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作者】 龙孝敏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缸坪基点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叶圣陶行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究竟什么是语感呢?一般而言,语感就是人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它是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小学生而言,语感主要是指:1、形象感。即在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画面;2、意蕴感。即领会文章所蕴含有丰富深刻的含义,准确把握语言的特点和其隐含意义;3、情趣感。即品味文章所包含的感情和趣味,进入角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靠后天长期的语言感知和实践沉淀而成的,因此,语感是可以培养的。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呢?
  一、 在朗读中感受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也是感觉语言、培养语感的基本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在强调朗读的作用。朗读的发声,是语感理解的一部分。学生带着语调读,恰好地提供了一个极自然的方法,让学生把孤立的词语,变成了有意象的整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对象,所描绘的画面形象,或所体现的思想和感情。再者,“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在读的过程中,耳、目、口等多种感官及大脑同时参与了感知活动,从而有助于读者对文字符号的感觉和理解。
  1、 重视范读
  示范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对教材语言的感受越敏锐、丰富、精细、深刻、独特,就越有利于教学的“言传身教。”虽然,现代教育多媒体日益显示出在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语言感受力方面有不可限量的作用,但教师的范读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教师的范读体现了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教师的朗读技巧。教师范读的表情、语气、语调、语态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听得见、看得着,可以模仿,可以学习。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加强语感修养。
  2、 朗读要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
  朱熹说过:“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教师应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这是培养语感的关键所在。语感强调直觉形象,但理性的思维可以提高语感的层次,因为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他。读者要沉浸在作品中,深入品味关键词语,细细推敲语气的变化,领会作者谴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深藏的意蕴和情感。
  3、 加强朗读指导
  朗读,必须“得法”。要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选择适当的方式。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的朗读方式主要有:(1)领读。这种方式适应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读书的榜样,有利于尽快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掌握朗读的一些技巧。(2)引读。即教师提示能表现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的关键部分,让学生接着读下去。如《桂林山水》第二段。
  师:我看见过——
  生:波澜壮阔的大海,
  师:欣赏过——
  生:水平如镜的西湖。
  师:却从没看见过——
  生:漓江这样的水。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
  (3) 接读。教学中,可以把具有明显对比特点的一段话分开来朗读。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可让全班齐读开头和结尾,分组朗读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段落。让学生巧妙地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4)听读。就是合上书或闭上眼听老师(或学生)读。(5)演读。即把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等贴近儿童生活的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演,在更高层次上理解课文。
  朗读指导要注意:(1)做到读有目的,只有读有目的,才能读有所得。(2)要循序渐进。(3)把多种朗读方式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 在揣摩、比较中增强语感
  对语句进行揣摩,与原文进行比较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一篇文章往往有几个闪光的句子,或者含义深刻,或者饱含情感,或者用词精当,或者句式优美。教学中,抓住这些闪光的句子引导学生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发现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逐步形成语言的灵敏感觉。
  1、 删减比较。就是采用删减课文中某些词、句、段落和标点,进行比较、推敲、品位语言,形成语感。
  2、 换词比较,体会用词准确。采用更换课文某些词语、句式或标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敲、品位语言,形成语感。
  3、 变序比较,了解词义变化。语序是汉语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语序不同,句子意思和情味也就大不一样。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要让学生明白“摇”、“甩”、“摆”这三个动词的意思,但不能调换使用。通过比较,学生会认识到变换语序,意思会变。小鱼尾巴短小,“摇”着才能拨水,用“甩”就不恰当,老黄牛的尾巴又粗又长,像条鞭子,只有“甩”才能赶蝇子;而燕子的尾巴“摆”更能突出“舵”的作用——掌握方向。对这样的例子,可以用语序换位法让学生比较,以培养学生对语言运用的适境感。
  三、 在联想和想象中体味语感 
  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情境呢?叶老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必然会使课文内容像“过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情感共鸣,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含蓄性,使学生的语感进一步丰富起来。
  四、 在生活中体验语感
  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联想在生活中的体验,唤起他们脑海中的感知形象,增强其对语言的感受力。只有让学生和自已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产生共鸣,才能形成敏锐的语感。
  最后,要强调一点,在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中,应力戒让学生一味追随、模仿教师。语感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觉体验出来的。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让学生独立去感知、体验,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