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留住“言意共舞”的唯美瞬间 ──从《与象共舞》看语言文字运用
【作者】 张云峰
【机构】 浙江省海宁市南苑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中就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语言文字运用"在当下的语文课堂里,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如何让"语言文字运用"水到渠成、更具语文的味道是笔者在人教版五下《与象共舞》的课堂中力图体现的。
瞬间一:导学"舞之蹈之",人与象共舞
【课堂重现】
1. 出示:表演的尾声,也是最高潮,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场地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2. 师:请你读读这句话,如果让你把这段话读成一个词,你会读成哪一个?
3. 理解"舞之蹈之"
(1)自己说说词的理解
(2)《诗·大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再次理解"舞之蹈之",指名从原句中读出欢乐。
4. 出示:人们舞之,大象( );人们蹈之,大象( );大象舞之,人们( );大象蹈之,人们( )。
5. 指名读、师生对读。
6. 找出大象"舞之蹈之"的句子。
7. 出示: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
8. 自由读句子,圈出表示大象动作的词,想一想,从这些词中,你能读出大象跳舞的样子吗?
9. 出示:大象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人们( );大象们踮脚抬腿,人们( );大象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人们( );大象们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人们( )。
10. 指名读,师跟一生对读,读出舞动的感觉和韵律。
【评析】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上述的环节显然是精教的,之所以在此处精教,是因为教师注意到本课用表示大象动作的词来写出人与象的和谐这一语言现象。张志公老先生认为"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要统一","要统一起来,把语言文字讲清楚,从而理解思想内容,懂得了思想内容,又去领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以"舞之蹈之"为例,力求起到以一带篇的效果。首先调动学生已有认知建立对词的初步理解,然后追根溯源补充古文加深对词本义的理解,随即回到课文的朗读中提升"舞之蹈之"的内涵。而上述两处朗读训练,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调动学生主动创造的欲望,将文中大象与人的共同舞蹈的场景进行丰盈和完善。学生在填读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语言,又增加了情味,人与象在那一刻已经融为一体了。而"圈出表示大象动作的词,想一想,从这些词中,你能读出大象跳舞的样子吗?"则是一种方法的引领,为下一步学生自己抓动词学习打下基础。
瞬间二:自学范式语言,生与象共舞
【课堂重现】
1. 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的1至4自然段,划出每段中最能体现人与象和和谐相处的一个句子,圈出描写大象动作的词。
(2)小组内说说体会,选出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2. 学生交流从句中的动词体会泰国人与象一起生活的和谐:
摇一摇
冲锋陷阵 攻城守垒 做工服役
拍到 喷到
慢慢地走 小心翼翼地寻找 轻轻地抚弄
【评析】
这一环节是以小组学习任务单为抓手而展开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环节。学生利用本节课习得的阅读方法继续从描写大象动作的词中去感悟人与象的和谐相处。由于本课开始老师对"动词体悟和谐"进行引领,因此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学习有的放矢,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体现人与象和谐相处的句子,并抓住表示大象动作的词感受人与象的和谐。有的认为:"摇一摇"写出了象在和人打招呼,和人一点距离也没有;有的认为:"冲锋陷阵、攻城守垒、做工服役"不仅写出了大象与他们一起并肩战斗,还写出了大象与他们亲密无间的友情,他们的心早已和大象紧紧连在一起;有的则认为:"慢慢地走、小心翼翼地寻找、轻轻地抚弄"写出了大象会体贴人、会关心人,就像人的朋友和亲人一样。而此时,学生的感悟融入其中,感悟到的已是一种人与象和谐地生活,这时的感悟其实已经是学生自己和象在一起和谐生活了。
瞬间三:模仿文本语言,言与意共舞
【课堂重现】
1. 播放泰国人与象之间生活的图片,再次感受和谐的画面。
2. 练笔:最休闲的事是在大象身上休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上合适的表示大象动作的词)
3. 交流、点评。
【评析】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因此,本课安排了足够让学生练习、教师讲评小练笔的时间。此处练笔的设计旨在进行紧扣语言现象精准模仿,高效提升语言能力。本文的一大结构特点便是总分段式,于是小练笔也是以总分段式的形式出现,有意识的将这一较机械的概念自然地让学生感受体会。而让学生用合适的表示大象动作的词来写人在大象身上休息的画面,则给了学生一个平台和梯度,让学生有话说,而且知道怎么说。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随即进行点评,对学生练笔中用得较好的动词加以点评和强化。这样,学生在有情味的过程中习得了文章的语言,整篇课文的语言现象的挖掘和训练也就水到渠成了。
瞬间一:导学"舞之蹈之",人与象共舞
【课堂重现】
1. 出示:表演的尾声,也是最高潮,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场地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2. 师:请你读读这句话,如果让你把这段话读成一个词,你会读成哪一个?
3. 理解"舞之蹈之"
(1)自己说说词的理解
(2)《诗·大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再次理解"舞之蹈之",指名从原句中读出欢乐。
4. 出示:人们舞之,大象( );人们蹈之,大象( );大象舞之,人们( );大象蹈之,人们( )。
5. 指名读、师生对读。
6. 找出大象"舞之蹈之"的句子。
7. 出示: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
8. 自由读句子,圈出表示大象动作的词,想一想,从这些词中,你能读出大象跳舞的样子吗?
9. 出示:大象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人们( );大象们踮脚抬腿,人们( );大象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人们( );大象们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人们( )。
10. 指名读,师跟一生对读,读出舞动的感觉和韵律。
【评析】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上述的环节显然是精教的,之所以在此处精教,是因为教师注意到本课用表示大象动作的词来写出人与象的和谐这一语言现象。张志公老先生认为"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要统一","要统一起来,把语言文字讲清楚,从而理解思想内容,懂得了思想内容,又去领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以"舞之蹈之"为例,力求起到以一带篇的效果。首先调动学生已有认知建立对词的初步理解,然后追根溯源补充古文加深对词本义的理解,随即回到课文的朗读中提升"舞之蹈之"的内涵。而上述两处朗读训练,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调动学生主动创造的欲望,将文中大象与人的共同舞蹈的场景进行丰盈和完善。学生在填读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语言,又增加了情味,人与象在那一刻已经融为一体了。而"圈出表示大象动作的词,想一想,从这些词中,你能读出大象跳舞的样子吗?"则是一种方法的引领,为下一步学生自己抓动词学习打下基础。
瞬间二:自学范式语言,生与象共舞
【课堂重现】
1. 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的1至4自然段,划出每段中最能体现人与象和和谐相处的一个句子,圈出描写大象动作的词。
(2)小组内说说体会,选出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2. 学生交流从句中的动词体会泰国人与象一起生活的和谐:
摇一摇
冲锋陷阵 攻城守垒 做工服役
拍到 喷到
慢慢地走 小心翼翼地寻找 轻轻地抚弄
【评析】
这一环节是以小组学习任务单为抓手而展开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环节。学生利用本节课习得的阅读方法继续从描写大象动作的词中去感悟人与象的和谐相处。由于本课开始老师对"动词体悟和谐"进行引领,因此学生在这一环节的学习有的放矢,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体现人与象和谐相处的句子,并抓住表示大象动作的词感受人与象的和谐。有的认为:"摇一摇"写出了象在和人打招呼,和人一点距离也没有;有的认为:"冲锋陷阵、攻城守垒、做工服役"不仅写出了大象与他们一起并肩战斗,还写出了大象与他们亲密无间的友情,他们的心早已和大象紧紧连在一起;有的则认为:"慢慢地走、小心翼翼地寻找、轻轻地抚弄"写出了大象会体贴人、会关心人,就像人的朋友和亲人一样。而此时,学生的感悟融入其中,感悟到的已是一种人与象和谐地生活,这时的感悟其实已经是学生自己和象在一起和谐生活了。
瞬间三:模仿文本语言,言与意共舞
【课堂重现】
1. 播放泰国人与象之间生活的图片,再次感受和谐的画面。
2. 练笔:最休闲的事是在大象身上休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上合适的表示大象动作的词)
3. 交流、点评。
【评析】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因此,本课安排了足够让学生练习、教师讲评小练笔的时间。此处练笔的设计旨在进行紧扣语言现象精准模仿,高效提升语言能力。本文的一大结构特点便是总分段式,于是小练笔也是以总分段式的形式出现,有意识的将这一较机械的概念自然地让学生感受体会。而让学生用合适的表示大象动作的词来写人在大象身上休息的画面,则给了学生一个平台和梯度,让学生有话说,而且知道怎么说。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随即进行点评,对学生练笔中用得较好的动词加以点评和强化。这样,学生在有情味的过程中习得了文章的语言,整篇课文的语言现象的挖掘和训练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