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作者】 梁小慧
【机构】 灵溪镇二小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教育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依据课程资源实现创新教育呢?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创新资源
进行创新教育,必须提供创新的条件。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材已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条件:
(1)小学语文教材描写了大量创新性的“物”。这些“物”有世界最古老的拱桥“赵州桥”;有巧夺天工的“马踏飞燕”;有令世人惊叹的“万里长城”;有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有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的各类“新型玻璃”;有现代化办公用具“电脑管家”等等。古今中外,人们在实践中发明创造的各种物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反映。这是人类创造的结晶,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2)小学语文教材记叙了大量创新性的“事”。如:操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怀丙和尚捞铁牛、伽利略在比萨塔做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等等。这些课文记叙的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创造精神。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必将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强烈的震撼。
(3)小学语文教材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药物学家李时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升、地动仪的发明人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的伟大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小时侯并非都是人才,他们是凭着勤奋的工作,科学的态度,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这些人的创造品质,必将在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让语文学习具有鲜明的创造性特征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有创造思维的参与,比较而言,学习语文的创造性特征更为鲜明。
(1)阅读离不开创造,读一篇文章,读一本书,人们的理解、感受、评价会有区别,甚至截然向左。一千个哈姆雷特,推而广之,一千个《西游记》的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孙悟空。同一本书的主人公的形象在读者心中各呈异彩,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读同一篇文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词语解释,可以几种方法并存;同一篇文章的段意、中心可以采用多种语言形式;同是名家朗诵同一段精彩的文章,其速度、重音、停顿、语气的处理,绝不会是一个模式。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充其量只是一种“死读书”。
(2)作文更离不开创造。听与说,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听同一个人说话,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围绕同一个问题议论,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是说话的常情;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是说话的大忌。
(3)求异,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语文学习虽然也要求相同,如识字、阅读、作文、听话、说话都有一些统一要求,但语文学习求异的成分更多。因为无论是吸收还是表达,都与个体的基础、阅历、情感密切相关,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习充满了创新精神。
三、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统一的东西使大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其实是牺牲了个性、牺牲了创造、牺牲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牺牲了学习语文兴趣,有百害而无一利。语文教学其实需要着力鼓励求异。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词句,概括课文的段意和中心,对问题的回答等等,都不必强求一致,而要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我在执教《称象》一文时问学生: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的办法?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以让随行官员一个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尤应如此。教学不应千篇一律,更不应模式化。因此,教师要根据级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如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学还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值得我们重视。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探究与发现,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学生定会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可启发学生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
一、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创新资源
进行创新教育,必须提供创新的条件。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材已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条件:
(1)小学语文教材描写了大量创新性的“物”。这些“物”有世界最古老的拱桥“赵州桥”;有巧夺天工的“马踏飞燕”;有令世人惊叹的“万里长城”;有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有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的各类“新型玻璃”;有现代化办公用具“电脑管家”等等。古今中外,人们在实践中发明创造的各种物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反映。这是人类创造的结晶,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2)小学语文教材记叙了大量创新性的“事”。如:操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怀丙和尚捞铁牛、伽利略在比萨塔做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等等。这些课文记叙的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创造精神。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必将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强烈的震撼。
(3)小学语文教材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药物学家李时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升、地动仪的发明人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的伟大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小时侯并非都是人才,他们是凭着勤奋的工作,科学的态度,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这些人的创造品质,必将在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让语文学习具有鲜明的创造性特征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有创造思维的参与,比较而言,学习语文的创造性特征更为鲜明。
(1)阅读离不开创造,读一篇文章,读一本书,人们的理解、感受、评价会有区别,甚至截然向左。一千个哈姆雷特,推而广之,一千个《西游记》的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孙悟空。同一本书的主人公的形象在读者心中各呈异彩,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读同一篇文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词语解释,可以几种方法并存;同一篇文章的段意、中心可以采用多种语言形式;同是名家朗诵同一段精彩的文章,其速度、重音、停顿、语气的处理,绝不会是一个模式。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充其量只是一种“死读书”。
(2)作文更离不开创造。听与说,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听同一个人说话,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围绕同一个问题议论,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是说话的常情;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是说话的大忌。
(3)求异,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语文学习虽然也要求相同,如识字、阅读、作文、听话、说话都有一些统一要求,但语文学习求异的成分更多。因为无论是吸收还是表达,都与个体的基础、阅历、情感密切相关,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习充满了创新精神。
三、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统一的东西使大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其实是牺牲了个性、牺牲了创造、牺牲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牺牲了学习语文兴趣,有百害而无一利。语文教学其实需要着力鼓励求异。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词句,概括课文的段意和中心,对问题的回答等等,都不必强求一致,而要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我在执教《称象》一文时问学生: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的办法?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以让随行官员一个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尤应如此。教学不应千篇一律,更不应模式化。因此,教师要根据级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如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学还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值得我们重视。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探究与发现,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学生定会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可启发学生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