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有效提问,激活数学课堂
【作者】 陈 娟
【机构】 东坎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个环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课堂提问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提问同其他教学行为一样,有自己独有的规律、功能和特点,为广大教师广泛应用。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遵守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中,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问要“量身定做”、提问要“量才而问”。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在课堂提问中,我对学生答错问题的情况因势利导,让其他学生帮助纠错,这样又增加了其他层次学生的学习机会。同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评估,我也要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当学生作出圆满的、富有创造性的、有独到见解的回答时,我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于质量不高的回答则用“好的”、“嗯”、“是吗”等词语来表明还不完全正确,尚有讨论的余地;对不能作出答案或回答有错误的,我则投出期待的眼神,说:“请先坐下,听听别人的意见,好吗?”其他同学回答后,再次请前者重复一遍,大家加深印象。这样做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面向全班同学大胆地答问,增强了他们主动参与的自信心。
二、精问巧问 ,注意提问的数量
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有两位老师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
我们只有认真钻研,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才能使学生积极探讨知识的源泉,自掘知识的宝藏;才能把学生带入到思潮如海的新境界,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艺术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我们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记得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我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我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我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
四、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提问
小学生具有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来激发学生想探究问题的欲望。如果我们能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有效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个究竟,想问个为什么?这样既营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不向老师提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而不敢问。因此,我们应尽力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为学生的提问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勤于思维,敢于提问。课堂上我们可以允许学生不举手就站起来发言、插话。我们应尽力在每一细微处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遵守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中,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问要“量身定做”、提问要“量才而问”。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在课堂提问中,我对学生答错问题的情况因势利导,让其他学生帮助纠错,这样又增加了其他层次学生的学习机会。同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评估,我也要在情感激励上给予分层对待,当学生作出圆满的、富有创造性的、有独到见解的回答时,我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于质量不高的回答则用“好的”、“嗯”、“是吗”等词语来表明还不完全正确,尚有讨论的余地;对不能作出答案或回答有错误的,我则投出期待的眼神,说:“请先坐下,听听别人的意见,好吗?”其他同学回答后,再次请前者重复一遍,大家加深印象。这样做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面向全班同学大胆地答问,增强了他们主动参与的自信心。
二、精问巧问 ,注意提问的数量
教师的提问如连珠炮似地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尽管有的问题设计的还比较好,但由于太密集太频繁,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当然不佳。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有两位老师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甲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乙教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梯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梯形面积又怎样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还要除以2?
比较之下,前者的问题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个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教师问得精、问得巧,学生想得深、想得准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设计显得杂乱、琐碎、过于直白,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和总结。
我们只有认真钻研,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才能使学生积极探讨知识的源泉,自掘知识的宝藏;才能把学生带入到思潮如海的新境界,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艺术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要注意提问的语言,做到精确准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我们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记得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时,我在出示了“小卡车、小轿车、大客车”及各有多少辆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时第一个发言的学生提出“谁比谁多多少辆?”紧接着,其他同学受到启发也提出了“还有谁比谁多多少辆?”、“谁比谁少多少辆?”等一大串问题。显然学生的回答不是我所期望的,但根本问题却是我的提问不够精确和准确所造成的。
四、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提问
小学生具有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来激发学生想探究问题的欲望。如果我们能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有效问题情境,使学生想探个究竟,想问个为什么?这样既营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不向老师提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而不敢问。因此,我们应尽力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为学生的提问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勤于思维,敢于提问。课堂上我们可以允许学生不举手就站起来发言、插话。我们应尽力在每一细微处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