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巧用互联网+助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谭茹月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五星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互联网时代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课堂关系的重新构建提供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体验。“互联网+”与阅读教学的整合与创新,能切切实实为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养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互联网+”能为我们提供便捷的预习平台——班级QQ群。教学新课前,教师可以通过QQ群发放学习任务单——告诉学生要做什么,而这些学习任务单就是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直接反馈。通过学习任务单首先可以驱动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过课文阅读勾画、网络搜集、图书查阅等系列的活动)自主学习,将自主探究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手段,呈现在课前的教学活动中,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开放性和自主性。其次让学生上传朗读录音,可以让学生互相了解各自的朗读情况,向优秀的朗读员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进行个别指导,给出针对性评价及建议。第三,学生借助微课这种具体、形象、典型的动画教学情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认知水平,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第四,学生还可以结合任务单在交流平台上围绕问题,讨论交流,寻求相应的解决方式,同时能够发现他人理解的独特之处,懂得自身的不足并探求原因,从中获得启发,进而取长补短。在这种积极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学生的探究意识更明显积极,也更好地启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同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让教师洞察到更多的学情,明确教学的方向。这种网络教学的交互性、合作性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效地驱动学习动机的形成,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营造阅读的情感氛围,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互联网这种交互式的教育技术,将直观性、趣味性、知识性融为一体,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丰富、视听结合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营造阅读的氛围,为语文课堂教学收集更丰富、更生动、更全面的信息资料,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积极转变。[1]
1.图片导入法
图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而且可以传递多种信息。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的“辉煌”时,此时教师的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中所涉及的那小部分内容,就难以理解“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精华”,这对教材重难点的突破无疑是一种阻碍。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部分图片资料,如在教学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们,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圆明园中的景观多达1000多处,而第三自然段只用了174个字就包括了全部景观。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让我们先走进“亭台楼阁”去感受一下。接着出示不同造型的亭、台、楼、阁、榭、曲廊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亭台楼阁就是指这类建筑,从而懂得丰富的建筑景观就被作者浓缩在“亭台楼阁”四个字当中,再读着“亭台楼阁”这个词,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这样的美景(链接图片):瑶台阁、牡丹台、烟雨楼、听雨亭……通过这些图片的引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圆明园景点之美的赞叹之情,更重要的是能教给学生新型的学习理念和方法,让他们明白:书本上所描写的往往只是“一孔之见”,要想窥得全貌,还应从丰富的课外知识拓展入手,让自己获得信息的素养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2.视频导入法
在指导学生学习“毁灭”时,教师可以引入《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段,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和拓展,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圆明园的惋惜之情。如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可就是这样一座堪称世界艺术精华的皇家园林,却因为战火绵延,毁于一旦,让我们一起回到当时那个令人痛心的一幕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直观再现当时真实的情景,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明白“国弱则人欺”的道理,此时,学生的爱国心与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再让学生研读文本,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课堂教学水到渠成,感情自然得到升华。此外,教师还可使用希沃助手,将学生的学习情况或批注等实时上传至屏幕,现场分析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阅读策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情感,主动交流,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效性。[2]
三、拓宽课文的读写空间,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挖掘内涵,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读写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毁灭”部分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氛围(学生眼中看到的是圆明园的残垣断壁,耳中听到的是《哀郢》的悲凉音乐)借此引导学生写感想。此时孩子们心中的惋惜、愤恨之情达到极限,感悟由心而生,胸臆直抒笔尖,有效地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高效融合。课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QQ群或班级博客这样的互动平台,将自己写的《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上传至网络,与全班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这既是满足学生的倾诉欲望的需要,也给其他学生以新的启迪。在交流中,学生还可以针对别人的阅读理解,互相发表各自的评价,使得学习不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过程,而是在自我表达与相互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学会欣赏、学会思考、学会更好地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教师还可适当根据文本内容或类型,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因为“语文素养”归根结底是植根于“大量的阅读”这个沃土中的。大量阅读使学生的知识网络化、立体化、综合化,促进了学生多元化多角度积极地学习探索,也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军.培养阅读能力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6(33).
[2]庞旭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5(7).
关键词:互联网+;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互联网+”能为我们提供便捷的预习平台——班级QQ群。教学新课前,教师可以通过QQ群发放学习任务单——告诉学生要做什么,而这些学习任务单就是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直接反馈。通过学习任务单首先可以驱动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过课文阅读勾画、网络搜集、图书查阅等系列的活动)自主学习,将自主探究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手段,呈现在课前的教学活动中,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开放性和自主性。其次让学生上传朗读录音,可以让学生互相了解各自的朗读情况,向优秀的朗读员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进行个别指导,给出针对性评价及建议。第三,学生借助微课这种具体、形象、典型的动画教学情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认知水平,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第四,学生还可以结合任务单在交流平台上围绕问题,讨论交流,寻求相应的解决方式,同时能够发现他人理解的独特之处,懂得自身的不足并探求原因,从中获得启发,进而取长补短。在这种积极思维的交流与碰撞中,学生的探究意识更明显积极,也更好地启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同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让教师洞察到更多的学情,明确教学的方向。这种网络教学的交互性、合作性既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效地驱动学习动机的形成,为后面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营造阅读的情感氛围,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互联网这种交互式的教育技术,将直观性、趣味性、知识性融为一体,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丰富、视听结合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营造阅读的氛围,为语文课堂教学收集更丰富、更生动、更全面的信息资料,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积极转变。[1]
1.图片导入法
图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而且可以传递多种信息。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的“辉煌”时,此时教师的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中所涉及的那小部分内容,就难以理解“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精华”,这对教材重难点的突破无疑是一种阻碍。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部分图片资料,如在教学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时,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们,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圆明园中的景观多达1000多处,而第三自然段只用了174个字就包括了全部景观。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让我们先走进“亭台楼阁”去感受一下。接着出示不同造型的亭、台、楼、阁、榭、曲廊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亭台楼阁就是指这类建筑,从而懂得丰富的建筑景观就被作者浓缩在“亭台楼阁”四个字当中,再读着“亭台楼阁”这个词,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这样的美景(链接图片):瑶台阁、牡丹台、烟雨楼、听雨亭……通过这些图片的引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圆明园景点之美的赞叹之情,更重要的是能教给学生新型的学习理念和方法,让他们明白:书本上所描写的往往只是“一孔之见”,要想窥得全貌,还应从丰富的课外知识拓展入手,让自己获得信息的素养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2.视频导入法
在指导学生学习“毁灭”时,教师可以引入《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段,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和拓展,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圆明园的惋惜之情。如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可就是这样一座堪称世界艺术精华的皇家园林,却因为战火绵延,毁于一旦,让我们一起回到当时那个令人痛心的一幕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直观再现当时真实的情景,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明白“国弱则人欺”的道理,此时,学生的爱国心与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再让学生研读文本,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课堂教学水到渠成,感情自然得到升华。此外,教师还可使用希沃助手,将学生的学习情况或批注等实时上传至屏幕,现场分析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阅读策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情感,主动交流,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效性。[2]
三、拓宽课文的读写空间,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挖掘内涵,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读写的空间,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毁灭”部分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氛围(学生眼中看到的是圆明园的残垣断壁,耳中听到的是《哀郢》的悲凉音乐)借此引导学生写感想。此时孩子们心中的惋惜、愤恨之情达到极限,感悟由心而生,胸臆直抒笔尖,有效地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高效融合。课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QQ群或班级博客这样的互动平台,将自己写的《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上传至网络,与全班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这既是满足学生的倾诉欲望的需要,也给其他学生以新的启迪。在交流中,学生还可以针对别人的阅读理解,互相发表各自的评价,使得学习不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过程,而是在自我表达与相互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学会欣赏、学会思考、学会更好地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教师还可适当根据文本内容或类型,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因为“语文素养”归根结底是植根于“大量的阅读”这个沃土中的。大量阅读使学生的知识网络化、立体化、综合化,促进了学生多元化多角度积极地学习探索,也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军.培养阅读能力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6(33).
[2]庞旭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