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兴趣,语文教学的“金钥匙”
【作者】 李建枝
【机构】 北关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兴趣是打开这把锁的“金钥匙”。兴趣能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采用电教媒体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而现代电教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表现手法为多种表现手法。
鲜明的色彩,逼真的外形,连续的动作,极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每次播放课件,孩子们的注意力立刻被紧紧吸引了。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叹不已,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入情入境。
例如:《西湖》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通过描写西湖的山水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学生没有到过西湖,所以文章中的语言文字难以打动学生的心,对作者描绘的景物抒发的感情似懂非懂。如果此时播放课件,优美画面展现在眼前,再配乐朗诵,学生就完全陶醉于西湖山水美丽的画卷之中,真会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他们的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这也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了教学质量。
再如:在低年级教学识字时,传统的教学手段,一般一节课可教6—8个生字,而利用了电教手段,则可达到12—14个生字,效率提高了.从中可以看出电教手段使新授课时间缩短,练习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讲授新课时出现的象形字的“象形”,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帮助记忆。尤其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画面,有利于提高他们识记的速度和质量。
二、巧设巧引激发兴趣
语文教师要能够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精辟透彻的分析,具体准确有刻画,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譬如:讲授《卧薪尝胆》这篇课文,学生对于勾践卧薪尝胆的场景很难入境,更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所以,教师必须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与作者有同样的情感,紧紧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教师满怀哀痛之情的引入,渲染低沉抑郁的气氛,这样学生一开始上课,神情就很专注,很有兴趣与老师交流,感受到老师情感脉搏。在回答问题中学生也带着崇敬,爱戴之情。这六准确地感受到文章的写作基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突破了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不是很呆板接受而是主动积极地获取。
教师还可以采用绘画激发兴趣。例如:教古诗《山行》,诗中描写是诗人在山中小路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教师可针对诗中景色美这一特点,可展示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就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脑海里浮现一幅美丽的图画,进入了诗人描绘意境之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学生不用死记硬背,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课内活动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思想性,趣味性强,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题材,知识点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活动激发兴趣。如讲《奴隶英雄》一课,因为这是一部优秀的剧本,文章情节感人,所以可让学生表演,加深对剧本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好地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再比如讲《镜泊湖奇观》时,让学生“我是导游”,带领“游客”乘着这班“旅游快车”,去观赏幻灯上的美丽景色,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课文,还培养了学生听说的能力。
课内增加适当的游戏内容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学习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游戏最适合于低年级教学,因为游戏是低年级学生的精神食粮,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手脑口眼耳齐动,使学生易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找朋友,另外,教师可充分利用课中操,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的疲劳,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一举两得。
四、引向课外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在课内教学效果不及课外进行,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实物,实际操作,听别人讲解,这样,兴趣就更浓了。尤其在习作教学中。如:描写一景物,让学生到室外,指导他们观察,就比在教室内让他们自己想象好多了。再如:指导学生写《国旗在我心中》时,如果组织学生去天安门参加一次升国旗仪式,就会把他们对国旗的崇敬之情写出来。如写《参观×××》,带领学生参观一下,经过实地考查,别人的讲解,就不难写出这篇作文。从课内走向课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提高了教学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知就是对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最好的教师,是成材的必由之路。我们教师要想课堂教学中“轻负担,高质量”,我们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它是课堂教学中“轻负担,高质量”的金钥匙。
一、采用电教媒体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而现代电教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表现手法为多种表现手法。
鲜明的色彩,逼真的外形,连续的动作,极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每次播放课件,孩子们的注意力立刻被紧紧吸引了。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叹不已,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入情入境。
例如:《西湖》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通过描写西湖的山水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学生没有到过西湖,所以文章中的语言文字难以打动学生的心,对作者描绘的景物抒发的感情似懂非懂。如果此时播放课件,优美画面展现在眼前,再配乐朗诵,学生就完全陶醉于西湖山水美丽的画卷之中,真会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他们的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这也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了教学质量。
再如:在低年级教学识字时,传统的教学手段,一般一节课可教6—8个生字,而利用了电教手段,则可达到12—14个生字,效率提高了.从中可以看出电教手段使新授课时间缩短,练习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讲授新课时出现的象形字的“象形”,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帮助记忆。尤其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画面,有利于提高他们识记的速度和质量。
二、巧设巧引激发兴趣
语文教师要能够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精辟透彻的分析,具体准确有刻画,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譬如:讲授《卧薪尝胆》这篇课文,学生对于勾践卧薪尝胆的场景很难入境,更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所以,教师必须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与作者有同样的情感,紧紧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教师满怀哀痛之情的引入,渲染低沉抑郁的气氛,这样学生一开始上课,神情就很专注,很有兴趣与老师交流,感受到老师情感脉搏。在回答问题中学生也带着崇敬,爱戴之情。这六准确地感受到文章的写作基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突破了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不是很呆板接受而是主动积极地获取。
教师还可以采用绘画激发兴趣。例如:教古诗《山行》,诗中描写是诗人在山中小路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教师可针对诗中景色美这一特点,可展示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就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脑海里浮现一幅美丽的图画,进入了诗人描绘意境之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学生不用死记硬背,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课内活动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思想性,趣味性强,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题材,知识点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活动激发兴趣。如讲《奴隶英雄》一课,因为这是一部优秀的剧本,文章情节感人,所以可让学生表演,加深对剧本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好地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再比如讲《镜泊湖奇观》时,让学生“我是导游”,带领“游客”乘着这班“旅游快车”,去观赏幻灯上的美丽景色,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课文,还培养了学生听说的能力。
课内增加适当的游戏内容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学习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游戏最适合于低年级教学,因为游戏是低年级学生的精神食粮,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手脑口眼耳齐动,使学生易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找朋友,另外,教师可充分利用课中操,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的疲劳,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一举两得。
四、引向课外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在课内教学效果不及课外进行,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实物,实际操作,听别人讲解,这样,兴趣就更浓了。尤其在习作教学中。如:描写一景物,让学生到室外,指导他们观察,就比在教室内让他们自己想象好多了。再如:指导学生写《国旗在我心中》时,如果组织学生去天安门参加一次升国旗仪式,就会把他们对国旗的崇敬之情写出来。如写《参观×××》,带领学生参观一下,经过实地考查,别人的讲解,就不难写出这篇作文。从课内走向课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提高了教学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知就是对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最好的教师,是成材的必由之路。我们教师要想课堂教学中“轻负担,高质量”,我们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它是课堂教学中“轻负担,高质量”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