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物理课堂教学“六忌”

【作者】 李洪君

【机构】 永兴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由于物理学的实践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物理教学本应是愉教乐学,学教并进的,同时也是其他学科与之无法比拟的。但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物理难“教”难“学”,似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困扰着广大师生,制约着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要扭转物理教学这种滞后物理学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局面,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体会和教改实践,认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突出“五忌”:
  一、忌主观臆断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规律都是从模拟自然现象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多做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概念,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宋代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绝知此事要躬行。”他说,要获得知识,仅靠书本上的知识不够的,还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把知与行、脑与手结合起来。
  作为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大概”、“差不多”、“估计”等等这些词是不应出现在物理中的。自己亲手所做的实验往往印象是比较深的。通常人们往往认为触电是与电势有关的。如果亲自做过人体带电的实验,发现人体带上几十万伏的电势也不会触电,从而知道触电是由于有电流通过人体而发生的。
  不依据实验,只凭主观臆断去学物理知识,这些知识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学们必然觉得这些物理概念与物理知识非常空洞与抽象,必然会觉得物理难学。
  二、忌喧宾夺“主”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的工作、教师的职业,突出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强调教师的“教”,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现代教学观从辩证唯物主义出发,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组成的对立统一体,“学”是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是为了学,“教学”即“教师教学生学”,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学”是内因,“教”是外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教材、教学手段等对学生来说都是客体、媒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一切活动要围绕学生的“学”展开。教师要有“服务”意识,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导航者,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切忌目中无“人”,喧宾夺“主”。要由过去在课堂上的独奏者转变为与学生同台的伴奏者,由“主演”转变为“导演”,由“讲师”转变为“导师”,由“一言堂”转变为“群言堂”。真正把学生推向教学阵地的前沿,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着力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上做文章、下功夫。要认真研究和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教师要善于设疑、激疑,鼓励学生质疑、释疑,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指导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知识,而非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使之被动接受知识。
  三、忌张冠李戴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它的规律性很强,单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物理的,一定要勤于思考,增加理解,掌握其规律。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思考的重要性。
  物理学习切忌张冠李戴。不注意规律的应用范围和条件,拿起题目就去“套公式、套类型”、“依葫芦画瓢”,结果往往要出错。做物理题目要想到它的物理过程,不能把物理题当作数学题去解。  因此,解物理习题,一定要分析物理过程,掌握其中的规律,从而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切不可忽视了过程而去生搬硬套公式解题。
  四、忌脱离实际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生产实际是物理学大厦的根基。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也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经过思维加工再形成理性认识,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并经过与实践相结合而形成能力。生活、生产中的物理现象极为丰富。新《物理教学大纲》强调“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新《物理课程标准》确立的课程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缺乏对生活、生产实际的研究和挖掘,不是照本宣科,就是所列现象与学生熟悉的实际相去甚远,学生感到茫然、也致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认识不充分,意义认识不深刻,纯粹为“考”而学。脱离实际是物理教学之大忌。物理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认识物理学科的特点,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研究学生对生活、生产实际了解的状况,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组织和引导学生列举、讨论物理现象,透视、揭示物理规律,归纳总结物理知识,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教育,以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激发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初步基础。
  五、忌模糊不清
  各种物理规律总是寓于力学、运动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之中,它们联系密切又千变万化。因此,学习物理除了要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外,也要学会总结,提纲挈领,把“厚书”变“薄”,又要学会能举一反三,联系到与之相联系的知识,会将“薄书”变“厚”。这样,将知识系统化,纲领化,就如同鱼网一样,收的拢,撒得开,张网撒一片,收网几条线。物理知识必然既然有序,条理分明。
  物理学习最忌讳的就是对所学的知识一切都模糊不清,各知识点混淆在一起,变成了一锅粥糊。遇到题目,觉得是这个知识点的,又觉得是那个知识点的,分不清楚,左右为难。现在有些同学觉得拿起题目无从下手,我想大概就在于不善小结,各知识点模糊不清的缘故吧。
  六、忌信息饱和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获取信息并加工处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个个问题,并通过自主思考、合作研究,不断地解决问题,又在不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深入研究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深化和丰富。而实际上由于多种原因,致使学生从幼儿园、小学到初高中,再到大学,问题意识越来越差,常常听命于教师,信奉于课本,由一个个的“问号”变成“逗号”、“句号”,以至于成为“感叹号”。
  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问问题,并不是没有问题。其实“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学生一方面是不敢问,更多的是没有发现问题,不善于发现问题。这里有一个信息饱和问题。不少教师认为,课堂上讲得越细越好,越多越好,唯恐学生听不懂,唯恐知识有遗漏,可谓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滴水不漏,重点难点讲深讲透,甚至讲烂讲化,还要求学生当堂消化,当堂解决问题。提问方式也是“老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模式,师生之间信息是单向传递。有的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理解为启发式教学。殊不知,这样把问题全讲清了,讲完了,学生全听“懂”了,还有什么问题可思考,有什么问题可提问?学生也习惯于听“懂”完事,而不去也无暇去深入思考,更谈不上有所发现。因此,课堂教学要留有余地,有些问题点到为止,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研究。教师不要越俎代疱,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更不能代替学生思维。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敢于提问的勇气。只有学生主动猎取的知识才是具有活力和价值的知识,也才是“一劳永逸”的知识,并可在将来创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