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动手实践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陈小娜
【机构】 新城二小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引导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看,主动说,主动做,主动想,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本身的魅力,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因为未来的世界是靠下一代学生来创造的,而学生在学校只能获得其需要的部分知识和初步能力,更多的则需要依靠自主探索,主动地去学习,去不断地充实自我,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一些数学结论。这就需要学习者要有积极主动、自主探索的精神,需要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构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数学课堂焕发出活力。
关键词:动手实践 数学 教学
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同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抽象的数学概念、知识、定律、性质等都可以利用教具进行实践活动来体验。运用教具动手操作实验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学好数学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实验操作,验证教学知识、定律、结论,才能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具体的、有趣的实物进行实验活动,通过巧用简单物品,巧制简单教具,巧改实验器具,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活动谈几点体会。
一、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一)增加学生的体验。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实物操作、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三个阶段。而动手实践则在于促成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学生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最为宝贵的,它将为后两个阶段“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作充分的准备。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这与新课标提出“做数学”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利于知识的生成。
高尔基曾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游戏”应当与“实践”是等价的。任何一个规律,任何一个法则,都有它自身形成的过程,过去我们的教育只是注重了把这个规律、这个法则的结论告知学生,却忽视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只记住结论,却不会探索道理,照此演化下去将最终缺乏探索新世界的精神;让学生动手实践便是让学生经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知识在学生内心自然生成。刚才那个平移的实例其实就是很好的说明。学生在利用平移作图和解决问题时都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平移的特征他们印象特别深。
(三)培养学生的意识。
这里所谓意识指的是通过实践探索规律、认识世界的自觉意识,培养学生具备实践的自觉意识是数学教育的最高目标,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将对学生的终身有益。但这种自觉意识的形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实践的自觉意识源于长时间实践活动经验的积累,因此我们要努力的是把一个个数学学习过程变成学生通过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例如:五年级下册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初步判定的时候,有位教师自制一个教具,把两根木条的中点定在一起,通过不停转动形成的四边形,问是否是平行四边形,学生利用三角形全等就可的到答案。教具不仅简单,学生通过教具的转动很形象很深刻地就掌握了: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二、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呈现的几种方式
在新课标颁布之初,曾一度出现数学课堂热热闹闹动手操作的景象,甚至认为课堂操作就是动手实践,这具有严重的片面性,应该根据所学知识的需要来安排是否需要操作,而贯穿于数学学习过程的动手实践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动手操作,而往往呈现出以下几种方式:
(一)课前体验。
这种方式特指学习新知前所做的准备性实践。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的浅薄,对很多事物的陌生,而数学学习没有好的方法和经验,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那几乎是一句空话。
(二)课中操作。
这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也是用的最多的动手实践的形式,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对新知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公式的推导、形体特征的发现等等常常有必要让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归纳和概括。
(三)课后实践。这种形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意识的最重要形式,可以说课中操作是在老师的调控下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往往为了教学任务而使学生的操作显得不够独立,为了在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有效的操作效果,难免有时带有很强的预设性,很多意外的情况因为有老师的存在而被很好的处理或者避免;而课后实践则是完完全全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独立探索活动,所谓“独立”最大的体现在于对意外情况的处理,也因为没有老师可以依赖,所以学生要学会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与取舍,逐渐发现并总结得出结论。课后实践应该说是学生独立实践能力的最佳体现。
三、教师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实践能力的增强、实践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而教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真正履行“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具体来说,本笔者认为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扶后放。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课前体验,还是课中操作,再或是课后实践,教师应逐步尝试放手把整个操作程序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步骤逐步操作、展开实验,当然作为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践的具体情况作适时引导与点拨。另外教师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在课中操作后的交流环节和课后实践的反馈环节,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的结论常常是不完整的,或者是只有小部分学生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结论,那么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从而得到准确答案。
(二)鼓励合作与交流。
合作几乎与实践密不可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结论的得出,一个规律的发现,如果只靠一个人,有时难免会显得片面,显得不够完整,如何才能达到逐步全面和完整,鼓励学生合作不愧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可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动手操作,还可以共同讨论实验结论。
参考文献:
1.钱正艳.让实验迈进数学课堂[J].湖南教育,2003,(12).
2.宁国府.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具的使用[J].数学通报,2008,(12).
3.马蕴雯编著.数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例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公孙康.数学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2012,(1).
关键词:动手实践 数学 教学
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同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抽象的数学概念、知识、定律、性质等都可以利用教具进行实践活动来体验。运用教具动手操作实验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学好数学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实验操作,验证教学知识、定律、结论,才能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具体的、有趣的实物进行实验活动,通过巧用简单物品,巧制简单教具,巧改实验器具,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活动谈几点体会。
一、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一)增加学生的体验。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实物操作、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三个阶段。而动手实践则在于促成学生进行实物操作,学生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最为宝贵的,它将为后两个阶段“表象操作”和“符号操作”作充分的准备。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这与新课标提出“做数学”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利于知识的生成。
高尔基曾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游戏”应当与“实践”是等价的。任何一个规律,任何一个法则,都有它自身形成的过程,过去我们的教育只是注重了把这个规律、这个法则的结论告知学生,却忽视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只记住结论,却不会探索道理,照此演化下去将最终缺乏探索新世界的精神;让学生动手实践便是让学生经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知识在学生内心自然生成。刚才那个平移的实例其实就是很好的说明。学生在利用平移作图和解决问题时都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平移的特征他们印象特别深。
(三)培养学生的意识。
这里所谓意识指的是通过实践探索规律、认识世界的自觉意识,培养学生具备实践的自觉意识是数学教育的最高目标,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将对学生的终身有益。但这种自觉意识的形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实践的自觉意识源于长时间实践活动经验的积累,因此我们要努力的是把一个个数学学习过程变成学生通过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例如:五年级下册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初步判定的时候,有位教师自制一个教具,把两根木条的中点定在一起,通过不停转动形成的四边形,问是否是平行四边形,学生利用三角形全等就可的到答案。教具不仅简单,学生通过教具的转动很形象很深刻地就掌握了: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二、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呈现的几种方式
在新课标颁布之初,曾一度出现数学课堂热热闹闹动手操作的景象,甚至认为课堂操作就是动手实践,这具有严重的片面性,应该根据所学知识的需要来安排是否需要操作,而贯穿于数学学习过程的动手实践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动手操作,而往往呈现出以下几种方式:
(一)课前体验。
这种方式特指学习新知前所做的准备性实践。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的浅薄,对很多事物的陌生,而数学学习没有好的方法和经验,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那几乎是一句空话。
(二)课中操作。
这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也是用的最多的动手实践的形式,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对新知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公式的推导、形体特征的发现等等常常有必要让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归纳和概括。
(三)课后实践。这种形式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实践意识的最重要形式,可以说课中操作是在老师的调控下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往往为了教学任务而使学生的操作显得不够独立,为了在简短的时间里取得最有效的操作效果,难免有时带有很强的预设性,很多意外的情况因为有老师的存在而被很好的处理或者避免;而课后实践则是完完全全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独立探索活动,所谓“独立”最大的体现在于对意外情况的处理,也因为没有老师可以依赖,所以学生要学会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与取舍,逐渐发现并总结得出结论。课后实践应该说是学生独立实践能力的最佳体现。
三、教师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实践能力的增强、实践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而教师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真正履行“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具体来说,本笔者认为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先扶后放。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课前体验,还是课中操作,再或是课后实践,教师应逐步尝试放手把整个操作程序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步骤逐步操作、展开实验,当然作为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践的具体情况作适时引导与点拨。另外教师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在课中操作后的交流环节和课后实践的反馈环节,学生通过实践发现的结论常常是不完整的,或者是只有小部分学生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结论,那么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互相交流,互相补充,从而得到准确答案。
(二)鼓励合作与交流。
合作几乎与实践密不可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结论的得出,一个规律的发现,如果只靠一个人,有时难免会显得片面,显得不够完整,如何才能达到逐步全面和完整,鼓励学生合作不愧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可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动手操作,还可以共同讨论实验结论。
参考文献:
1.钱正艳.让实验迈进数学课堂[J].湖南教育,2003,(12).
2.宁国府.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具的使用[J].数学通报,2008,(12).
3.马蕴雯编著.数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例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公孙康.数学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