次要加强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训练,最后要强化创造性思维训练。第三,关注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指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学生个体间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思维品质决定着思维的质量,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系统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上述有关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虽各有特点,但不可截然分开,核心素养间是彼此紧密联系着的,因此,对各大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的选择也不能顾此失彼,只是培育的路向各有侧重。
参考文献:
〔1〕张 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8.
〔2〕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 04- 01.
〔3〕黄四琳,左 璜,莫 雷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6):12.
〔4〕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16.
〔5〕潘知常。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10.
〔6〕冯为民。文化自觉与语文文本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10,(6):36- 38.
〔7〕冯友兰。新理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核心素养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渐成世界潮流。我国教育部 2014 年 4 月 24 日正式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置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新课程标准制订的核心依据,这显然是与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高度吻合的。要深入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做好迎接教育转型的严峻挑战,当然也就绕不开语文核心素养这一焦点问题。核心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等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一、核心素养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
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所谓“素养”,指“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1〕。每个人在终身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许多素养作为支撑,而其中最关键、最必要,且居于核心地位的就称为核心素养。虽然至今学界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仍是见仁见智,国际组织、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表述也不尽相同,但都指向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冠以“核心”就是突出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具有普遍性与一般性特征。核心素养作为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其形成具有关键期,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健全的教育制度。
从学科视角看,核心素养虽不仅是单一学科的,但却是学科素养极为重要的内容,学科素养不能偏离核心素养,始终为核心素养所统领。钟启泉先生指出,在核心素养的牵引下,界定学科素养需有三个视点的交集。一是独特性,即体现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学科的固有性。二是层级化,即学科教学目标按其权重形成如下序列: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技能、实验技能,等等,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观。三是学科群,即各学科之间承担着相同或相似的学力诉求,如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动作的、图像的、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可以构成各自的学科群〔2〕。虽然每门学科都具有自身的特殊功能,其最终指向仍应是核心素养,只是因为学科间的“个性”差异所承载的培育核心素养的内容有所侧重而已。可见,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等特征,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是相辅相成的,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学科素养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基础,核心素养始终是学科素养的追求目标。在学科教育中,需要从学科自身出发,根据学科特点,把准课程内容和层次,抓住学科教学中的关键,变“学科教学”为“学科教育”,这既要彰显富有特色的学科核心素养,也要突出以核心素养为依据和旨归的理念。
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就宏观层面而言,核心素养的提出源于全球教育所面临的未来挑战,它是对过去教育反思的产物。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是全球教育理性的回归,它将“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即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放在制高点,以新的姿态呈现给关注未来教育走向的人们。核心素养概念之所以成为国际教育界标志性成果并得到广泛认同,就在于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是直面未来教育,聚焦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则充分结合了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情境,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出发,突出的是那些可教可学的、具有普遍性和关键性的素养,其实质内涵仍定位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中国语境下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显然在于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其学科素养的构成要素充分体现了高中的学段性和语文的学科性。
学生的高中阶段亦是其青年初期,其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智力发展接近成人水平,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更加丰富和稳定,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也渐趋成熟。在母语素养方面,他们已经积累和构建了初步的体系,在语文认知活动中兴趣渐趋广泛和稳定,自觉性明显增强,学习动机更为强烈,但仍需不断完善。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独特性的特点,语文核心素养应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多元性质,其实质内涵应丰富完整而又标准明晰,但终极指向在于立德树人。也即是说,育人价值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就在于语文学科特殊的育人价值:一方面通过人类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另一方面也通过高雅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语文学科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中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高中语文学科规律来构建。虽然所有学科育人的最终目标是趋同的,即每一学科的课程内容除使学生学得学科知识和技能外,还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个人拥有良好而成功的生活。但就语文学科整体而言,其核心素养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三大领域,主要涉及国家认同、国际理解、沟通与合作、学会学习、主动适应与创新、语言符号与表达、人文与审美等,最终指向“全面发展的人”〔1〕。
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它们是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四大构成要素,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制订的核心依据。
三、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学科指标,既统领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总目标,又基于语文学科的本质。因此,在探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时,既要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总目标达成要求,又要体现学科特点。高中语文课程是复杂的,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还有综合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体现基础性,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更体现拓展性和实践性,它们为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教学时应因材施教,并体现层级性。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有着各自的独特性,在培育路径的选择上显然应有所侧重和有所区别。培育路径的选择还应发挥高中语文课程自身的优势,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建立正向的价值观,养成自我文化认同的信念,探索不同文化内涵,养成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
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培育路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主要借助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来培育。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渗透语言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语篇识解能力与语篇评价能力的养成。从课型整体设计上看,当下的阅读教学主要采用文本研习、问题探究和活动体验三类体系。实践证明,适时适度地选用好这些课型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落地生根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写作教学中,既要重视意义的建构,也要关注语言的成篇方式。写作实践需要智慧思考和灵性表达,这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要求更高,因此,需要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上下工夫,引导学生运用母语准确生动地表情与达意。口语交际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应让学生养成语境意识,能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场合准确得体地表达。口语交际能力最能折射一个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综合实践活动包括语文专题研究、语文社会调查和体验式语文课外活动三种基本的活动形态。无论是哪种形态,都应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以对语言文字的思考为诱因,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聚焦于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上,并让学生的各类语用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培育路径。在语文教育中,无论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还是综合实践活动,都必须融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训练。
思维方法是指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是思维方式的一个侧面,也是思维方式具体而集中的体现。在语文教育中,首先要加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训练,其次要加强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训练,最后要强化创造性思维训练。第三,关注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指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学生个体间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思维品质决定着思维的质量,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系统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上述有关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虽各有特点,但不可截然分开,核心素养间是彼此紧密联系着的,因此,对各大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的选择也不能顾此失彼,只是培育的路向各有侧重。
参考文献:
〔1〕张 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8.
〔2〕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 04- 01.
〔3〕黄四琳,左 璜,莫 雷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6):12.
〔4〕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16.
〔5〕潘知常。生命美学论稿·在阐释中理解当代生命美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10.
〔6〕冯为民。文化自觉与语文文本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10,(6):36- 38.
〔7〕冯友兰。新理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