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让小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恰到好处

【作者】 朱锦梅

【机构】 新疆巴州和硕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新课标中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这是新课程中课堂提问的主导方向。但是,如何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呢?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不容忽视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提示学生认识中的疑问,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美国的教学法专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形成师生双向提问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老师创造劳动带动学生创造的过程。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应该进行双向交流,从而避免只流于形式的低级的提问形式,建立实实在在的有效的双向提问。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用于讲读课文前的导语的引发型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发生学讨论问题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教师板书了课题——手术台就是阵地,向学生提问:“什么地方叫做阵地?什么是手术台?”学生答:“军队进行战斗的地方就是阵地,而医生给病人或者伤员开刀做手术的台子叫手术台。”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这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纷纷提出疑问:“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怎样把手术台当作阵地”等,学生的这些疑问符合他们的实际,创设了问题的情境,这些问题的提出在全班的脑子里留下了悬念,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在课文中找答案,激起了学生探索语文内容的积极性,为学生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用于细读课文前的探究性提问,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探索段落层次,读懂全文。如教《蛇与庄稼》时,为了使学生了解事物间的联系(重点训练项目),教师可抓住课文里的几个因果关系的句子提问:“因为没有了吃田鼠的蛇,田鼠的繁殖能力特别快,庄稼被田鼠糟蹋得特别严重,所以欠收了”。这句话有几层因果关系?这几层因果关系是用什么词连接起来的?它们的顺序能不能颠倒过来?学生回答后,再问:“课文里面还有这样的句子吗?你能找出来讲讲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这样,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了课文的主线,读懂了课文,并理清了文章思路。
  三、用于精读课文的分辨型提问。这种提问可让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的比较、选择、运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分辨能力。如《捞铁牛》一课,教师讲到“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一句话时,为了进一步理解这句话,教师让学生重点理解“送”字,并让学生把“送”字去掉,换上意思相同的字,学生先换上了“运、取、拿、弄,”等字,接着教师让学生一一进行对比、分析、辨别。经过一番争论,学生一致认为虽然这些字都是描写动作的词,都表示“拿回来”的意思,但都没有“送”字表达得给力,恰到好处。“送”字不仅表达了物归原位的意思,而且还带有“命令”口气,它既体现了劳动人民那种战胜自然,变害为利的气魄,同时也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所以“送”字用得恰当、巧妙。通过辨析提问,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深刻意义。
  四、用于总结课文时的总结性提问。可使学生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掌握课文实质获得规律性的知识。如分析《草船借箭》后,归纳课文时提出:“诸葛亮是在什么环境下借箭?为什么能顺利地借箭?”引导学生回答,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样既顺利地总结了课文,使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培养了学生概括、推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用于疑难处的暗示性提问。可引导学生解疑释难,化难为易。学生的质疑之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自知不疑的地方;一种是自觉无疑而实则有疑的地方。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它提出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和假设。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把它们一一解决。如在教学《浪娃娃》这篇课文时,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互检,然后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提问:“读了《浪娃娃》这篇课文你想知道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浪娃娃是不是浪花?”还有的说:“我想知道浪娃娃是怎样推着机器去发电的?”面对这些问题,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这时有学生说:“大海蓝是因为它的怀里抱着蓝天。”有的说:“是因为海水深大海才这样蓝。”有的说:“浪娃娃就是浪花,大海很大所以是妈妈,浪花很小所以是娃娃。”一年级的学生能这样问,这样回答,我给予表扬。“怎样推动机器发电”学生未能回答,因为这关系到利用潮汐发电的知识,是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于是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波涛汹涌的大海和浪花一涨一落推动机器去发电的画面。学生在观察中解开了心中的疑问,修正了自己的猜测,增强了对课文的理解。
  总之,我想,提高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更好地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作为语文老师更应用心地探寻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发展学生的思维,生成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