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增强历史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 秦春霞

【机构】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于河街办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教师们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依据教学内容和初一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情感教育
        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教师们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 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雷锋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刚一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如雷锋是做好事的模范,为我们广大青少年树立了榜样;有的遗臭万年,如奸臣秦桧,长跪岳飞墓前向百姓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屏幕《雷锋》、《 秦桧》的插图。告诉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雷锋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有助人为乐的品质,而绝对不学陷害忠良的秦桧,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引发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    
        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学生就会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如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 ,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所起的历史作用"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有清醒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住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求知欲增强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我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 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做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 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四、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第18 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 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 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机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 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 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张骞在历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张骞对我国历史上作出了什么贡献"的思考题。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以上是我多年历史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认识,写下来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