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旅游对民族地区的文化影响

【作者】 何晓红

【机构】 贵州省内贸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了民族地区的支柱型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润的同时,其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本文着重就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当前文化旅游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民族旅游;社会传统;文化影响;文化控制
  当今世界,旅游业在现代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了世界第一大产业。而我国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前景广阔,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民族旅游业更是在民族地区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民族旅游是以特定的民族在特定的区域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而形成的独特的、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习惯为资源的旅游。民族旅游因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带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游客的大量涌入对于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民族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民族旅游依托的资源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群众创造了异彩纷呈、灿烂辉煌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而且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于此同时当地居民也充分认识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和保护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性。民族文化旅游的兴起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逐步开展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与继承工作。很多面临灭亡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被挖掘出来并重新开发成具有原始民族风情的民俗旅游产品,实现了旅游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挽救与促进,让游客充分体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民族旅游的发展也与传统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冲突
  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冲击了少数民族的古老文化,这些影响都是不可逆的,也越来越受到民族旅游研究人员的重视。
  1、少数民族文化被同化,汉化严重
  众所周知,民族旅游者的旅行的主要动机是体验和了解不同的民族的文化风情,文化差异越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越大。我国少数民族旅游地一般处于封闭落后的偏远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缓慢,可进入性差,因而传统风俗习惯保存的比较完整,同样的,由于与外界接触少这些传统风俗也异常的脆弱,处于弱势文化地位。民族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将这些已经习惯了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居民突然推到旅游业的前沿阵地。来自于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旅游者旅游者带来的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场不对等的文化交流中,处于弱势文化地位的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很容易产生自卑情结,特别是年轻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识比较肤浅,轻视本民族文化,盲目的模仿旅游者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随着西部大开发,国家加强了对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的便利,电话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交流媒介的迅速普及,这些现代化的工业产物加强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开阔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眼界的同时也强化了居民对旅游者所带来的强势文化的向往。长此以往,量变引起质变,少数民族的大量的传统风俗习惯慢慢的产生变异以致最终被汉化。
  2、少数民族文化庸俗化、商品化严重
  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吸引物,主要是因为它能满足旅游者精神上的需求,尽管旅游者个体需求不同,但是大多数民族旅游者的基本需求是一致的。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为了满足民族文化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往,一些旅游开发人员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往往只注重那些可视可感的、刺激性较强的且与别的文化区别较大的表层的文化片段的加工、改造和包装,而忽视了这些文化的内涵和整体性。这些旅游开发由于不了解少数民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习惯就对他们的文化进行断章取义,因此不能够正确的和全面的反应少数民族文化中真善美的原始淳朴的民族风情,致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舞台艺术化、庸俗化问题严重。更有甚者,一些旅游开发人员将一些不同民族的民族风情生搬硬套,张冠李戴,混在一起展示给旅游者,伤害了民族群众的感情。还有一些本应在特别的日子里举行有着特殊意义的仪式,例如结婚仪式、宗教仪式或者祭祀活动等等,很多都被搬到了舞台上循演,成为了民族旅游者购买的“商品”,失去了其最本真的涵义,沦为了赚钱的工具。而旅游者因为逗留时间短,与当地群众的真实生活接触少,因此不能深入接触少数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容易对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产生误解,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道德感退化,价值观扭曲
  民族旅游业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向广大的民族旅游爱好者张开了热情的怀抱。正所谓窗户打开了,新鲜的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跟着进来了。旅游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把好逸恶劳,金钱至上的陋习也带了进来,对民族旅游地居民的精神文明和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冲击,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社会规范力减弱。旅游是一种休闲行为,其主要目的是前往异地寻求愉悦。因此旅游行为的发生和旅游者是否富有没有必然联系。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尽情的享受闲暇的同时示范给当地居民看的是无责任感的肆意放纵,暂时的、虚幻的张扬炫耀的带有表演性质的所谓的“客源地文化”,是旅游者长期压抑的心灵的短暂的释放和解脱,并不是旅游者真实的日常生活。旅游者挥霍享乐的高消费在视觉上和心理上对民族旅游地当地居民产生了双重冲击,引发了当地居民的心理不平衡,从而产生了某些针对外来旅游者的犯罪活动。民族旅游地区曾经热情好客、重义轻利、朴实无华的传统价值观在悄然改变,取而代之的是金钱至上、坑蒙拐骗的陋习。卖淫嫖娼、赌博成风和犯罪率的上升并不是因为旅游的发展而产生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这些现象的迅速扩展,为这些现象的滋生壮大提供了温床。
  三、利用文化控制实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民族旅游业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得到了从政府到群众的广泛支持。以少数民族风情为基础的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民族旅游地传统文化与外界主流文化的相互影响过程中,各种社会文化关系复杂多变,相互制约,往往一步失策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民族旅游地区的发展规划需要科学的文化控制。加强文化控制使少数民族脆弱的传统文化在民族旅游开发中向着科学有序的方向变迁,使其得以延续而不被主流文化侵蚀以致消亡。控制文化失调,尽量减少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破坏,尽量避免因文化失控而出现的卖淫、赌博等社会问题,规范各类文化的健康发展。旅游地居民应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与游客平等友好的相处,在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要抵制外来文化中腐朽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当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远远落后与物质经济的发展的时候,文化控制就要协调物质与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传统文化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适应。民族旅游地政府部门在文化控制中应起主导作用,用政策、法规等手段对旅游地的文化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指导旅游企业的旅游开发,加强公众参与。
  因此,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离不开文化控制,但是文化控制不是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的压制,也不是强制推行某些规范。文化控制是在科学的框架里引导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变迁。民族地区只有在旅游开发中实行文化控制,才能够保证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良性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慧斌,王子新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社舍文化影响研究[J]商业研究2006(14)
  2.陶犁论民俗旅游发展中的文化协调云南社会科学[J]2002(4)
  3.刘超祥民族旅游的文化社会学分析边疆经济与文化[J]2004(9)
  4.龚胜生,何小芊旅游地文化变迁与整合的文化地理学透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J]2007(9)
  5.王妙,孙亚平旅游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影响[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1(4)
  6.唐凡茗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