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作者】 杨 东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课题,为落实教育的“三个面向”注入了活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作有效地探索与实践: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加强学生的“发现学习”;注意教学中的对比与总结;及时评价。通过上述探索与实践,为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融知识性和技能性为一体的基础性学科教育。在信息化进程迅猛推进的今天,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学中所占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教什么怎样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些都是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作了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探索与实践。
1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教学。恰当的教学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可分为:信息采集式任务、信息处理式任务和综合型任务。在因特网教学中,部分网络的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因特网直接获取。如Internet的历史、什么叫宽带,TCP/IP协议是指什么等等。这样的任务是信息采集式任务,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并通过所获得的信息学习相关知识。让学生在Word中制作一个通讯录,或是在Excel电子表格中将考试成绩进行统计,这些都属于信息处理式任务。在布置信息处理式任务时可根据情况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素材,如在学生掌握了电子表格数据输入的基本方法后,直接给学生提供没作统计的考试成绩表等。综合型任务一般放在一个内容的教学结束时,作为检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手段。例如,让学生将通过各种渠道所获得的关于“动画发展史”的知识制作成演示文稿。这个任务中既包含了信息的采集,如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关于“动画发展史”的知识,也包含了信息的处理,如将所获得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内容插入新建立的演示文稿中。这样综合型的任务可以将原先学过的许多知识联系在一起,既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增强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由于基础和条件的不同,学生学习和操作电脑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像我们学校有些学生在进校前已学过一段时间,对基本的操作已掌握一些;有些学生连电脑也没摸过,根本不会用鼠标,开、关机也不会;还有些学生只会游戏,对基本操作却不是很清楚。这些差异给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学设计若缺乏周密地考虑,就会使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进而失去上课的兴趣;或是让没基础的学生“吃不了”,由此失去信心。
面对学生的差异,任课教师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地尊重每一位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励和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扩展与提高。多年的实践证明,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一条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措施。
3加强学生的“发现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按照老师教的步骤依次完成任务,而是启发学生通过探索掌握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尤其要加强发现学习。传统教育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则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中归纳出结论,并用其来解决新问题。它强调的是对问题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
那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我们应怎样让学生发现学习呢例如,在Excel的教学过程中,函数运算为教学难点之一,我们可以以一份成绩表为例,提出问题:如何得到第一个人的成绩,学生会采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迅速得出结论,推出求和的第一种方法,即使用传统方式,将求和的项依次累加得到结论。之后,再提出问题:若这份成绩表中数据项较多,如有20项,要将这20项进行累加,采用刚才的方法是否太繁锁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找到工具栏中熟悉的内容“∑”求和,完成操作,此时得到求和的第二种方法。当学生掌握了第二种方法之后,及时指出,在Excel中提供了许多现成的函数供我们使用,这些函数就放在“f(x)”中,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得到第三种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并非让学生“接受学习”,而是启发学生不断地探究、发现,从各种特殊事物中归纳出方法与结论,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
4注意教学中的对比与总结
教学中采用对比,可以增强教学内容间横向及纵向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较大程度地提高学习的成效。
很多软件的使用方式都具有共性。在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操作中,这种共性则更为突出。针对共性,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软件间完成相似任务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从而实现教学目的。例如在学生掌握了Word中图片、文字的插入方法后,在PowerPoint的教学中就可让学生对比Word中的相应操作自己探索并掌握方法,在FrontPage中的类似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在完成同一任务的过程中,针对采用方式的不同,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巩固知识。例如在Excel电子报表的统计过程中,对于一个统计任务的完成,我们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根据情况的不同,我们什么时候采用哪种方法较为合适,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对比而得到结论。
5及时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最终为教学的改进、完善与下一步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不同及时地作出评价是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评价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还应针对教师自己。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通常体现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任务的大小,让学生单独完成或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查看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并进行记录,记录的情况可以包括:哪些学生完成较快、哪些学生采用方法较好、哪些学生具有独创性等等。这些原始记录应及时地反馈和激励学生,也可用作挑选学生进行操作演示的条件。同时,记录下的内容,在帮助我们了解学生掌握程度的同时,可以作为评价本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为我们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帮助。
21世纪的教育,将在因特网的广泛运用下发生巨大的变革,作为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目前面临很多的课题与方法需要努力去实践和探索,只有及时地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拓展、充实自己的知识领域,积极地投身教学研究和实践,才能在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融知识性和技能性为一体的基础性学科教育。在信息化进程迅猛推进的今天,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学中所占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教什么怎样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些都是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急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作了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探索与实践。
1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教学。恰当的教学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可分为:信息采集式任务、信息处理式任务和综合型任务。在因特网教学中,部分网络的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因特网直接获取。如Internet的历史、什么叫宽带,TCP/IP协议是指什么等等。这样的任务是信息采集式任务,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并通过所获得的信息学习相关知识。让学生在Word中制作一个通讯录,或是在Excel电子表格中将考试成绩进行统计,这些都属于信息处理式任务。在布置信息处理式任务时可根据情况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素材,如在学生掌握了电子表格数据输入的基本方法后,直接给学生提供没作统计的考试成绩表等。综合型任务一般放在一个内容的教学结束时,作为检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手段。例如,让学生将通过各种渠道所获得的关于“动画发展史”的知识制作成演示文稿。这个任务中既包含了信息的采集,如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关于“动画发展史”的知识,也包含了信息的处理,如将所获得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内容插入新建立的演示文稿中。这样综合型的任务可以将原先学过的许多知识联系在一起,既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增强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由于基础和条件的不同,学生学习和操作电脑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像我们学校有些学生在进校前已学过一段时间,对基本的操作已掌握一些;有些学生连电脑也没摸过,根本不会用鼠标,开、关机也不会;还有些学生只会游戏,对基本操作却不是很清楚。这些差异给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教学设计若缺乏周密地考虑,就会使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进而失去上课的兴趣;或是让没基础的学生“吃不了”,由此失去信心。
面对学生的差异,任课教师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地尊重每一位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励和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扩展与提高。多年的实践证明,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一条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措施。
3加强学生的“发现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按照老师教的步骤依次完成任务,而是启发学生通过探索掌握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尤其要加强发现学习。传统教育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则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中归纳出结论,并用其来解决新问题。它强调的是对问题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
那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我们应怎样让学生发现学习呢例如,在Excel的教学过程中,函数运算为教学难点之一,我们可以以一份成绩表为例,提出问题:如何得到第一个人的成绩,学生会采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迅速得出结论,推出求和的第一种方法,即使用传统方式,将求和的项依次累加得到结论。之后,再提出问题:若这份成绩表中数据项较多,如有20项,要将这20项进行累加,采用刚才的方法是否太繁锁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找到工具栏中熟悉的内容“∑”求和,完成操作,此时得到求和的第二种方法。当学生掌握了第二种方法之后,及时指出,在Excel中提供了许多现成的函数供我们使用,这些函数就放在“f(x)”中,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得到第三种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并非让学生“接受学习”,而是启发学生不断地探究、发现,从各种特殊事物中归纳出方法与结论,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
4注意教学中的对比与总结
教学中采用对比,可以增强教学内容间横向及纵向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较大程度地提高学习的成效。
很多软件的使用方式都具有共性。在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操作中,这种共性则更为突出。针对共性,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软件间完成相似任务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从而实现教学目的。例如在学生掌握了Word中图片、文字的插入方法后,在PowerPoint的教学中就可让学生对比Word中的相应操作自己探索并掌握方法,在FrontPage中的类似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在完成同一任务的过程中,针对采用方式的不同,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巩固知识。例如在Excel电子报表的统计过程中,对于一个统计任务的完成,我们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根据情况的不同,我们什么时候采用哪种方法较为合适,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对比而得到结论。
5及时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最终为教学的改进、完善与下一步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不同及时地作出评价是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评价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还应针对教师自己。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通常体现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任务的大小,让学生单独完成或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查看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并进行记录,记录的情况可以包括:哪些学生完成较快、哪些学生采用方法较好、哪些学生具有独创性等等。这些原始记录应及时地反馈和激励学生,也可用作挑选学生进行操作演示的条件。同时,记录下的内容,在帮助我们了解学生掌握程度的同时,可以作为评价本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为我们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帮助。
21世纪的教育,将在因特网的广泛运用下发生巨大的变革,作为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目前面临很多的课题与方法需要努力去实践和探索,只有及时地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拓展、充实自己的知识领域,积极地投身教学研究和实践,才能在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中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