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举隅

【作者】 廖全胜

【机构】 水月岩初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人类心理活动,它是学习之母,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学习活动,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作为教师,全面掌握并灵活运用准确的阅读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初步总结几种阅读教学方法如后。
        一、整体感悟法
        (一)引导学生明确了解:文本是谁写的,什么时间写的,在哪里写的,为什么写,写的是什么内容,用什么方式写的,写得怎么样。
        (二)促成原始感悟
        原始感悟指的是学生在初步熟悉读物的内容之后,随之而生的一种原始感觉,这种原始感悟给学生装带来一种阅读的乐趣。教师应十分重视和尊重学生的原始感悟。为了促成原始感悟,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启发学生形成和捕捉自己原始感悟的问题,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        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这篇文章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是什么?读过文本之后,你最大的收获或最大的疑惑是什么?读物和你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有什么联系?读物与你所了解的社会现实、所体验过的生活况味有什么异同?等等。
        (三)从初感发展到评说
        整体感悟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最初感觉上,因为这种初感还带有相当的直觉性、表层性和不确定性。学生装们的初感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形成相互游离状态。有效形的整体感悟应当起于整体直觉,忠于整体评说。在评说阶段,读者应当尽力从读物中退步抽身,与读物拉开适度的距离,以冷静的头脑支思考和概括读物的内容意义和表达形式,形成自己对读物的独特见解和体验。
        二、提问对话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过程。教师的提问在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架起一道通道。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所提问题应当具有适当的难度
        教师应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已知已学”,所提问题应当介于学生的“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并且使学生意识到二者之间的矛盾与联系。有质量的的问题应该使学生装既感觉到压力,又让他们跃跃欲试,有自行解决的兴趣和信心。
        (二)所提提问题应当有具体的针对性
        问题的问答将产生怎样的效应,教师应当心里有数。教师需要考虑到问题的覆盖面和问题对象的辐射面,不能总是提问少数的几个学生,也不能提过难或过易的问题。
        (三)所提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质量高的问题有助于展开争论,成为学生持续讨论和不断争论的原动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够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做连续的活动。
        (四)对学生的应答给予及时的反馈
        教师对于学生应答的态度关系着班级学习的氛围和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对于勇于回答的学生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和怯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应给予真诚的鼓励。
        (五)不要让学生装处于连续“被追问”状态
        连续追问会使学生忙于寻章摘句,被动地应对教师的提问,而不能主动、连贯、深入地思索。
        三、言语分析法
        (一)什么语言分析法
        言语分析法建立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语言、修辞、逻辑、心理、语境、语体等相关知识和方法,对文本的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等言语单位进行语用分析,旨在说明写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言语形式区表达这些内容。
        (二)言语分析法的具体方法
        1、圈点评注法。
        2、语感笔记法。
        3、佳句模写法。
        四、诵读涵泳法
        (一)育读法.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读者在诵读时会自觉地发现自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贴切”或“不贴切”,体验得“对味”或“不对味”。诵读本身就是一个追综作者的创作动机、创作情状的过程,是对于作品的再理解和再创造。
        (二)涵泳法.要使学生明白读书时只有虚心定气,才能密察其义。心浮气燥的心态是与沉浸、涵泳无缘的。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拥有一段安静的默识心通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把课堂时间占得满满的。
        五、文学鉴赏法
        文学作品是文学创作成果的标志。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提示作家在写作一篇美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必将有助于学生装相应的审美意识系统。一般地说文学鉴赏大致有感知、得意、共鸣和延留等阶段。
        感知,是文学鉴赏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读者要依靠自己的感知心理机能,把文学作品用语言符号所描述的间接形象,清晰地显现在自己的脑海里。
        得意,是文学鉴赏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读者主要是通过与作者的反复的、连续的“对话”,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填充作品中的“空白点”,还原和生发作品的意义,领会作品所包含的生活的、历史的、哲理的多种意蕴。
        共鸣,是文学鉴赏的高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读者的情感体验达到高峰。从读者开始阅读之时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情感的涌动。在感言成像和知意喻理的活动中,情感始终参与其中,共鸣状态的产生,一方面说明作品本身具有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也说明读者自身具有某些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
        总之,教虽无定法,但教需得法,我们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在实践中要深入贯彻新课改的精神,不断地总结、创作、寻求准确、恰当地阅读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