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中化学教学中微课应用的反思

【作者】 邓竞翔1 吴暾艳2

【机构】 四川省彭州市第一中学 成都市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视频教学的“微课”运用在化学教学中,因为存在缺乏师生互动交流、学科知识的不系统性等局限性,所以无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但可以与现有课堂教学相互结合、彼此补充,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
  关键词:微课 高中化学教学 应用 互动 疑惑
  微课是与通常意义上的“课”相对应的,它属于“经济实用”型课,能够在有限的简短时间内,为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疑难解答提供现实的资源库。但是,微课也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化学教学内容都能适用于微课教学。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在实际应用中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对微课的理解
  (一)微课的教学特点
  1. 短少的教学时间: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8分钟,再长的话学习者的注意力就不容易高度集中了。
  2. 精炼的教学内容: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针对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
  二、如何做好微课
  教师应当从化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这一要求上出发,来有效发挥微课的教学价值。
  1、思考能力——讲授类微课 
  化学在本质上是一门研究物质世界结构组成及变化规律的学科,它需要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其物质原理及变化过程,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思考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教学要求,教师可以借由讲授类微课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以《盐类的水解》为例,在微课中,教师从基本概念、影响因素、方程式逐步深入到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盐类水解原理的应用等,在这一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在逐渐从浅层意识慢慢过渡至深层理解,而这正是整个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2、归并能力一一问答类微课
  归并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够将零散的、各成章节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归并,以突显出体系的完整性与专业性,它是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具备握学习能力的标准。为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归并能力,教师可以借助问答类微课来实现。以《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为例,在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中,教材要求学生理解降温、升温、加酸、加碱、加水解盐这五类情况下平衡移动的方式,每一种情况的条件基本上都是彼此相反。假如学生进行割裂式学习而不是归并式学习,就很容易产生记忆紊乱及现象模糊的问题,而通过问答类微课,学生可以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逐步理清思绪,并在宏观上打造一个全面的思维模型以准确理解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
  3、观察能力——实验类微课
  观察能力同样是教师所必须培养学生掌握的一种能力,而这可以通过实验类微课来实现。以《常见金属的焰色反应》为例,在微课中,钠、钾、锂、钙、钡、铜均进行了焰色反应并分别出现了黄色、浅紫色、紫红色、紫色、砖红色、洋红色、黄绿色、绿色的颜色特征。在这一微课中,学生既可以观察到不同元素的形态,又可以观察到各元素的焰色从而建立起对钠、钾、锂、钙、钡、铜这几大元素的感官印象。观察现象的学习形式远比教师口头上的讲解或者书面上直白的陈述来得更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的几个疑惑 
  (一)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如何保证? 
  化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知识具有庞大的系统化的网络体系。学生对学科知识系统地认识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而 “微课”视频时间短,教学内容有限,学习内容呈现“碎片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缺乏完整性的认识。以《原电池》知识为例,资源库中涉及这部分内容的微课一共有十五节,主要讲解的知识点为原电池的概念、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由于“微课”只着重讲解一到两个知识点,学生看完这些“微课”就能很好的理解原电池了吗?像“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原电池教学的核心问题。在“微课”的教学中,教师常采用分析铜锌原电池的装置让学生理解“如何转化”。但是,怎样才能转化为电能?为什么需要一个装置?这些学生看书都难以理解,必须通过老师引导启发的问题都忽略不讲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能是“片段”和“碎片”化的。
  (二)是否可以舍弃教学的完整性? 
  普通教学活动应该由师生共同完成,这种以沟通为目的的教学才是完整性教学。而“微课”展示的仅仅是教师对某一知识或技能的讲授,即“微课”是通过人机单向“对话”完成教学活动的。那么,人机“对话”是否就能代替师生交流呢?以临朐第二中学某老师的《原电池原理》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本堂“微课”一共4分54秒,从生活中的原电池应用引入课题,分析了原电池的概念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讲解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这些内容如果放在课堂上需要二十五分钟到三十分钟才能完成,缺乏师生的双边活动和教学反馈,老师一灌到底,灌输式教学大大节省了时间。这里真的要对教学效果打个大大的问号了。学生学会了吗?如何知道学生学会了呢?“有生命”的课堂是需要师生交互配合,交流沟通,共同完成。但是,人机单向的“微课”在这点上是缺失的。 
  (三)视频实验或多媒体模拟实验是否能代替动手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亲身经历和体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切割才能深切地体会到钠的柔软,从而理解钠的硬度小这一特点;只有闻到了,才会对氨气的特殊气味留下深刻印象。如果把大量的实验都用视频或模拟实验来替代,就成了“纸上谈兵”。学生被动观察,被动记忆结论,就会使学生忽略了实验的内涵,忽略了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而且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必定越来越差。由此可见,多媒体实验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取代平时的动手实验。 
  综上所述,我认为“微课”教学可以发挥信息化手段与教育教学互相融合的桥梁作用,但,“微课”的前景更多地在网络教育中,而不是在学校课堂上。“微课”在课堂中仍将处于辅助和补充的地位,不可能根本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但是,它为在线教育,可以与现有课堂教学相互结合、彼此补充,从而更好的为学生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4
  [2] 肖安庆,李通风.例谈微课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J]. 生物学教学,2014,(5):27 
  [3] 陈心忠.关于开发高中化学“微课”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