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历史在情境中展现 课堂在情境中推进——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运用
【作者】 陈雅妍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蔡塘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将历史教学置于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之下,不断碰撞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笔者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故事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创设表演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三个方面谈了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运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 故事情境 表演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促使学生进行思维,形成历史认知过程,掌握历史知识,树立正确观点,培养创新能力。情境教学是素质教育之下一种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很多历史教师都使用过情境教学法。笔者在十几年的从教中,也经常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表演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现在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三个做法。
一、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初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因疑而学,因学而疑"。通过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创设情境,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来解决问题,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笔者给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再如:学习"西安事变"时,要求学生讨论:"如果张学良和杨虎城没有发动西安事变,国共是不是就没有机会合作抗日?"这类问题有的学生以前思考过,有的学生没有思考过,甚至有部分学生之前通过小说、影视作品等其他途径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后形成了错误的认知,认为就是因为虎门销烟才引发了鸦片战争,就是因为西安事变国共才能实现合作抗日。现在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他们是非常渴望能够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得到正确答案。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这样的问题情境确实能使学生都积极思考、认真讨论、争相发言、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其实,这两个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弄清楚鸦片战争和国共合作抗日实现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设置的问题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国共合作抗日实现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没有办法引起学生的兴起,没有办法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可见,巧妙的问题才能够真正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求知欲强,所以他们积极思考,学生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快乐,期待着老师布置下一个学习任务,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了良性循环,也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故事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很多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是因为历史教科书过于枯燥,而老师也没有充分展现历史的故事性、情感性。初中历史课堂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有利于情感体验和正确态度的形成。例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时,笔者给学生讲了《七根火柴》的故事,在讲到卢进勇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党员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着:"一,二,三,四……"时,很多学生都留下了眼泪。创设了接近历史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听、思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困难和他们对待困难的态度。从而让学生切身感受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现在的青年学生吃不了苦,受不得累,一遇到困难就退缩,通过历史故事营造出来的情境,使学生加深了对红军长征的感受和理解,产生了思想共鸣,达成了初步的情感体验,进而增强了公民意识、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
再如,学习"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生活在列宁时期的普通民众谢廖沙,通过讲述他耳闻目睹他人的生活状况和自己亲身经历,期间重点突出他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的生活状况,把教科书的内容和收集到的史料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编制成一个个与谢廖沙有关的小故事。通过故事情境,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学生从体验到谢廖沙的情感来走入那段历史,进而理解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从而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政府各项政策制定的要为人民的根本利益着想。
三、表演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历史课堂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不管是进入角色还是扮演角色,学生都必须深入去思考在历史背景之下历史人物可能看到的、可能想到的、可能感受到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对比、概括、想象、分析、理解、表达等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在教学中,笔者经常设计"假如你是……,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思维。
例如:在学习"欧盟的建立及其意义"时,为了让学生认识欧盟成立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笔者设计了一个表演情境:假如你是欧盟成员国的一位普通民众,欧盟成立后你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时学生发言非常活跃,基本上可以从消费、生活、工作、学习和旅行等方面谈到欧盟成立带来的便利,认识到人民生活范围扩大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如此一来,学生对欧盟建立的意义就理解得非常透彻了。
在学习 "巴黎和会"时,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接近历史真实的情景剧。课前笔者先把学生分为五组,分别扮演英、法、美、日、中五国代表。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材内容,分五组查找相关的资料,分别编写五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稿。在代表的唇枪舌剑中,展示出了英、法、美、日四个战胜国的分赃闹剧和中国代表正义要求遭和会拒绝的一幕,帝国主义国家狼狈为奸、欺凌弱国、损人利己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学生根据剧情设置角色、编写对白、设置场景,展示了一战后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建立符合各自利益新秩序相互较量与妥协的历史画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语言表达等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不但能使历史知识活起来,也能使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还能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但是运用情境教学法一定要注意必须以真实的史料为背景来创设情境,离开了真实性,就不是历史课。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完善,笔者将继续探索。
关键词: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 故事情境 表演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促使学生进行思维,形成历史认知过程,掌握历史知识,树立正确观点,培养创新能力。情境教学是素质教育之下一种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很多历史教师都使用过情境教学法。笔者在十几年的从教中,也经常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表演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现在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三个做法。
一、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初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因疑而学,因学而疑"。通过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来创设情境,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来解决问题,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笔者给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再如:学习"西安事变"时,要求学生讨论:"如果张学良和杨虎城没有发动西安事变,国共是不是就没有机会合作抗日?"这类问题有的学生以前思考过,有的学生没有思考过,甚至有部分学生之前通过小说、影视作品等其他途径了解这些历史事件后形成了错误的认知,认为就是因为虎门销烟才引发了鸦片战争,就是因为西安事变国共才能实现合作抗日。现在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他们是非常渴望能够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得到正确答案。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这样的问题情境确实能使学生都积极思考、认真讨论、争相发言、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其实,这两个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弄清楚鸦片战争和国共合作抗日实现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设置的问题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国共合作抗日实现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没有办法引起学生的兴起,没有办法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可见,巧妙的问题才能够真正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求知欲强,所以他们积极思考,学生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快乐,期待着老师布置下一个学习任务,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了良性循环,也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故事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很多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是因为历史教科书过于枯燥,而老师也没有充分展现历史的故事性、情感性。初中历史课堂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有利于情感体验和正确态度的形成。例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时,笔者给学生讲了《七根火柴》的故事,在讲到卢进勇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党员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数着:"一,二,三,四……"时,很多学生都留下了眼泪。创设了接近历史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听、思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困难和他们对待困难的态度。从而让学生切身感受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现在的青年学生吃不了苦,受不得累,一遇到困难就退缩,通过历史故事营造出来的情境,使学生加深了对红军长征的感受和理解,产生了思想共鸣,达成了初步的情感体验,进而增强了公民意识、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
再如,学习"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生活在列宁时期的普通民众谢廖沙,通过讲述他耳闻目睹他人的生活状况和自己亲身经历,期间重点突出他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的生活状况,把教科书的内容和收集到的史料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编制成一个个与谢廖沙有关的小故事。通过故事情境,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学生从体验到谢廖沙的情感来走入那段历史,进而理解废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从而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政府各项政策制定的要为人民的根本利益着想。
三、表演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历史课堂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不管是进入角色还是扮演角色,学生都必须深入去思考在历史背景之下历史人物可能看到的、可能想到的、可能感受到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对比、概括、想象、分析、理解、表达等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在教学中,笔者经常设计"假如你是……,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思维。
例如:在学习"欧盟的建立及其意义"时,为了让学生认识欧盟成立后,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笔者设计了一个表演情境:假如你是欧盟成员国的一位普通民众,欧盟成立后你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时学生发言非常活跃,基本上可以从消费、生活、工作、学习和旅行等方面谈到欧盟成立带来的便利,认识到人民生活范围扩大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如此一来,学生对欧盟建立的意义就理解得非常透彻了。
在学习 "巴黎和会"时,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接近历史真实的情景剧。课前笔者先把学生分为五组,分别扮演英、法、美、日、中五国代表。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材内容,分五组查找相关的资料,分别编写五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发言稿。在代表的唇枪舌剑中,展示出了英、法、美、日四个战胜国的分赃闹剧和中国代表正义要求遭和会拒绝的一幕,帝国主义国家狼狈为奸、欺凌弱国、损人利己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学生根据剧情设置角色、编写对白、设置场景,展示了一战后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建立符合各自利益新秩序相互较量与妥协的历史画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语言表达等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不但能使历史知识活起来,也能使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还能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但是运用情境教学法一定要注意必须以真实的史料为背景来创设情境,离开了真实性,就不是历史课。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完善,笔者将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