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

【作者】 胡魁堂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中历史比起初中历史更需要学生理解,学生应该转变观念不应该完全死记硬背而更应该注重于理解着去记忆。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注意教学方法了,应该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把课讲得生动形象更容易接受。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大家讨论一下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兴趣;能力;方式;知识网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因此,在课堂上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景,可以再现了历史情景,打破了时空界限,缩短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增强了学生对当时历史空间的感性认识,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可以插放一段《长征》的视频。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独具天险的泸定桥;峰峰如剑,插入云霄的娄山关;冰封雪盖的夹金山;视频一一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是我们教学中用语言无法描述的画面。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随后给出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经过一问更加触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整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讲《中日甲午战争》时,插放一段《甲午风云》的视频。在讲《难忘九一八》时,播放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等,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说,多媒体使历史走近了学生,使历史课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将多媒体课件引进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在课堂上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容易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应培养的诸多能力中,最重要的是历史性思维能力,即一句所给的历史材料去认识和烦心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过程的能力。对历史思维能力不仅适用于考察历史,而且在观察现实、认识社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教师的课堂讲解必须具有启发性,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启发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而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提出问题应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提出的问题须精心设计,并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第二,问题要明确,难易要适度;第三,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望。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手段,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展示在他们面前的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启发性讲解的核心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克服消极因素,发挥积极因素,使学生从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从对历史的直接兴趣发展为有意识、有目的对历史知识的探求。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时提出诱发探求性的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去积极思考,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教师在讲解时的主导作用,决不是代替学生去寻找答案,而是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比较、归纳、综合、解决问题。同时,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从教材实际出发,有计划地设置有内在联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系统,使学生的思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徐徐发展、不断深入,这种科学的讲解,会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这对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三、把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条理论能和另一条理论挂起钩来,那么就好像在知识的迁移上发生了飞跃:两条真理都被深刻的理解了……似乎明白了其中的一条,也使另一条更加明白了。”高中阶段历史必修1、2、3的安排是一个由易到难的不断深化认识的知识体系构建。这个新的体系改变了以往忽视经济史教学的不合理结构,建立起协调互补的结构,有利于学生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领域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必修2的教学基础是学生已学了必修1积累起的经验和认识,因此必修2 教学中必须通过知识的迁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必修2教学中要善于应用必修1,在新的知识学习中让学生能够有思考的机会,讲过的内容让学生去联系,新的内容引领学生去开发、探讨、学习,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深化了必修1内容又学到了新内容,也为必修3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深刻的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现了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去处理新的教学问题时,不仅使学得知识倒出来、活起来,又让学生找到了提高自己的方法,也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和教师教材开发者的地位。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所学知识形成网络更能灵活应用。
        历史教学方法应得到优化,教师要共同努力以达到优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