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对于初中美术教学的几点认识
【作者】 杜 娟
【机构】 贵定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美术教育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意识,陶冶情操。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实践,人们对于培养学生如何学习美术有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美术教学;学科特点;兴趣;审美
美术,指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一般指除了建筑艺术之外的造型艺术的通称。 以前我们对“美术”的认识往往是从技能特征角度去理解,而在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无疑是在以“文化”的面孔出现而非是以“专业”的姿态高高在上。但是在倡导“美术文化”的前提下我们仍要强调学科性质,否则我们的美术教育就会出现方向性的偏差。去年在武汉市中学美术优质课大赛中其中有一节欣赏秦朝兵马俑的课引起了我的思考。就这节课的教法和过程设计是无可挑剔的,但教师在讲兵马俑时将陶俑的烧制工艺过程讲得特别透彻,使学生都学会了做陶俑,而兵马俑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都被教师善意地忽视了。欣赏美术名作不突出它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是不行的,这就是我们强调的美术文化。
一、美术的学科特点
美术学科作为基础教学的一门科目,主要特点是:全体性,美术学科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关注全体学生的;基础性,为学生打下知识与技能基础,包括育人和美术内容两方面的基础;美术学科还是美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是视觉的艺术,其特质在于可视可感的形象性。没有可视可感形象的艺术作品,不成为美术。美术的形象性是物质的、具体的,无需通过中介和想象就能感知。美术的形象性使得美术学科教学不能离开形象性。美术学科教学在借助音乐或是语言等启迪学生,最终必须回归到具体形象,因此美术学科直观教学也就最为普遍和实际。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体验。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把美术学科视作人文学科而不只是技能课程,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开展美术学习是当今世界美术教育的主导潮流。多样性是美术学科显著的特点。美术对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包容,不苛求标准答案,赋予了美术学科多样性的特点。美术不再被理解为仅仅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的拼凑,但美术的技艺性这一显著特点却不容忽略。美术一词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为“美之术”,这“术”就是各种方法、手段和技能。美术是情感的、文化的、多样的,同时还是技艺的,所以我们的美术学科要兼顾多元,更好地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二、培养学生对美术兴趣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在互评自评中学会欣赏。我们在作业中指出学生的缺点,远不及学生在课堂上作业讲评中自评、同学们互评中自己认识改正更见效果。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观察、思考、总结、评价中去,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当然,刚开始学生评价会很机械很表面,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评价的次数参与多了就会越来越好,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同时在学生参与评价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更多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审美倾向,更利于老师准确的引导学生。
其次,教师应鼓励评价为主。学生不同,对知识的掌握和美术表现的技能也不同,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总拿高标准去评价每一个学生的作业,也许他画的不好,也许他做的手工有些粗糙,但是只要他进步了就是值得我们去鼓励的,我们要多看到学生的优点,表扬和鼓励更多的会促进学生的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美术作业也同样如此,我们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并不是对于作业一味的表扬,当面对学生表现不足的地方,则多用发展性的语言来评价。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
再次,要善于用手中的笔写上评语。简单的优良中差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情绪。每次学生交上作业,不论这个学生平时表现怎样,他都会希望老师关注他。而关注的表现就是老师的评语。如果每次老师都会给与评语,不需要很多,简单的几个字就可以让学生很受鼓舞。如果每次作业都是“优良”或者“分数”,对老师来说是很轻松,但对学生来说很单调枯燥,他们就会认为老师不重视,作业就会越来越应付,甚至会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上课不认真听讲影响学习质量。可以说评语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审美的培养
美术语言就是画面中艺术形象的存在形式,即作品的外在形态。美术语言由不同层次的语汇构成,即“媒材语汇”、“手法语汇”和“形象语汇”等。这些语汇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欣赏美术语言时,一方面可以分别欣赏不同层次语汇自身的美感意味(如对中国写意画水墨笔法技巧的欣赏),更重要是要把握作为作品整体创作风格的审美特性。 在一般意义上,所谓形式美在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中,主要是指色彩、线条、形体、明暗、空间等美术语言既和谐(符合一般规范)又具有创造性(显示个性色彩)的组合。在美术的发展历史中已总结出了许多关于形式美的一般规律(如圆形、球体、三角形、黄金分割律、蛇形线等等)和形式美法则(如对称、平衡、秩序、和谐、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等)。这些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普遍性,是与人的生理结构、心理感受等方面相吻合、相联结的,同时也是人类审美文化积淀的产物。正如康德在谈到审美欣赏时所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时,也由于形式美是人类审美历史不同文化积淀的产物,它必然具有不同时代、民族、地域,甚至不同个体的经验、文化意义。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形式美的欣赏,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的“形式美”表面,而应进一步深入到意义的层面。 另一方面,形式美在美术作品中还指与不同美术种类或不同媒体材料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征的美术语言和语言表达方式,诸如油画的色彩感、塑造感、笔触肌理感等,中国画的水墨趣味、描法、皴法等,以及所谓油画味、国画味、版画味、雕塑感等等。这些作为由历史中的经典作品和艺术创作、欣赏实践积累的产物,也具有特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也是美术形式欣赏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美术教学;学科特点;兴趣;审美
美术,指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一般指除了建筑艺术之外的造型艺术的通称。 以前我们对“美术”的认识往往是从技能特征角度去理解,而在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无疑是在以“文化”的面孔出现而非是以“专业”的姿态高高在上。但是在倡导“美术文化”的前提下我们仍要强调学科性质,否则我们的美术教育就会出现方向性的偏差。去年在武汉市中学美术优质课大赛中其中有一节欣赏秦朝兵马俑的课引起了我的思考。就这节课的教法和过程设计是无可挑剔的,但教师在讲兵马俑时将陶俑的烧制工艺过程讲得特别透彻,使学生都学会了做陶俑,而兵马俑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都被教师善意地忽视了。欣赏美术名作不突出它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是不行的,这就是我们强调的美术文化。
一、美术的学科特点
美术学科作为基础教学的一门科目,主要特点是:全体性,美术学科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关注全体学生的;基础性,为学生打下知识与技能基础,包括育人和美术内容两方面的基础;美术学科还是美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是视觉的艺术,其特质在于可视可感的形象性。没有可视可感形象的艺术作品,不成为美术。美术的形象性是物质的、具体的,无需通过中介和想象就能感知。美术的形象性使得美术学科教学不能离开形象性。美术学科教学在借助音乐或是语言等启迪学生,最终必须回归到具体形象,因此美术学科直观教学也就最为普遍和实际。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体验。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把美术学科视作人文学科而不只是技能课程,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开展美术学习是当今世界美术教育的主导潮流。多样性是美术学科显著的特点。美术对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包容,不苛求标准答案,赋予了美术学科多样性的特点。美术不再被理解为仅仅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的拼凑,但美术的技艺性这一显著特点却不容忽略。美术一词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为“美之术”,这“术”就是各种方法、手段和技能。美术是情感的、文化的、多样的,同时还是技艺的,所以我们的美术学科要兼顾多元,更好地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二、培养学生对美术兴趣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在互评自评中学会欣赏。我们在作业中指出学生的缺点,远不及学生在课堂上作业讲评中自评、同学们互评中自己认识改正更见效果。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观察、思考、总结、评价中去,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当然,刚开始学生评价会很机械很表面,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评价的次数参与多了就会越来越好,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同时在学生参与评价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更多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审美倾向,更利于老师准确的引导学生。
其次,教师应鼓励评价为主。学生不同,对知识的掌握和美术表现的技能也不同,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总拿高标准去评价每一个学生的作业,也许他画的不好,也许他做的手工有些粗糙,但是只要他进步了就是值得我们去鼓励的,我们要多看到学生的优点,表扬和鼓励更多的会促进学生的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美术作业也同样如此,我们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并不是对于作业一味的表扬,当面对学生表现不足的地方,则多用发展性的语言来评价。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
再次,要善于用手中的笔写上评语。简单的优良中差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情绪。每次学生交上作业,不论这个学生平时表现怎样,他都会希望老师关注他。而关注的表现就是老师的评语。如果每次老师都会给与评语,不需要很多,简单的几个字就可以让学生很受鼓舞。如果每次作业都是“优良”或者“分数”,对老师来说是很轻松,但对学生来说很单调枯燥,他们就会认为老师不重视,作业就会越来越应付,甚至会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上课不认真听讲影响学习质量。可以说评语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审美的培养
美术语言就是画面中艺术形象的存在形式,即作品的外在形态。美术语言由不同层次的语汇构成,即“媒材语汇”、“手法语汇”和“形象语汇”等。这些语汇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欣赏美术语言时,一方面可以分别欣赏不同层次语汇自身的美感意味(如对中国写意画水墨笔法技巧的欣赏),更重要是要把握作为作品整体创作风格的审美特性。 在一般意义上,所谓形式美在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中,主要是指色彩、线条、形体、明暗、空间等美术语言既和谐(符合一般规范)又具有创造性(显示个性色彩)的组合。在美术的发展历史中已总结出了许多关于形式美的一般规律(如圆形、球体、三角形、黄金分割律、蛇形线等等)和形式美法则(如对称、平衡、秩序、和谐、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等)。这些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普遍性,是与人的生理结构、心理感受等方面相吻合、相联结的,同时也是人类审美文化积淀的产物。正如康德在谈到审美欣赏时所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时,也由于形式美是人类审美历史不同文化积淀的产物,它必然具有不同时代、民族、地域,甚至不同个体的经验、文化意义。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形式美的欣赏,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的“形式美”表面,而应进一步深入到意义的层面。 另一方面,形式美在美术作品中还指与不同美术种类或不同媒体材料相适应的具有自身特征的美术语言和语言表达方式,诸如油画的色彩感、塑造感、笔触肌理感等,中国画的水墨趣味、描法、皴法等,以及所谓油画味、国画味、版画味、雕塑感等等。这些作为由历史中的经典作品和艺术创作、欣赏实践积累的产物,也具有特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也是美术形式欣赏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