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分门别类,方能有条不紊——关于“观察”与“实验”两类科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的研究
【作者】 周晶晶
【机构】 杭州市滨江区钱塘实验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正确投放对调动幼儿主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只有主动参与,才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此课题中,我们重点研究了大班的观察类科学活动和实验类科学活动的开展与材料投放情况,通过对两类科学活动材料分类投放进行案例研究,找到了解决材料投放“困境”的“解径”。
关键词:科学活动、操作材料、材料投放
一 、研究背景
(一)幼儿园科学活动的重要性
幼儿园科学活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重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学习的核心和主要方式。指导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用合理的材料探究科学现象,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记录能力;有利于明确实验的目的、步骤、过程,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有利于培养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使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思维清晰,表达清楚,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实验探究。
并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幼儿的科学活动是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
(二)科学活动中合理投放的必要性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正确投放对调动幼儿主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只有主动参与,才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思维的发展。幼儿科学活动以其操作性较强的特点体现了这一观点。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能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而且还在不断经历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对科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活动的主人,而这些都与活动材料的投放是有很大关系的。
(三)分类投放材料的急迫性
1、现状分析
当前一些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存在着材料选择不当和材料使用中不当的问题,影响了科学活动的开展和幼儿探究欲望的培养。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都为幼儿提供(适宜投放) 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认识材料,为幼儿提供不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意识及分科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实践活动中受教学计划及生活常规的限制,教师在物质材料的准备与投放、材料的质与量、投放的适宜性等方面显得较盲目。例如,有的老师认为科学活动就是要让幼儿有充足的材料可以探索操作,认为材料越多,活动就会越成功,结果使得幼儿在那么多的材料面前显得无从入手,活动秩序混乱,材料利用率低。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1)材料选择不当
a.操作材料选择不典型,缺乏针对性
b.操作材料存在安全、卫生问题
c.材料准备不足,不能满足幼儿探索需要
d.材料准备过多,分散幼儿注意干扰操作
(2)材料使用不当
a.材料摆放位置不当
b.材料呈现方式与时机不当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此课题中,我们将重点研究大班的观察类科学活动和实验类科学活动的开展与材料投放情况,通过具体案例的实施比较与归纳总结,以期找到解决材料投放“困境”的“解径”。
二、概念界定
观察类科学活动: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有预期目的的感知,幼儿园的观察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直接接触外界事物和现象,运用幼儿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器官)去感知事物、现象,获得具体印象,形成概念的一种教育形式,这是幼儿园进行科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实验类科学活动:在实验室或其他实验场所,把自然界的某些运动环节,以比较纯粹的方式再现出来,经观察、研究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实验验证。
合理分类材料:指在幼儿的科学活动前,教师能选择有针对性的,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发展认识能力的材料;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教师能在恰当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呈现材料,并引导幼儿运用材料开展探究活动;在幼儿的科学活动后,教师能进行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三、科学活动中合理使用材料的实践
我们在幼儿大班科学活动中,进行了材料投放的实践。幼儿园科学活动分为:观察、实验、测量、劳作、分类、信息交流、散步和采集、早期科学阅读、科学游戏。现根据课题要求重点研究大班观察、实验两种科学活动。
1. 材料的选择与投放要根据活动目标内容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根据科学教育目标、内容,选择安全卫生、一定数量的适合年龄特点的物质材料,并适宜投放、科学合理地使用材料,才能有效支持孩子的操作活动,维持孩子的科学探索兴趣。但通过对教师实际操作的观察,我们发现,教师在选择和投放.操作材料时与活动目标脱节,教师的选择往往注重材料的多样性,而忽视材料的目的性。
【案例一】大班观察类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轮子
材料准备:
1. 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积木若干。
2. 带有轮子的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 第一次探索活动,知道有轮子的东西会滚。
师:小朋友,你们身后的桌子上放着各种各样的玩具,请小朋友玩一玩这些玩具,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幼儿分散玩耍、探索,教师参与指导,请每位小朋友拿两个不一样的东西坐到位子上。
(幼儿操作实况记录:教师将有轮子的和没有轮子的玩具混在一起请幼儿探索,听到教师的指令后,幼儿漫无目的地玩起来。)
谈话:谁来告诉大家,刚才你玩了什么?有什么发现?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他们有什么区别?
(幼儿的回应:听到教师的提问后,幼儿完全没有按教师的预设回答:有的有轮子,有的没有轮子。而是回答:“我会搭房子”等等)
引导幼儿讲述,教师进行总结。
2. 幼儿第二次探索。知道轮子是圆形的,可由多种材料制成,会滚动。
谁来告诉大家,你又发现了什么?你拿的是什么?它的轮子是怎么样的?
(幼儿操作实况记录:第二次探索,教师将有轮子的玩具给幼儿玩,经过第一环节的铺垫,幼儿开始注意到轮子的外形与滚动情况。)
3. 幼儿第三次探索,了解轮子能省力。
下面请小朋友来做个实验,我这儿有几捆书,想请小朋友把这些书从活动室的这边送到那边。小朋友可以想各种办法把书送过去,看谁想的办法最多。小朋友可以自己找朋友组成一个小组,比一比哪组小朋友的办法多。
幼儿分散实验,分别体验用手拎、抱、抬和用车推等方法,从而感受轮子能省力的优点。
集中谈话:刚才你们用了哪些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小结:轮子的作用很大,你还在哪里见过有轮子的东西?它有什么用处?
(幼儿操作实况记录: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实验中,并很快的出了结论。)
4. 发明轮子。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小朋友们,你想发明什么样的轮子呢?
①画:把自己的发明画下来;
②做:用多种材料制作自己发明的轮子;
(幼儿操作实况记录:部分幼儿对制作轮子不感兴趣。)
优化建议:
一、材料选择要根据活动目标和内容
准备材料时首先要考虑到活动的目标。一个活动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就要相应的准备什么样的材料。本次活动是要幼儿比较得出有轮子的玩具和没有轮子的玩具的区别,从而引出轮子的作用。那么,第一环节中材料的投放就不利于比较。
二、材料选择要有结构性
具有丰富的结构性的材料,有利于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认识、创造。而所谓材料的结构性,就是一个或一组材料所具有的特征,不同材料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材料中蕴含的可探究性、可利用性等。
材料的选择与投放要考虑幼儿生活经验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提供给幼儿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由此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活动中教师提供适应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会吸引幼儿去探索,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不同年龄的幼儿由于其学习特点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也应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有所区别与侧重。
【案例二】大班实验类科学活动:运水
材料准备:
没底没盖的矿泉水瓶、大小不同的瓶盖、海绵、皮筋、吸管、没底的牛奶瓶。
活动过程:
一、引出活动:小朋友,老师今天有个任务要交给你们,就是把这边的水运到对面的水桶里去,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小朋友四个人一组自由结合。(幼儿四人一组到材料边)
1. 师:小朋友看一看都有哪些材料?(幼儿回答)下面请小朋友想办法用这些材料进行运水,看看哪组想的办法多?然后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
二、幼儿探索运水方法教师巡回指导。
1. 第一次尝试,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都尝试了自己的想法运水,现在一起来看一看都想出了哪些种方法?先看第一组(幼儿分组回答)
(幼儿操作实况记录: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实验中,在探索中,每位幼儿都尝试了不同的方法,但在记录方法时幼儿起了冲突,有人认为,海绵、毛巾可以运水,有人认为不可以。)
2. 再次尝试。
(1)师:刚刚小朋友都看了那么多小朋友的好办法了,你认为哪种方法好?那种方法不好?为什么?你愿意尝试一下别的小朋友想出的办法吗?(愿意)我们再来试一试吧。
(2)幼儿进行探索,在尝试的过程中幼儿亲身体验了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
(幼儿操作实况记录:在第二次尝试时,幼儿都分别试了自己没试过的方法。)
三、 进行游戏。
1.师;刚才你们都尝试了各种方法,下面我们就来开展一次运水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一组运的水最多?
2.师:好,时间到,我们来看一看哪个组运的水最多,(把水桶并排放到一起然后进行比较)
(幼儿操作实况记录:幼儿很快从教师准备的材料中找来了自己认为最好的运水工具,进行比赛。)
四、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今天表现真棒,把许多废旧材料都变成了有用的运水工具,而且还想出了许多又快又省力的办法,表扬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小朋友还见过哪些运水工具?(幼儿回答)下节课老师请你们当小小设计师,把你认为更省力的运水工具或者方法画下来送到工厂去制作出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好吗?
优化建议:
一、材料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
探索活动中所需的材料必须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也是比较熟悉的,这是幼儿对材料自主选择的前提。
二、材料的选择权要交给幼儿。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而充足的材料库,它可以使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和经验来选择并作用于各种材料,与材料发生互动。例如,上述《哪些东西能运水》的案例中,因为对于使用某些东西来运水,幼儿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所以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不事先提供好实验材料,而是在提出问题“哪些东西能运水”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猜想实验工具和材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猜想去寻找工具,进行实验验证。在活动中,教师只要事先准备好一个“材料超市”即可,在幼儿充分发表想法和假设后再出示“材料超市”给幼儿选择。
三、 材料的选择与投放要事前教师一一实验
在测量类活动中,测量工具的选择是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但在教师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时候教师只是把其他人的教案拿来照搬,却没有对材料进行事前的实验,导致活动中出现实验结果的失误与偏差。
四、 成效分析:
我们在课题的研究中发现了科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困境”,通过教研组教师的多次磨课实践找到了“解径” 。
(一)发现了科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困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分析种种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但是由于我们的教师对科学活动的目标、形式、指导等理解认识肤浅、笼统,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发展水平等把握不够,以致于在材料投放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包办”的材料
科学活动中所选的材料应该是贴近幼儿生活易于幼儿收集的内容,这样让幼儿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从而引起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包办了材料准备的一切活动,错失了让幼儿在活动前了解材料的机会,导致有些活动幼儿没有经验,活动得不到真正落实。
2.杂乱无章的材料
在科学活动动中,我们发现教师杂乱无章的投放活动材料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教师投放的材料复杂,隐含着多种不同、多层关系,使幼儿无法取舍,难于比较,目的不明确。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该为我们的目标服务,也就是说材料提供应有目的性,否则杂乱无章的材料不能帮助幼儿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有甚者还会影响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
3.无层次的材料
幼儿的学习是一种个体性的学习,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且这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有能力、思维、动作、观察表征等方面。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得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如果提供的材料难度过大,幼儿容易放弃或做别的事情,太简单了又容易失去兴趣,因此提供给幼儿的材料应该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其发展水平,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探索的积极性。但是,我们的教师在活动中却往往在材料上忽略了这一点。
(二)找到了科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的“解径”
皮亚杰的观点,只有主动的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满足幼儿兴趣的材料能促进幼儿的思考。
1.选择合适的材料
(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要在科学活动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触摸过的材料,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
* 收集生活环境材料,激发探索欲望
在幼儿的生活中在无时无刻地接触各种各样的物品,教师要引导幼儿作有心人,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物品,保存它们、了解它们,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选取材料,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
* 挖掘家长资源,丰富材料来源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可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家园共同寻找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我们的材料更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更广泛。如:中班活动《有趣的纸》的活动中,教师请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各种不同的纸,他们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去文化用品商店参观、认识并购买纸,有的家长积极引导自己的孩子在家或外出寻找各种纸,科学区成了纸的展览会,幼儿面对各种各样纸的探索兴趣和愿望油然而生,其中的一张复写纸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于是我又为幼儿提供了白纸和画笔,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复写纸的奥秘。这样幼儿已经拥有了相关的纸的多方面知识,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活动就不会这么盲目,探究就会更加深入。
(2)选择符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
幼儿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许多材料不易操作,为此在选择投放的材料时一定要考虑到,活动的材料是否符合孩子的发展水平,便于幼儿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即物化在这些材料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要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并随着幼儿水平的提高,材料的内容要不断地更换与调整,只有这样幼儿的探索兴趣才能更好地被吸引,活动的内容才能更深入,提高了他们的活动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3)选择具有探索性的材料
投放的材料本身需蕴含着一定的探究空间,使幼儿能在这个空间尝试不同的操作,而缺乏探索性的材料将使幼儿失去探索的动力,使得幼儿的探索活动变成简单的机械操作。例如:在大班《沉沉浮浮》活动中,教师提供了瓶子、磁铁、石块、橡皮泥、纸盘、雪花积木、白纸、牙膏皮等材料,让探索在水中沉和浮的物品,并知道一些改变其原来状态的方法。这里看似简单的材料在水中却有着不同的沉浮状态,瓶子不装水浮,装水后会根据水的多少出现不同的沉浮状态;橡皮泥和牙膏皮的沉浮情况会随着形状的变化而改变;纸盘和白纸的沉浮情况会随着在水中时间的长短而改变……这些丰富的材料本身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它们的投放使幼儿的探究空间更大了,更加激起幼儿的沉浮现象的探索热情。
2.有效的呈现材料
教师选择的材料至关重要,但是我们该如何将我们的材料合理有效地呈现给幼儿呢?正确有效地呈现方式将会进一步提高幼儿探索的活动,燃烧幼儿的探索激情。
(1)呈现的材料构成问题情景。材料本身如果能够构成问题情景,容易引发幼儿主动探究。
(2)呈现组合的材料。对材料进行一定的组合后再呈现给幼儿,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3)材料呈现有梯度。材料是支撑教学活动的基础,因此材料呈现也是教学活动最基础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的质量。所谓材料呈现有梯度,就是通过不断增加和改变材料的投放,提示和引导幼儿发现由不精确到接近精确、从很少到逐渐丰富的知识经验。
3.满足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耐心等待,意味着教师不应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幼儿的智慧;意味着教师要给以幼儿充分探索的时间,满足幼儿的探究愿望。在活动中教师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困难,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教师这时要学会耐心等待。在教学活动前,教师会预设多个活动环节,安排好多个环节活动的时间,以保证活动顺利、有序的开展。然而在活动中有时幼儿会沉浸在探索氛围和与材料积极互动的乐趣中,教师可随机调整活动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而不是打断幼儿的探索转换为另一个活动环节。而在探索活动一开始,教师如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急与肯定或否定幼儿的发现与答案,在无形中就会左右和打断了大多数幼儿的探索,使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
(三)提高了科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的效益
1.激发了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教育重在让幼儿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兴趣。 活动中教师提供适应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会吸引幼儿去探索,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课题的开展中,我们懂得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人,尊重、接纳个体差异,通过操作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或提供难易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感兴趣,并获得成功感,才能激发并维持每个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 满足了幼儿科学探究的欲望
皮亚杰认为,只有主动的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实践中,我们的教师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操作探索,而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满足好奇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是需要环境和材料为依托的。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兴趣有着相互的密切作用。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就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 促进了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基本原则有三点:首先,应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其次,应贴近幼儿的生活。 第三,应注重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激发幼儿不竭的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与好奇心,形成他们的科学意识与能力才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在课题的开展过程中幼儿的发展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物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同样,幼儿的科学兴趣也必须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为此,我们首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在不断专业化的科学活动的开展中,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教育部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7页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155页
3.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4.高一敏:《幼儿学科学》,中国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5.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编写:《幼儿园科学探究的教与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八章
6. 董旭花:《幼儿园科学区(室):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1版
7. 高潇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值得探讨的几个基本问题》学前教育研究,2006,第7—8页
8. 万迪人,王风野:《促进幼儿园科学教育深入开展的几点思考》学前教育研究,2006,第6页
9. 陈惠等:《引导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学会探究》学前教育研究,2006,第3页
关键词:科学活动、操作材料、材料投放
一 、研究背景
(一)幼儿园科学活动的重要性
幼儿园科学活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重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学习的核心和主要方式。指导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用合理的材料探究科学现象,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记录能力;有利于明确实验的目的、步骤、过程,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有利于培养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使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思维清晰,表达清楚,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实验探究。
并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幼儿的科学活动是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
(二)科学活动中合理投放的必要性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正确投放对调动幼儿主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只有主动参与,才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思维的发展。幼儿科学活动以其操作性较强的特点体现了这一观点。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能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而且还在不断经历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对科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活动的主人,而这些都与活动材料的投放是有很大关系的。
(三)分类投放材料的急迫性
1、现状分析
当前一些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存在着材料选择不当和材料使用中不当的问题,影响了科学活动的开展和幼儿探究欲望的培养。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都为幼儿提供(适宜投放) 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认识材料,为幼儿提供不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意识及分科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实践活动中受教学计划及生活常规的限制,教师在物质材料的准备与投放、材料的质与量、投放的适宜性等方面显得较盲目。例如,有的老师认为科学活动就是要让幼儿有充足的材料可以探索操作,认为材料越多,活动就会越成功,结果使得幼儿在那么多的材料面前显得无从入手,活动秩序混乱,材料利用率低。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1)材料选择不当
a.操作材料选择不典型,缺乏针对性
b.操作材料存在安全、卫生问题
c.材料准备不足,不能满足幼儿探索需要
d.材料准备过多,分散幼儿注意干扰操作
(2)材料使用不当
a.材料摆放位置不当
b.材料呈现方式与时机不当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此课题中,我们将重点研究大班的观察类科学活动和实验类科学活动的开展与材料投放情况,通过具体案例的实施比较与归纳总结,以期找到解决材料投放“困境”的“解径”。
二、概念界定
观察类科学活动: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有预期目的的感知,幼儿园的观察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直接接触外界事物和现象,运用幼儿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器官)去感知事物、现象,获得具体印象,形成概念的一种教育形式,这是幼儿园进行科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实验类科学活动:在实验室或其他实验场所,把自然界的某些运动环节,以比较纯粹的方式再现出来,经观察、研究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实验验证。
合理分类材料:指在幼儿的科学活动前,教师能选择有针对性的,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发展认识能力的材料;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教师能在恰当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呈现材料,并引导幼儿运用材料开展探究活动;在幼儿的科学活动后,教师能进行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三、科学活动中合理使用材料的实践
我们在幼儿大班科学活动中,进行了材料投放的实践。幼儿园科学活动分为:观察、实验、测量、劳作、分类、信息交流、散步和采集、早期科学阅读、科学游戏。现根据课题要求重点研究大班观察、实验两种科学活动。
1. 材料的选择与投放要根据活动目标内容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根据科学教育目标、内容,选择安全卫生、一定数量的适合年龄特点的物质材料,并适宜投放、科学合理地使用材料,才能有效支持孩子的操作活动,维持孩子的科学探索兴趣。但通过对教师实际操作的观察,我们发现,教师在选择和投放.操作材料时与活动目标脱节,教师的选择往往注重材料的多样性,而忽视材料的目的性。
【案例一】大班观察类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轮子
材料准备:
1. 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积木若干。
2. 带有轮子的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一、 第一次探索活动,知道有轮子的东西会滚。
师:小朋友,你们身后的桌子上放着各种各样的玩具,请小朋友玩一玩这些玩具,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幼儿分散玩耍、探索,教师参与指导,请每位小朋友拿两个不一样的东西坐到位子上。
(幼儿操作实况记录:教师将有轮子的和没有轮子的玩具混在一起请幼儿探索,听到教师的指令后,幼儿漫无目的地玩起来。)
谈话:谁来告诉大家,刚才你玩了什么?有什么发现?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他们有什么区别?
(幼儿的回应:听到教师的提问后,幼儿完全没有按教师的预设回答:有的有轮子,有的没有轮子。而是回答:“我会搭房子”等等)
引导幼儿讲述,教师进行总结。
2. 幼儿第二次探索。知道轮子是圆形的,可由多种材料制成,会滚动。
谁来告诉大家,你又发现了什么?你拿的是什么?它的轮子是怎么样的?
(幼儿操作实况记录:第二次探索,教师将有轮子的玩具给幼儿玩,经过第一环节的铺垫,幼儿开始注意到轮子的外形与滚动情况。)
3. 幼儿第三次探索,了解轮子能省力。
下面请小朋友来做个实验,我这儿有几捆书,想请小朋友把这些书从活动室的这边送到那边。小朋友可以想各种办法把书送过去,看谁想的办法最多。小朋友可以自己找朋友组成一个小组,比一比哪组小朋友的办法多。
幼儿分散实验,分别体验用手拎、抱、抬和用车推等方法,从而感受轮子能省力的优点。
集中谈话:刚才你们用了哪些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小结:轮子的作用很大,你还在哪里见过有轮子的东西?它有什么用处?
(幼儿操作实况记录: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实验中,并很快的出了结论。)
4. 发明轮子。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小朋友们,你想发明什么样的轮子呢?
①画:把自己的发明画下来;
②做:用多种材料制作自己发明的轮子;
(幼儿操作实况记录:部分幼儿对制作轮子不感兴趣。)
优化建议:
一、材料选择要根据活动目标和内容
准备材料时首先要考虑到活动的目标。一个活动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就要相应的准备什么样的材料。本次活动是要幼儿比较得出有轮子的玩具和没有轮子的玩具的区别,从而引出轮子的作用。那么,第一环节中材料的投放就不利于比较。
二、材料选择要有结构性
具有丰富的结构性的材料,有利于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更丰富的认识、创造。而所谓材料的结构性,就是一个或一组材料所具有的特征,不同材料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材料中蕴含的可探究性、可利用性等。
材料的选择与投放要考虑幼儿生活经验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提供给幼儿的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由此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活动中教师提供适应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会吸引幼儿去探索,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不同年龄的幼儿由于其学习特点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也应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有所区别与侧重。
【案例二】大班实验类科学活动:运水
材料准备:
没底没盖的矿泉水瓶、大小不同的瓶盖、海绵、皮筋、吸管、没底的牛奶瓶。
活动过程:
一、引出活动:小朋友,老师今天有个任务要交给你们,就是把这边的水运到对面的水桶里去,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小朋友四个人一组自由结合。(幼儿四人一组到材料边)
1. 师:小朋友看一看都有哪些材料?(幼儿回答)下面请小朋友想办法用这些材料进行运水,看看哪组想的办法多?然后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
二、幼儿探索运水方法教师巡回指导。
1. 第一次尝试,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都尝试了自己的想法运水,现在一起来看一看都想出了哪些种方法?先看第一组(幼儿分组回答)
(幼儿操作实况记录: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到实验中,在探索中,每位幼儿都尝试了不同的方法,但在记录方法时幼儿起了冲突,有人认为,海绵、毛巾可以运水,有人认为不可以。)
2. 再次尝试。
(1)师:刚刚小朋友都看了那么多小朋友的好办法了,你认为哪种方法好?那种方法不好?为什么?你愿意尝试一下别的小朋友想出的办法吗?(愿意)我们再来试一试吧。
(2)幼儿进行探索,在尝试的过程中幼儿亲身体验了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
(幼儿操作实况记录:在第二次尝试时,幼儿都分别试了自己没试过的方法。)
三、 进行游戏。
1.师;刚才你们都尝试了各种方法,下面我们就来开展一次运水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一组运的水最多?
2.师:好,时间到,我们来看一看哪个组运的水最多,(把水桶并排放到一起然后进行比较)
(幼儿操作实况记录:幼儿很快从教师准备的材料中找来了自己认为最好的运水工具,进行比赛。)
四、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今天表现真棒,把许多废旧材料都变成了有用的运水工具,而且还想出了许多又快又省力的办法,表扬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小朋友还见过哪些运水工具?(幼儿回答)下节课老师请你们当小小设计师,把你认为更省力的运水工具或者方法画下来送到工厂去制作出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好吗?
优化建议:
一、材料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生活经验。
探索活动中所需的材料必须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也是比较熟悉的,这是幼儿对材料自主选择的前提。
二、材料的选择权要交给幼儿。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而充足的材料库,它可以使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和经验来选择并作用于各种材料,与材料发生互动。例如,上述《哪些东西能运水》的案例中,因为对于使用某些东西来运水,幼儿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所以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不事先提供好实验材料,而是在提出问题“哪些东西能运水”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猜想实验工具和材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猜想去寻找工具,进行实验验证。在活动中,教师只要事先准备好一个“材料超市”即可,在幼儿充分发表想法和假设后再出示“材料超市”给幼儿选择。
三、 材料的选择与投放要事前教师一一实验
在测量类活动中,测量工具的选择是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但在教师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时候教师只是把其他人的教案拿来照搬,却没有对材料进行事前的实验,导致活动中出现实验结果的失误与偏差。
四、 成效分析:
我们在课题的研究中发现了科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困境”,通过教研组教师的多次磨课实践找到了“解径” 。
(一)发现了科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困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分析种种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但是由于我们的教师对科学活动的目标、形式、指导等理解认识肤浅、笼统,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发展水平等把握不够,以致于在材料投放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包办”的材料
科学活动中所选的材料应该是贴近幼儿生活易于幼儿收集的内容,这样让幼儿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从而引起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包办了材料准备的一切活动,错失了让幼儿在活动前了解材料的机会,导致有些活动幼儿没有经验,活动得不到真正落实。
2.杂乱无章的材料
在科学活动动中,我们发现教师杂乱无章的投放活动材料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教师投放的材料复杂,隐含着多种不同、多层关系,使幼儿无法取舍,难于比较,目的不明确。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该为我们的目标服务,也就是说材料提供应有目的性,否则杂乱无章的材料不能帮助幼儿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有甚者还会影响知识的科学性、准确性。
3.无层次的材料
幼儿的学习是一种个体性的学习,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且这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有能力、思维、动作、观察表征等方面。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得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如果提供的材料难度过大,幼儿容易放弃或做别的事情,太简单了又容易失去兴趣,因此提供给幼儿的材料应该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其发展水平,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探索的积极性。但是,我们的教师在活动中却往往在材料上忽略了这一点。
(二)找到了科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的“解径”
皮亚杰的观点,只有主动的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满足幼儿兴趣的材料能促进幼儿的思考。
1.选择合适的材料
(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要在科学活动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触摸过的材料,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
* 收集生活环境材料,激发探索欲望
在幼儿的生活中在无时无刻地接触各种各样的物品,教师要引导幼儿作有心人,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物品,保存它们、了解它们,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选取材料,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
* 挖掘家长资源,丰富材料来源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可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家园共同寻找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我们的材料更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更广泛。如:中班活动《有趣的纸》的活动中,教师请家长和幼儿共同收集各种不同的纸,他们有的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去文化用品商店参观、认识并购买纸,有的家长积极引导自己的孩子在家或外出寻找各种纸,科学区成了纸的展览会,幼儿面对各种各样纸的探索兴趣和愿望油然而生,其中的一张复写纸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兴趣,于是我又为幼儿提供了白纸和画笔,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复写纸的奥秘。这样幼儿已经拥有了相关的纸的多方面知识,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活动就不会这么盲目,探究就会更加深入。
(2)选择符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
幼儿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许多材料不易操作,为此在选择投放的材料时一定要考虑到,活动的材料是否符合孩子的发展水平,便于幼儿在已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即物化在这些材料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要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并随着幼儿水平的提高,材料的内容要不断地更换与调整,只有这样幼儿的探索兴趣才能更好地被吸引,活动的内容才能更深入,提高了他们的活动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3)选择具有探索性的材料
投放的材料本身需蕴含着一定的探究空间,使幼儿能在这个空间尝试不同的操作,而缺乏探索性的材料将使幼儿失去探索的动力,使得幼儿的探索活动变成简单的机械操作。例如:在大班《沉沉浮浮》活动中,教师提供了瓶子、磁铁、石块、橡皮泥、纸盘、雪花积木、白纸、牙膏皮等材料,让探索在水中沉和浮的物品,并知道一些改变其原来状态的方法。这里看似简单的材料在水中却有着不同的沉浮状态,瓶子不装水浮,装水后会根据水的多少出现不同的沉浮状态;橡皮泥和牙膏皮的沉浮情况会随着形状的变化而改变;纸盘和白纸的沉浮情况会随着在水中时间的长短而改变……这些丰富的材料本身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它们的投放使幼儿的探究空间更大了,更加激起幼儿的沉浮现象的探索热情。
2.有效的呈现材料
教师选择的材料至关重要,但是我们该如何将我们的材料合理有效地呈现给幼儿呢?正确有效地呈现方式将会进一步提高幼儿探索的活动,燃烧幼儿的探索激情。
(1)呈现的材料构成问题情景。材料本身如果能够构成问题情景,容易引发幼儿主动探究。
(2)呈现组合的材料。对材料进行一定的组合后再呈现给幼儿,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3)材料呈现有梯度。材料是支撑教学活动的基础,因此材料呈现也是教学活动最基础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的质量。所谓材料呈现有梯度,就是通过不断增加和改变材料的投放,提示和引导幼儿发现由不精确到接近精确、从很少到逐渐丰富的知识经验。
3.满足幼儿与材料的互动
耐心等待,意味着教师不应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幼儿的智慧;意味着教师要给以幼儿充分探索的时间,满足幼儿的探究愿望。在活动中教师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困难,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教师这时要学会耐心等待。在教学活动前,教师会预设多个活动环节,安排好多个环节活动的时间,以保证活动顺利、有序的开展。然而在活动中有时幼儿会沉浸在探索氛围和与材料积极互动的乐趣中,教师可随机调整活动的时间,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而不是打断幼儿的探索转换为另一个活动环节。而在探索活动一开始,教师如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急与肯定或否定幼儿的发现与答案,在无形中就会左右和打断了大多数幼儿的探索,使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
(三)提高了科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的效益
1.激发了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教育重在让幼儿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兴趣。 活动中教师提供适应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会吸引幼儿去探索,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课题的开展中,我们懂得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人,尊重、接纳个体差异,通过操作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或提供难易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感兴趣,并获得成功感,才能激发并维持每个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 满足了幼儿科学探究的欲望
皮亚杰认为,只有主动的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实践中,我们的教师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操作探索,而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满足好奇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是需要环境和材料为依托的。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兴趣有着相互的密切作用。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就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 促进了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基本原则有三点:首先,应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其次,应贴近幼儿的生活。 第三,应注重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激发幼儿不竭的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与好奇心,形成他们的科学意识与能力才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在课题的开展过程中幼儿的发展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物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同样,幼儿的科学兴趣也必须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为此,我们首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在不断专业化的科学活动的开展中,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教育部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7页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155页
3.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4.高一敏:《幼儿学科学》,中国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5.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编写:《幼儿园科学探究的教与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八章
6. 董旭花:《幼儿园科学区(室):科学探索活动指导117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1版
7. 高潇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值得探讨的几个基本问题》学前教育研究,2006,第7—8页
8. 万迪人,王风野:《促进幼儿园科学教育深入开展的几点思考》学前教育研究,2006,第6页
9. 陈惠等:《引导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学会探究》学前教育研究,2006,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