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例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生命课堂导学策略
【作者】 周 建1 吴暾艳2
【机构】 (1. 四川省彭州中学实验学校 四川成都 611930 2.成都市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四川成都 610023 )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旨向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所必备的基本品格和重要技能。从"深度教学"到"核心素养培养",课堂一直是我们研究的主阵地,而课堂的呈现,关键在于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本文意在研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生命课堂导学策略,以探究性实验活动元设计、生活化的问题群活动元设计的课堂导学策略来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探究性实验 生活化的问题群 活动元
学科核心素养指向于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需要,学生所必备的基本品格和重要技能。化学课堂教学更是有效落实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发展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课堂的呈现,关键在于任课教师对教学策略的研究、设计和实施。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构建化学模型、掌握化学技能,启发学生缜密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以探究性实验导学,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探究性实验导学课例:(以二氧化碳制取实验的探究为例:)
创设情景:实验室如何制取二氧化碳?
回顾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几种方法。
探究活动一:写出你所知道的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反应?
提出问题:这些反应能否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是什么?
学生写出反应,并作出猜想:
猜想一: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猜想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猜想三:碳还原氧化铜生成二氧化碳。…………
学生分组讨论,很快就有学生提出质疑,并给出充分的理由否定了以上的几种猜想。老师因势利导,给出选用酸和碳酸盐反应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的诸多优点。学生顿悟,感到在瓶颈处找到了出口。还未等学生松口气,老师又提出新的探究问题:所有的酸和碳酸盐都能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吗?选择酸和碳酸盐还有没有特殊要求呢?
探究活动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理想的化学反应
老师给出三组实验药品:
第一组:碳酸钠粉末+稀盐酸反应
第二组:块状石灰石+稀盐酸反应
第三组:块状石灰石+稀硫酸反应
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完成分组实验后,分享交流实验过程、现象,并讨论得出结论。选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为:第二组:块状石灰石+稀盐酸反应。正确书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探究活动三: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属于固体+液体不加热制取气体的反应,所以应选用固体+液体不加热型发生装置。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应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常规装置学生通过讨论可以轻松搞定,为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方面的核心素养,我们将该活动设计为:在书上的实验装置上稍作手脚,从实现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和实现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两个思考角度,分学习小组讨论思考、自行设计方案改进实验装置。
通过探究活动三,学生从以下两个方向思考,设计出多套改进的实验装置,分享交流,相互评价装置的可行性、简便性以及优缺点,并进行实验验证或是择优进行分组实验。
方向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寻找代用品。用输液瓶代替锥形瓶,输液管代替导管,注射器代替分液漏斗,组装成一套能控制液体滴加速率的装置。
方向二、利用废旧实验仪器,再利用,节约资源。利用底部有破损的试管与广口瓶组合,通过固液分离来实现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通过这些探究性实验导学活动元,学生不断质疑、思考、分析、交流,并进行实验验证,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探究性实验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了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构建化学模型、掌握化学技能,启发学生缜密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在探究实验上的创新设计,考虑环保、提倡节约、废物再利用、有社会责任的担当;实验的可操作性、有效性,有学生自我的实践创新性。体现了发展核心素养中,学生在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两个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落实,健康的学习、健康生活。
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通过设计源于生活的问题出发,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能更好地运用书本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生活事物中学习和理解化学。可通过以生活化的问题群设计导学策略,来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以生活化问题群设计导学策略,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生活化问题群设计:是指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设计源于生活的问题群出发,精心设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理解化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应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化问题群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以生活常见的事例引入新课教学。科学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大量生活实例,引入化学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并从中引出学习课题,从而将枯燥的学科知识与丰富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为学生形成知识的建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实现对知识的高阶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粗略记忆。
以二氧化碳性质为例:导入:以雪碧透心凉齐分享的广告导入
学生对可乐、雪碧这些饮料非常熟悉,也知道打开瓶盖会产生气泡,由此提出问题:产生的气泡是什么气体?进而完成问题式导入课题,直接将带胶塞的导管塞入雪碧瓶,震荡瓶身,产生气泡,气体沿导管进入澄清石灰石中,发现变浑浊,说明可乐、雪碧产生的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看到这一神奇的现象时学生是十分兴奋的,对其中的化学原理非常好奇,接着顺理成章地引入了当堂课的主题,又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化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现象的背后所隐含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将我们所熟知的生活现象,转化为具有表征性的化学问题,并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例如: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放热现象,我们设计让学生去研究:旺旺雪饼中干燥剂的成分和作用,并实践验证其作用,同时,也提供另外一些实例让学生对比研究,在月饼中的食品干燥剂作用是否相同,它和暖宝宝的成分和原理一致吗?再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讲到石灰浆抹墙,其变硬的成分是碳酸钙,如何验证?马上利用手上器材,就地取材从墙上刮下墙石灰,马上设计 实验进行验证,学生兴趣非常高对实验过程印象深刻。
通过生活和实际的结合,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3.开发利用生活资源,延伸课堂教学。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课堂与实践有机联系起来,不脱离实际。
在自然界的水这一教学过程中,学习了水资源的污染和保护以及自来水厂的生产过程,我们设计让学生去调查成都市府南河水,了解生活中的水体污染、参观自来水厂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了净水原理之后,自制简易净水器,学生们的热情和参与度都非常高。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引导学生采集颜色鲜艳的花朵,制成酸碱指示剂,这些课外活动的拓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科知识面,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更为未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建设,奠定科学创新的基础。
在以上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导学策略,更明确在学习过程中的 "问题解决指向",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同时更有"学科思维指向",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源于生活的问题群出发,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能更好地运用书本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生活事物中学习和理解化学,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化学的作用,体验化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蔡铁权,姜旭英,胡玫.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3,73,226
[2]章志光.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18
[3]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 [J].教育科学研究,2014.3
[4]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的研究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4.1
关键词:核心素养 探究性实验 生活化的问题群 活动元
学科核心素养指向于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需要,学生所必备的基本品格和重要技能。化学课堂教学更是有效落实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发展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课堂的呈现,关键在于任课教师对教学策略的研究、设计和实施。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构建化学模型、掌握化学技能,启发学生缜密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以探究性实验导学,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探究性实验导学课例:(以二氧化碳制取实验的探究为例:)
创设情景:实验室如何制取二氧化碳?
回顾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几种方法。
探究活动一:写出你所知道的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反应?
提出问题:这些反应能否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是什么?
学生写出反应,并作出猜想:
猜想一: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猜想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猜想三:碳还原氧化铜生成二氧化碳。…………
学生分组讨论,很快就有学生提出质疑,并给出充分的理由否定了以上的几种猜想。老师因势利导,给出选用酸和碳酸盐反应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的诸多优点。学生顿悟,感到在瓶颈处找到了出口。还未等学生松口气,老师又提出新的探究问题:所有的酸和碳酸盐都能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吗?选择酸和碳酸盐还有没有特殊要求呢?
探究活动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理想的化学反应
老师给出三组实验药品:
第一组:碳酸钠粉末+稀盐酸反应
第二组:块状石灰石+稀盐酸反应
第三组:块状石灰石+稀硫酸反应
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完成分组实验后,分享交流实验过程、现象,并讨论得出结论。选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为:第二组:块状石灰石+稀盐酸反应。正确书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探究活动三: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属于固体+液体不加热制取气体的反应,所以应选用固体+液体不加热型发生装置。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应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常规装置学生通过讨论可以轻松搞定,为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方面的核心素养,我们将该活动设计为:在书上的实验装置上稍作手脚,从实现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和实现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两个思考角度,分学习小组讨论思考、自行设计方案改进实验装置。
通过探究活动三,学生从以下两个方向思考,设计出多套改进的实验装置,分享交流,相互评价装置的可行性、简便性以及优缺点,并进行实验验证或是择优进行分组实验。
方向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寻找代用品。用输液瓶代替锥形瓶,输液管代替导管,注射器代替分液漏斗,组装成一套能控制液体滴加速率的装置。
方向二、利用废旧实验仪器,再利用,节约资源。利用底部有破损的试管与广口瓶组合,通过固液分离来实现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通过这些探究性实验导学活动元,学生不断质疑、思考、分析、交流,并进行实验验证,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探究性实验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了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构建化学模型、掌握化学技能,启发学生缜密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在探究实验上的创新设计,考虑环保、提倡节约、废物再利用、有社会责任的担当;实验的可操作性、有效性,有学生自我的实践创新性。体现了发展核心素养中,学生在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两个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落实,健康的学习、健康生活。
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通过设计源于生活的问题出发,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能更好地运用书本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生活事物中学习和理解化学。可通过以生活化的问题群设计导学策略,来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以生活化问题群设计导学策略,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生活化问题群设计:是指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以设计源于生活的问题群出发,精心设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理解化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应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化问题群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以生活常见的事例引入新课教学。科学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大量生活实例,引入化学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并从中引出学习课题,从而将枯燥的学科知识与丰富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为学生形成知识的建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实现对知识的高阶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粗略记忆。
以二氧化碳性质为例:导入:以雪碧透心凉齐分享的广告导入
学生对可乐、雪碧这些饮料非常熟悉,也知道打开瓶盖会产生气泡,由此提出问题:产生的气泡是什么气体?进而完成问题式导入课题,直接将带胶塞的导管塞入雪碧瓶,震荡瓶身,产生气泡,气体沿导管进入澄清石灰石中,发现变浑浊,说明可乐、雪碧产生的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看到这一神奇的现象时学生是十分兴奋的,对其中的化学原理非常好奇,接着顺理成章地引入了当堂课的主题,又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化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现象的背后所隐含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将我们所熟知的生活现象,转化为具有表征性的化学问题,并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例如: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放热现象,我们设计让学生去研究:旺旺雪饼中干燥剂的成分和作用,并实践验证其作用,同时,也提供另外一些实例让学生对比研究,在月饼中的食品干燥剂作用是否相同,它和暖宝宝的成分和原理一致吗?再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讲到石灰浆抹墙,其变硬的成分是碳酸钙,如何验证?马上利用手上器材,就地取材从墙上刮下墙石灰,马上设计 实验进行验证,学生兴趣非常高对实验过程印象深刻。
通过生活和实际的结合,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3.开发利用生活资源,延伸课堂教学。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课堂与实践有机联系起来,不脱离实际。
在自然界的水这一教学过程中,学习了水资源的污染和保护以及自来水厂的生产过程,我们设计让学生去调查成都市府南河水,了解生活中的水体污染、参观自来水厂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了净水原理之后,自制简易净水器,学生们的热情和参与度都非常高。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引导学生采集颜色鲜艳的花朵,制成酸碱指示剂,这些课外活动的拓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科知识面,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更为未来走向社会、参与社会建设,奠定科学创新的基础。
在以上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导学策略,更明确在学习过程中的 "问题解决指向",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基本方法为核心,同时更有"学科思维指向",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源于生活的问题群出发,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能更好地运用书本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生活事物中学习和理解化学,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化学的作用,体验化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蔡铁权,姜旭英,胡玫.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3,73,226
[2]章志光.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18
[3]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 [J].教育科学研究,2014.3
[4]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的研究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