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生物学课堂中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指导教学的思考
【作者】 任美蓉
【机构】 四川省通江县永安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生命世界从细胞到个体、从个体到种群,以致生态系统,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有着自身的结构基础和物质基础,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一线教师应懂得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普遍联系性、相对性、统一性,把握学科知识的体系结构,有意识地渗透到三个必修模块的教学之中。
关键词:唯物主义 高中生物 生命系统 教学方法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命世界从细胞到个体、从个体到种群,以致生态系统,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有着自身的结构基础和物质基础,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必修模块所选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这是课程标准对必修模块内容所做的高度概括。高考启用全国卷,相对于自主命题,全国卷的信息来源更加广泛,题干设置更加巧妙,知识点的运用更加灵活,知识间的整合度更高,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必须要把握好学科知识的体系结构,有意识地把三个必修模块的教学进行有效的、高效的整合。
一、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帮助学生建立生命系统思想
高中生物三个必修模块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分子和细胞》模块侧重于使学生在细胞水平认知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遗传和变异》模块侧重于使学生在基因水平认知生命系统的发生和发展;《稳态与环境》模块侧重于使学生在个体和种群水平认知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学习生物1(即《分子和细胞》)的内容之后,既可学习生物2(即《遗传和变异》)的内容,也可以学习生物3(《稳态与环境》)的内容",课标的这一规定,反映了《分子和细胞》模块,是学习所有其他模块的基础,也反映了各模块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相互依存。没有扎实的《分子和细胞》的基础,难以学习遗传的细胞基础与分子机制,进而难以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而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调控,涉及到许多种类的细胞及细胞参与的分子机制。即使是群体生物学(从种群、群落到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生物的关系,生物和非生物的关系,其物质,能量,信息的运动,均离不开细胞的生理活动和相关的分子机理。三个必修模块,从不同的层面来揭示生命现象及其本质,但知识之间并非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这些联系表现在分子水平上(即各种化合物相互作用,以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形成细胞结构,从而表现出生命现象),细胞水平上(各种细胞结构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统一的整体);个体水平上(即生物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生物个体,表现出个体水平的生命现象);以及群体水平上(即同种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依次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应用普遍联系的思想来指导生物学教学,充分体现"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要求。
二、运用相对性的观点帮助学生理解稳态这一核心概念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稳态的概念突破了生理学范畴,延伸至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在微观领域内,细胞内的各种理化性质也是大致维持稳定,各种酶促反应的进行受到反馈调节;基因,作为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的过程中,如果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将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而导致基因突变,可能影响性状的改变;染色体,作为基因的主要载体,一般情况下,其数目和结构都将是稳定的,如果发生改变,将会导致性状的变异,这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在宏观领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都存在稳态。所以,在课堂教学之中,应该帮助学生理解稳态、调节和环境等生物学核心概念,并围绕这些概念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把生物个体和系统水平的要素、行为、稳态和发展等问题统一起来。
三、运用统一性的观点帮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生物学科的核心思想,体现了生物学科的内在逻辑。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的相关内容均体现了该逻辑。蛋白质、核酸和多糖都是由特定单体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它们以碳链为骨架,构成了细胞的物质基础,然后,这些生命物质分化成为细胞的结构基础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在此基础上,细胞表现出了应有的功能,物质的输入与输出、能量的供应与利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整个必修1模块内容正是顺着这一逻辑关系来编排的。具体的比如,教材在第42页详细阐述了细胞膜的功能,让学生认知了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然后展现了不同历史年代的科学家寻求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最后,提出了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正是由于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上分布着种类不一的蛋白质,才有了不一样的生物膜功能: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结构分布着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和色素,所以,它是光反应的场所;线粒体内膜分布着有氧呼吸的酶,所以,它是氢氧结合的场所;内质网膜增大了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许多重要的反应都在此进行等等,这些正是膜结构与膜功能的高度统一。
总之,生物课堂教学只有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三个不同必修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真正实现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彪.对生物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学生物教学参考》,2015.09
[2]李倩.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哲学观[J].《中学生数理化》,2013.05
关键词:唯物主义 高中生物 生命系统 教学方法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命世界从细胞到个体、从个体到种群,以致生态系统,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有着自身的结构基础和物质基础,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必修模块所选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这是课程标准对必修模块内容所做的高度概括。高考启用全国卷,相对于自主命题,全国卷的信息来源更加广泛,题干设置更加巧妙,知识点的运用更加灵活,知识间的整合度更高,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必须要把握好学科知识的体系结构,有意识地把三个必修模块的教学进行有效的、高效的整合。
一、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帮助学生建立生命系统思想
高中生物三个必修模块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分子和细胞》模块侧重于使学生在细胞水平认知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遗传和变异》模块侧重于使学生在基因水平认知生命系统的发生和发展;《稳态与环境》模块侧重于使学生在个体和种群水平认知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学习生物1(即《分子和细胞》)的内容之后,既可学习生物2(即《遗传和变异》)的内容,也可以学习生物3(《稳态与环境》)的内容",课标的这一规定,反映了《分子和细胞》模块,是学习所有其他模块的基础,也反映了各模块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相互依存。没有扎实的《分子和细胞》的基础,难以学习遗传的细胞基础与分子机制,进而难以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而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调控,涉及到许多种类的细胞及细胞参与的分子机制。即使是群体生物学(从种群、群落到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生物的关系,生物和非生物的关系,其物质,能量,信息的运动,均离不开细胞的生理活动和相关的分子机理。三个必修模块,从不同的层面来揭示生命现象及其本质,但知识之间并非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这些联系表现在分子水平上(即各种化合物相互作用,以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形成细胞结构,从而表现出生命现象),细胞水平上(各种细胞结构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统一的整体);个体水平上(即生物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生物个体,表现出个体水平的生命现象);以及群体水平上(即同种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依次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应用普遍联系的思想来指导生物学教学,充分体现"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要求。
二、运用相对性的观点帮助学生理解稳态这一核心概念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稳态的概念突破了生理学范畴,延伸至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在微观领域内,细胞内的各种理化性质也是大致维持稳定,各种酶促反应的进行受到反馈调节;基因,作为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传递和表达遗传信息的过程中,如果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将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而导致基因突变,可能影响性状的改变;染色体,作为基因的主要载体,一般情况下,其数目和结构都将是稳定的,如果发生改变,将会导致性状的变异,这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在宏观领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都存在稳态。所以,在课堂教学之中,应该帮助学生理解稳态、调节和环境等生物学核心概念,并围绕这些概念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把生物个体和系统水平的要素、行为、稳态和发展等问题统一起来。
三、运用统一性的观点帮助学生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生物学科的核心思想,体现了生物学科的内在逻辑。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的相关内容均体现了该逻辑。蛋白质、核酸和多糖都是由特定单体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它们以碳链为骨架,构成了细胞的物质基础,然后,这些生命物质分化成为细胞的结构基础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在此基础上,细胞表现出了应有的功能,物质的输入与输出、能量的供应与利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整个必修1模块内容正是顺着这一逻辑关系来编排的。具体的比如,教材在第42页详细阐述了细胞膜的功能,让学生认知了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然后展现了不同历史年代的科学家寻求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最后,提出了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正是由于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上分布着种类不一的蛋白质,才有了不一样的生物膜功能: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结构分布着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和色素,所以,它是光反应的场所;线粒体内膜分布着有氧呼吸的酶,所以,它是氢氧结合的场所;内质网膜增大了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许多重要的反应都在此进行等等,这些正是膜结构与膜功能的高度统一。
总之,生物课堂教学只有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三个不同必修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真正实现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彪.对生物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学生物教学参考》,2015.09
[2]李倩.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哲学观[J].《中学生数理化》,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