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关注学生成长,切实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
【作者】 李汉军
【机构】 树儿湾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思想品德课是未来合格公民的思想启蒙课,良好人格的奠基课,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先导课。如何上好品德课这个课题,越来越具有研究的价值。我长期从事农村小学教学,对农村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一、对品德课认识重视不够
1、几年前,品德课不作为期末考试科目,把品德课与音乐、美术、体育等统称为“副科”,这主要归根于农村学校地理位置偏僻,规模小,加之受经济、风俗、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家长、教师对品德课教学认识不够。《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 。因此,充分发挥小学品德课的育人功能,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这就要求形成高效的小学品德课堂。近几年来,上级主管部门把思品课作为考试科目,与小学科学和语文数学一并分文理科进行检测,但思品与科学所占分值低,,学校口头上承认思想品德课重要,但实际工作中却把思想品德课置于虚有实无的地步。教师由于考试压力,对品德课堂教学研究的不够深入。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教师都把精力放在了学生的语文数学的成绩提高上,忽视了品德课教学.品德课程地位不突出,导致品德教学目标难以实施,教学效果和质量难以提升。
2、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品德课程的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价值取向的转换,必然对传统意义上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教学形式、评价标准提出新的要求.而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培训机会不多,很多老师都没有走出过校门参加集中学习或培训, 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吸引不住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学形式多样,课前需要充分的准备。然而,实际教学中,却形式单一,仍然是“一言谈”,“照本宣科”式教学.影响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3、缺乏课程计划。由于学校教师受编制员额限制,教师少,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教学现状—语文教师或班主任兼任思想品德课教师,思想品德课在农村学校大都被忽视,教学上, 不按大纲要求组织教学,执行课程计划。有的学校,思想品德课程虽然纳入了课程,但不按课程去实施。
二、“多媒体教学”得不到很好得运用,教研工作走形式,走过场,制度不落实
“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将声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与课堂教学科学合理的结合,是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途径。这种途径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有利于培养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保持和有效运用。然而,由于农村学校经费有限, 计算机数量不够,查资料,制作课件,开发教育资源等工作无法进行,制约了教研工作。教研工作,有的学校虽然成立了教研组,制定了计划,但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没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检测和对学生的考核。思想品德课教学、学生品行的评价,仍以应试教育为标准。
三、农村小学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策略
1、引起重视、加强督导。《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是其核心。笔者认为应该将该课程放在与语文、数学等课程同等的教学地位。学校应选择有责任心、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专职品德与社会教师。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该课程的开展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与督导。强化学校领导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
2、把握课标,加强培训。“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基于学生经验维度开发的综合课程,它集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于一身,课程内容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教育主管部门要多组织学校进行相互间参观学习,通过相互学习,开展好研讨、交流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完善教学。
3、修正教法,加强引导。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只有把新课程的理念恰当地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用科学发展的观念去观注、培养、评价学生的学习生活,我们的品德课堂才能有生机,才能吸引学生。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服务的作用,体现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的共同发展。
一、对品德课认识重视不够
1、几年前,品德课不作为期末考试科目,把品德课与音乐、美术、体育等统称为“副科”,这主要归根于农村学校地理位置偏僻,规模小,加之受经济、风俗、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家长、教师对品德课教学认识不够。《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 。因此,充分发挥小学品德课的育人功能,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这就要求形成高效的小学品德课堂。近几年来,上级主管部门把思品课作为考试科目,与小学科学和语文数学一并分文理科进行检测,但思品与科学所占分值低,,学校口头上承认思想品德课重要,但实际工作中却把思想品德课置于虚有实无的地步。教师由于考试压力,对品德课堂教学研究的不够深入。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教师都把精力放在了学生的语文数学的成绩提高上,忽视了品德课教学.品德课程地位不突出,导致品德教学目标难以实施,教学效果和质量难以提升。
2、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品德课程的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价值取向的转换,必然对传统意义上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教学形式、评价标准提出新的要求.而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培训机会不多,很多老师都没有走出过校门参加集中学习或培训, 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吸引不住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学形式多样,课前需要充分的准备。然而,实际教学中,却形式单一,仍然是“一言谈”,“照本宣科”式教学.影响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3、缺乏课程计划。由于学校教师受编制员额限制,教师少,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教学现状—语文教师或班主任兼任思想品德课教师,思想品德课在农村学校大都被忽视,教学上, 不按大纲要求组织教学,执行课程计划。有的学校,思想品德课程虽然纳入了课程,但不按课程去实施。
二、“多媒体教学”得不到很好得运用,教研工作走形式,走过场,制度不落实
“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中心,将声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与课堂教学科学合理的结合,是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途径。这种途径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有利于培养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保持和有效运用。然而,由于农村学校经费有限, 计算机数量不够,查资料,制作课件,开发教育资源等工作无法进行,制约了教研工作。教研工作,有的学校虽然成立了教研组,制定了计划,但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没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检测和对学生的考核。思想品德课教学、学生品行的评价,仍以应试教育为标准。
三、农村小学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策略
1、引起重视、加强督导。《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是其核心。笔者认为应该将该课程放在与语文、数学等课程同等的教学地位。学校应选择有责任心、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专职品德与社会教师。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该课程的开展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与督导。强化学校领导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
2、把握课标,加强培训。“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基于学生经验维度开发的综合课程,它集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于一身,课程内容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教育主管部门要多组织学校进行相互间参观学习,通过相互学习,开展好研讨、交流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完善教学。
3、修正教法,加强引导。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只有把新课程的理念恰当地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用科学发展的观念去观注、培养、评价学生的学习生活,我们的品德课堂才能有生机,才能吸引学生。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服务的作用,体现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