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质疑答疑的探讨
【作者】 赵天恩
【机构】 田坝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及能力,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中之重的责任及任务。这并非时髦,而是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人,语文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①把课堂视为在教学情境中师生共同创生的能够丰赡精神世界的魅力场,是师生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生命体验。质疑,正是使学生活动处于一种开放状态的课堂教学实践机智,它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之迈向交流、合作语探究;它搭建了学生知识探索与精神建构的平台,使生命的责任感与丰富性归于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疑;探讨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实践证明,质疑答疑的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介绍几种“质疑解难”的做法:
一、指导学法,帮助质疑
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学生的质疑往往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理解的基础上。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是无法进行质疑的。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用笔圈、点、勾、画教材中的难点,重点之词,多问一些“为什么”。为了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还可编写导读提纲,将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和应达到的目标明确告诉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1)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质疑。如教学“互质数”概念时,我引导学生质疑“互质数和质数的区别是什么”。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后,马上就会发现,这两个概念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区别很大,质数指的是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而互质数指的是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这样学生不但区分清了两个概念,而且也潜移默化知道在什么时候应提出问题。
(2)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质疑。如教学“求最大公约数”方法时,我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是所有公有质因数的乘积才是最大公约数,而不是所有公有质因数的和或差呢?”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莫大的讨论兴趣,他们纷纷发表见解,各抒意见,最后形成了统一的意见。
(3)在知识的变化处质疑。如教学完“年、月、日”后,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说通常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而整百年份却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呢?刚提出时学生也感到很惘然。最后我引导学生自己课后查阅 收集时间的有关资料,小组合作解决,结果第二节课时学生带来了很多时间的有关资料,并且也附上了自己的答案。
(4)在概念法则的措词处质疑。如教学完“分数”的意义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能不能换成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呢?。学生通过画图、讨论最后得出“这样”比其中更准确。教师只有对学生质疑方法加以正确引导,才能增强学生质疑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示范和质疑氛围中学会质疑。
二、围绕课题,引疑解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开讲时我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
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又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问学生:“从课题上看文章重点应写什么?读了课文后再看课题,你会想到或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索后提出: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2.为什么在“鱼钩”前面加上“金色”一词?3.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他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虽然初读课文,因对课文不甚了解,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已设下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三、抓重点句,设疑推导
读一篇文章只有抓住重点句、关键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才能读懂课文。如每篇文章的中心句,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与课文的各部分关系十分密切。抓住中心句的学习,往往能串联全篇课文,使教学浑然一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如《金色的鱼钩》中有一句指导员说的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句话的容量大,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他展开的。学习此句时学生提出:为什么称老班长是“上级”、“保姆”、“勤务员”?
这个问题很大,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我首先让他们弄清“上级”、“保姆”、“勤务员”的本意,明确老班长在过草地时肩负着什么任务?在草地那种特定的环境中老班长是怎样完成他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老班长的具体言行。他到处找野菜,挖草根,洗衣服,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做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而自己却忍饥挨饿,还不许告诉别人,用实际行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三个病号,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最后让学生透过老班长外表的描述,体会他舍己救人,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把对老班长的认识从表面深化到实质。
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学生养成大胆质疑,主动求解的习惯,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儿童的内心拥有一个富有真实和灵性的世界,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营造生命课堂。质疑,让学生精彩,让课堂精彩,演绎着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智慧。愿我们在追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有效性的道路上,早日到达本该属于我们自己的地盘!
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 O·F·博尔诺夫著 李其龙 译《人类教育学》1999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 李广 杨丽宏?编著 《上好课应知应会》 2009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0年第三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疑;探讨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实践证明,质疑答疑的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介绍几种“质疑解难”的做法:
一、指导学法,帮助质疑
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学生的质疑往往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理解的基础上。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是无法进行质疑的。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用笔圈、点、勾、画教材中的难点,重点之词,多问一些“为什么”。为了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还可编写导读提纲,将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和应达到的目标明确告诉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1)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质疑。如教学“互质数”概念时,我引导学生质疑“互质数和质数的区别是什么”。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后,马上就会发现,这两个概念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区别很大,质数指的是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而互质数指的是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这样学生不但区分清了两个概念,而且也潜移默化知道在什么时候应提出问题。
(2)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质疑。如教学“求最大公约数”方法时,我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是所有公有质因数的乘积才是最大公约数,而不是所有公有质因数的和或差呢?”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莫大的讨论兴趣,他们纷纷发表见解,各抒意见,最后形成了统一的意见。
(3)在知识的变化处质疑。如教学完“年、月、日”后,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说通常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而整百年份却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呢?刚提出时学生也感到很惘然。最后我引导学生自己课后查阅 收集时间的有关资料,小组合作解决,结果第二节课时学生带来了很多时间的有关资料,并且也附上了自己的答案。
(4)在概念法则的措词处质疑。如教学完“分数”的意义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能不能换成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呢?。学生通过画图、讨论最后得出“这样”比其中更准确。教师只有对学生质疑方法加以正确引导,才能增强学生质疑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示范和质疑氛围中学会质疑。
二、围绕课题,引疑解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开讲时我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
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又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问学生:“从课题上看文章重点应写什么?读了课文后再看课题,你会想到或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索后提出: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2.为什么在“鱼钩”前面加上“金色”一词?3.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他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虽然初读课文,因对课文不甚了解,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已设下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三、抓重点句,设疑推导
读一篇文章只有抓住重点句、关键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才能读懂课文。如每篇文章的中心句,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与课文的各部分关系十分密切。抓住中心句的学习,往往能串联全篇课文,使教学浑然一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如《金色的鱼钩》中有一句指导员说的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句话的容量大,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他展开的。学习此句时学生提出:为什么称老班长是“上级”、“保姆”、“勤务员”?
这个问题很大,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我首先让他们弄清“上级”、“保姆”、“勤务员”的本意,明确老班长在过草地时肩负着什么任务?在草地那种特定的环境中老班长是怎样完成他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老班长的具体言行。他到处找野菜,挖草根,洗衣服,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做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而自己却忍饥挨饿,还不许告诉别人,用实际行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三个病号,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最后让学生透过老班长外表的描述,体会他舍己救人,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把对老班长的认识从表面深化到实质。
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学生养成大胆质疑,主动求解的习惯,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儿童的内心拥有一个富有真实和灵性的世界,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营造生命课堂。质疑,让学生精彩,让课堂精彩,演绎着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智慧。愿我们在追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有效性的道路上,早日到达本该属于我们自己的地盘!
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 O·F·博尔诺夫著 李其龙 译《人类教育学》1999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 李广 杨丽宏?编著 《上好课应知应会》 2009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0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