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改中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作者】 李树林
【机构】 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春风给教育事来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新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信息技术的实施,又给新课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其和数学课堂的整合为数学教学的效果提高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整合 小学数学
作为三大支柱的数学,在新课改中越来越受到传统教学的制约,如何改变这一问题是数学教师协同信息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教学,更要应用于教学,使之既能增加教学效果,又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知道,教学内容是繁多的,信息技术手段更是不断更新的,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作用是巨大的。它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成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过程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普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以更好地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上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现代化,由于观念陈旧落后、理论水平不高、惰性思想意识的影响、客观条件的制约等,使许多人出现了种种迷惘和困惑,无从下手、无所应对、无法应用。尤其是在数学课程中许多方面的知识都跟信息技术有重大的关联,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就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问题作以探讨,以便提高我们的认识,改变我们的思想,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们教学现代化的早日实现。下面是笔者关于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思考,仅供参考,若有欠缺,敬请同任批评指正。
一、 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的影响
1、改变了数学及研究方法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算法的引入,程序中引入数学语言、方法、思想),形成了作为高新技术的核心成分和工具库的数学技术;科学计算、理论分析、科学实验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计算科学向数学提出了有挑战性的大量问题,也为数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手段。“数学实验”在数学研究中成为重要的方法。
2、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从单一的复式(对课本内容以及教师所讲授内容的重复)学习变为实验性、探究性、发现性、交互式(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学习。
3、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
“超文本”( 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①的学习资源组合;丰富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强调实践、操作和探究行为,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合作交流、情感体验的“活动式教学”将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诸如远程培训,网络教学,网络交流,多媒体(MultipleMedia)②教学等等。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定位
首先它是一种认知工具,构建并提供“多元联系表示”的学习环境。所谓多元化是指信息的多元化和知识的多元化。
其次要有一定的使用原则:
1、必要性: 信息技术应为数学的学与教服务。
2、平衡性:多方面负责任地使用技术,与其他学习工具的平衡。
3、实践性: 强调学生动手操作(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实用性: 技术的简单、方便和使用。
5、广泛性: 所有学生都使用技术;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技术工具。
三、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1、确定最终的目标:
整合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而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2、具体的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中各因素的地位和相互作用方式的转变:
学生为主体,他们是数学意义建构者;
教师为主体,因为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材到教学内容的转变,这是数学意义建构对象。
媒体是认知工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3、确定学生的学习任务:
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提供挑战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假设和猜想,再作验证,并落实在推理证明上——“多元联系表示”的学习环境。
4、把握好各种方法间的平衡:
把握好纸笔运算、推理、作图与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使用之间的平衡。
5、运用数学实验:
积极开展“数学实验”,这样才能够处理好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开展探究活动。
总之,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课程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尤其是新课改中越来越突出。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在数学教学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与手段来提高我们教学的水平与效率也成为必然。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整合 小学数学
作为三大支柱的数学,在新课改中越来越受到传统教学的制约,如何改变这一问题是数学教师协同信息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教学,更要应用于教学,使之既能增加教学效果,又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知道,教学内容是繁多的,信息技术手段更是不断更新的,因此,“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作用是巨大的。它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成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过程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普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以更好地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上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现代化,由于观念陈旧落后、理论水平不高、惰性思想意识的影响、客观条件的制约等,使许多人出现了种种迷惘和困惑,无从下手、无所应对、无法应用。尤其是在数学课程中许多方面的知识都跟信息技术有重大的关联,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就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问题作以探讨,以便提高我们的认识,改变我们的思想,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们教学现代化的早日实现。下面是笔者关于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思考,仅供参考,若有欠缺,敬请同任批评指正。
一、 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的影响
1、改变了数学及研究方法
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算法的引入,程序中引入数学语言、方法、思想),形成了作为高新技术的核心成分和工具库的数学技术;科学计算、理论分析、科学实验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计算科学向数学提出了有挑战性的大量问题,也为数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手段。“数学实验”在数学研究中成为重要的方法。
2、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从单一的复式(对课本内容以及教师所讲授内容的重复)学习变为实验性、探究性、发现性、交互式(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学习。
3、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
“超文本”( 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①的学习资源组合;丰富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强调实践、操作和探究行为,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合作交流、情感体验的“活动式教学”将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诸如远程培训,网络教学,网络交流,多媒体(MultipleMedia)②教学等等。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定位
首先它是一种认知工具,构建并提供“多元联系表示”的学习环境。所谓多元化是指信息的多元化和知识的多元化。
其次要有一定的使用原则:
1、必要性: 信息技术应为数学的学与教服务。
2、平衡性:多方面负责任地使用技术,与其他学习工具的平衡。
3、实践性: 强调学生动手操作(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实用性: 技术的简单、方便和使用。
5、广泛性: 所有学生都使用技术;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技术工具。
三、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1、确定最终的目标:
整合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而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2、具体的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中各因素的地位和相互作用方式的转变:
学生为主体,他们是数学意义建构者;
教师为主体,因为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材到教学内容的转变,这是数学意义建构对象。
媒体是认知工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3、确定学生的学习任务:
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提供挑战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假设和猜想,再作验证,并落实在推理证明上——“多元联系表示”的学习环境。
4、把握好各种方法间的平衡:
把握好纸笔运算、推理、作图与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使用之间的平衡。
5、运用数学实验:
积极开展“数学实验”,这样才能够处理好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开展探究活动。
总之,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课程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尤其是新课改中越来越突出。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在数学教学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信息技术所发挥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与手段来提高我们教学的水平与效率也成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